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鑼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遺永修丫丫戲)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20)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永修丫丫戲永修丫丫戲,為江西的一個民間小劇種,長期活動在贛北永修縣的鄉村。其神奇之處在于,永修丫丫戲沒有職業班社,沒有專業演員,卻家家有抄本,人人會演唱,逢....<strong><p><img alt="打鑼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遺永修丫丫戲)(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SibRRhQ2vQPH9I.jpg"/></p></strong><p><img alt="打鑼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遺永修丫丫戲)(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SibbCJ5F02j1a.jpg"/></p><p><strong>永修丫丫戲</strong></p><p>永修丫丫戲,為江西的一個民間小劇種,長期活動在贛北永修縣的鄉村。其神奇之處在于,永修丫丫戲沒有職業班社,沒有專業演員,卻家家有抄本,人人會演唱,逢年過節,鑼鼓一響,三五農民合聚一起便能扮出一臺戲劇。劇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頭扎兩個丫丫小髻,飾以艷服,娛人耳目,本地人習稱它為丫丫戲。</p><p><img alt="打鑼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遺永修丫丫戲)(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SqAbOam8wJEd1E.jpg"/></p><p>丫丫戲起源于江西四大名鎮之一的吳城。吳城自宋元以來便是江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明清時期,社會相對穩定,農業、手工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大大促進了商業的興盛。丫丫戲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原是為商人休閑娛樂而演唱,后來吸收地方戲曲的表演風格,逐漸脫離坐唱,搬上舞臺。清乾隆到咸豐百余年間,吳城進入鼎盛期,無論演員的造型、演技和流行范圍,丫丫戲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p><p>丫丫戲在演出之前有一種“拜四方”的習俗,由一名丑角向臺下四方灑水,口唱吉詞,四方跪拜,意示祭奠水神,祈愿水神保佑商船,風平浪靜,長途平安。這一儀式,深受客商的青睞,每次拜四方時封賞的銀錢紛紛擲向戲臺。太平軍擊破江南大營的清同治年間,地方官員唯恐上演戲劇有聚眾鬧事之嫌而加以取締,全縣下令禁演丫丫戲,強令當時的王家班回柘林司馬老屋,藝人們也各自回歸故里。然而,禁而不止,各屋場的丫丫戲班又偷偷組團,暗地演出。于是,丫丫戲流傳至今。</p><p>丫丫戲最初的表演形式為贛北板凳戲,以清唱為主,不用表演,以鑼鼓節奏配合,沒有管弦伴奏,唱腔、念白均用本地方言,曲調悠揚悅耳,表情生動活潑。明清時期,一些外來劇種相繼流入,主要是采茶戲和京劇,尤以采茶戲在永修的影響最廣。</p><p>丫丫戲吸收了“北調”(武寧采茶戲)、“南調”(南昌采茶戲)、“湖調”(高安采茶戲)的精髓逐漸趨于成熟。“一臺鑼鼓一臺戲”即是丫丫戲最顯著的藝術特點。表演身段也極其簡單,生行揮袖,旦行搖扇,丑行奔跳,凈行跨步。故友相逢三跪三拜,夫妻分別相擁相抱。舞臺調度僅有左右插花、捋須抖袖、原地跑馬、對坐演唱。以聲傳情,而無舞蹈配合。</p><p>2014年7月,永修丫丫戲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一代代表演者將永修丫丫戲不斷傳承和發揚,其代表性傳承人周文斌不僅積極參加文藝調演,還經常自費在當地進行慰問演出,將演出的劇目刻盤,贈給各敬老院老人們觀看,為丫丫戲的表演和后繼人才培養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p><p><img alt="打鑼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遺永修丫丫戲)(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SibbDBGHT7JFMo.jpg"/></p><p>( 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在線收聽全書)</p><p>來源:聽見江西叢書</p><p>編輯:胡代江 復審:朱峰</p><p>終審:劉莎、駱志俊</p><p><img alt="打鑼鼓方法江西永修(美食非遺永修丫丫戲)(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SibbDBrCjvANoX.jpg"/></p><blockquote toutiao-origin="span">聲明 :我們一直致力于知識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
<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