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2-16閱讀(15)
臭鱖魚是徽州傳統的民間菜,屬徽州菜系。流行于皖南一帶,如屯溪、歙縣、休寧、黟縣、績溪等地。臭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很香很嫩。該菜品鱖魚形態完整,呈鮮紅色,散發出純正、特殊的腌鮮香味,肉質細膩,口感滑嫩,醇香入味。目前這道菜不僅流行于江淮大地,而且在全國各地的徽菜館都能品嘗到這道美味,即使在雪域高原吃到這道菜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鱖魚是魚中的精品,其刺少而肉多,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鱖魚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營養元素,且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于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鱖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再加上鱖魚的熱量不高,對于貪戀美味、又怕肥胖的女士來說,也是極佳的選擇。吃臭鱖魚,最好的搭檔是一碗白米飯、一、兩樣清新的時令蔬菜,既解膩,又可清口。從營養學角度而言,可營養互補,補充臭鱖魚中缺乏的維生素、抗氧化物和膳食纖維。

歷史傳說
傳說一:一百年前,某徽商坐船回家探親,因為路遠天熱,攜帶的鱖魚未保存好發臭了,妻子賢惠舍不得丟棄,用濃油赤醬處理了一下,沒想到歪打正著,發臭的鱖魚經過料理,味道竟然好極了。徽商借此推廣,村里鄉親紛紛仿效,不經意間,臭鱖魚居然成了徽州招牌菜,竟然成了徽菜經典,竟然有了“魚不臭不吃”的風俗。
傳說二:早年徽商遠行,沿途放排,打魚為食,存的鱖魚時間久了,易生異味,便以鹽抹之,翻來覆去,千里之外魚仍未變色,形正而味濃,滾油爆炒,異香(應該說是臭)撲鼻,成矣。后人將勞動者的智慧發揚光大,把臭魚的腌法進行了提煉形成套路,先用上好的精鹽浸水,將鱖魚浸漬六天,比例要正好,否則味道就偏了。制作精良的臭鱖魚出缸后,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后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非但無異味,反而鮮香(或臭)無比,是為上等佳肴,此菜已成徽菜樣板,有說道是,沒吃臭鱖魚,等于沒吃徽菜。
傳說三:一百年前,黃山西南麓郭村有個叫扁擔鋪的村落。有一年,徽州府來了個姓苗的知府。此人嗜魚成性,食不離魚,且愛吃活蹦亂跳的鮮魚,尤其是鱖魚,這可難壞了衙役。因為徽州境內重巒疊嶂,水流湍急,難產大魚,徽州人吃鱖魚都要從貴池、銅陵等沿江地區靠肩挑運進,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時間。由于沒有保鮮設備,魚一腐爛就只好丟棄,使得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產。商人只有在氣候轉涼時,才到江邊去購鱖魚,用木桶盛裝,雇挑夫沿池州至徽州的府際干道挑往徽州山區販賣。

