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一切變了的句子(改了個句子變了個世界)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小學老師讓學生做造句練習,出的題目是“如果”,一個學生挨了罵,他寫的句子是:“牛奶不如果汁好喝。”這是一個大膽的句子——它頑皮,不規矩,未能吻合慣見的文法,卻巧妙地拆解又重組了文字意義的可能性。比起其他小學生鄭重其事地說“如果我考100分……”,這個句子的作者對文字的組裝的確別具匠心,因為它絕不只是“我手寫我口”那樣漫不經心而已。魯迅在《秋夜》中的那句“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亦然。魯迅的這句話示范了白話文學運動發軔之際的一種獨特要求:作者有意識地透過描述程序展現觀察程序,為了使作者對世界的觀察活動能夠準確無誤地復印在讀者的心像之中,描述的目的便不只是在告訴讀者“看什么”,而是“怎么看”,魯迅“奇怪而冗贅”的句子不是讓讀者看到兩株棗樹,而是暗示讀者以適當的速度在后園中向墻外轉移目光,經過一株棗樹,再經過一株棗樹,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

白話文在彼一時期作家的筆下洋溢著新鮮感,具有巨大的、得以成功地復寫整個世界(無論外在或內在世界,恐怕也兼容客觀與主觀世界)的能力。多多少少,他們也都相信:從一個句子到一篇文章——即使是一部“應該”以說故事為“本務”的小說,都不可放棄那個“復寫整個世界”的責任,都必須透過描述程序展現觀察程序,都在告訴讀者“看什么”之外還暗示他該“怎么看”。一個在造句練習上挨了罵的小學生心里犯著嘀咕:“你為什么不能用我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句子呢?更何況牛奶本來就不如果汁好喝呀!”我們該怎樣安慰這個孩子呢?我們可以告訴他:“別沮喪,魯迅也挨了不少罵呢!”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