扁擔鋪處在池州至徽州府的分界線上。出了扁擔鋪就到了徽州地界,翻過羊棧嶺古道,就到了黟縣的宏村。這一年,經常給苗知府運送鱖魚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氣轉涼了,就雇了8個楊家莊的楊姓挑夫到江邊去收購活鱖魚,然后趕緊往回趕,一是交差,滿足苗知府的食魚欲,二來自己也想賺一筆錢過個好年。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后天氣熱了起來,鱖魚在桶中開始窒息。王小二只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趕,到了扁擔鋪住店后,王小二打開桶蓋看看,不少魚已經窒息而死了,散發出一股臭味。
王小二急了,如果知府吃不上新鮮的魚又要受皮肉之苦,可要返回貴池重買,又沒有錢。所幸這王小二腦瓜子靈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魚刮鱗剔腮,剖肚剔腸,然后在魚身上抹上一層食鹽殺殺臭味,這樣不至于虧本。為試鱖魚“腌鮮”的味道如何,王小二提出幾條大鱖魚叫扁擔鋪一個飯店廚師煎燒。廚師放了佐料紅燒后,大家試著嘗了嘗。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嚇一跳。大家認為雖與鮮鱖魚味道相差很大,卻別有一番風味。王小二笑了,主意已定,叫眾挑夫飯后繼續趕路,將“臭”鱖魚盡快挑到徽州府,眾人均不解其意。
王小二的兄長王老大是府前街一家名餐館的廚師。王小二一到徽州府,沒有忙著去衙門復命,而是將8個挑夫挑的16桶臭鱖魚全部交給了王老大。王老大雇請來城里的諸多廚師,洗凈臭鱖魚,然后配姜、蒜、椒、醬、酒、筍等佐料精燒細制,又寫了一條“徽菜珍品風味鱖魚應市,本店免費品嘗”的橫幅拉出來,立即吸引了許多顧客,不少達官貴人、市井人家應約而來,品嘗“風味鱖魚”。大家吃過魚后,都連連道好,問王家兄弟是用什么神奇的佐料燒制的,王家兄弟笑而不答。
再說苗知府沒有如期吃上王小二去貴池購買的鮮鱖魚,早已對魚饞涎欲滴,正在這時,王小二從府前街端了一鍋“風味鱖魚”送到苗知府的餐桌上,苗知府顧不了多問,張口一嘗,道:“風味鱖魚,名不虛傳!”原來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苗知府吃了還想吃,不再向王小二追問要吃鮮鱖魚的事了。臭鱖魚由此聲名遠揚,一躍而登上徽菜譜。
自此以后,王家兄弟便在徽州府的市中心開了一家“風味鱖魚館”,做販賣烹飪一條龍生意,用“風味鱖魚”品牌招攬顧客,生意紅紅火火。而那8位楊姓挑夫,也因為熟悉和掌握了臭鱖魚的腌制方法,在扁擔鋪這個地方開設了一家楊記鱖魚館,從此一開就是百年歷史。

菜品及做法
紅燒臭鱖魚
原料:臭鱖魚1尾、約600克、姜片10克、蒜片20克、蔥30克、野山椒30克、辣椒醬15克,精鹽、胡椒、白粉、料酒、白糖、味精、醬油、蔥姜汁、紅油、干濕生粉、鮮湯、香菜各適量,色拉油10000克(約耗100克)。
制法:
1.鱖魚宰殺后治凈,剁下頭、尾,將頭尾用精鹽、胡椒粉、料酒、蔥姜汁腌漬片刻,然后入籠用旺火蒸熟后保溫待用。
2.魚身去凈骨刺,將魚肉片成大片,用精鹽、胡椒粉、料酒、蔥姜汁腌漬片刻,再加入干生粉抓勻上漿;臭豆腐切成一字條;野山椒去蒂剁細。
3.炒鍋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燒至二三成熱,取一片上好漿的魚片,包入一根臭豆腐條,即成臭鱖魚卷生坯,下入鍋中炸至金黃色且熟時,撈出瀝油。(不喜歡臭豆腐的不放也可以。)
4.鍋留底油,投入姜片、蒜片、馬耳朵蔥、野山椒和辣椒醬炒香出色,摻入鮮湯,待燒出味后去料渣,下入炸好的臭鱖魚卷,調入白糖、醬油和味精,燒入味后用濕生粉勾薄芡,淋入紅油,起鍋整齊地擺在盤中間,再把蒸好的魚頭、魚尾擺放在魚卷的兩端,最后用香菜稍加點綴即成。
青椒燜臭鱖魚
原料:
臭鱖魚兩條(7-8兩/條)、姜一大塊、青尖椒3只。
調料:
茶油、鹽適量、醬油、蠔油一大勺、雞精少許
制作方法:
1、先將臭鱖魚清洗干凈濾干水備用,姜塊切成末,青椒也切碎;
2、坐鍋燒茶油,將臭鱖魚擺入小心煎得兩面金黃;
3、撒姜末出味,加一大碗水燒開,轉中小火,撒青椒碎,加蓋再燜5分鐘;
4、開蓋,小心將鱖魚翻邊,調鹽、醬油、蠔油繼續燜到湯汁只剩一小半,撒雞精晃動鍋子即可。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留下的千古絕唱,也是他對徽州的向往與期盼。徽州之所以令人向往,除了美景之外,以臭鱖魚為代表的美食也是主要原因。一邊看著依山就勢、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一邊吃著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鱖魚,足以讓人不虛此行,也足以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50351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