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廣東省哪些好玩又便宜海島 廣東最多海島的城
發布時間:2024-10-28閱讀(14)

老藝術家最近看綜藝《聲生不息》,被其中兩位香港新生代歌手曾比特和GiGi炎明熹圈了粉。風格獨特且實力不容小覷、人氣頗高的兩人被網友挖出了老家,巧了,都是在汕尾。

△闊別多年,GiGi炎明熹回汕尾跟家人齊聚吃擂茶和菜粿。/視頻截圖
很多人驚嘆原來汕尾如此藏龍臥虎,前不久五條人樂隊已經讓很多人聽聞了海陸豐的大名,老藝術家真想借此機會聊聊這座低調的海濱城市。
很多人經常誤以為它是一座潮汕城市,相比起汕頭的響亮名聲,同樣位于粵東的汕尾,像深藏功與名的深山高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相比起汕尾,我們對海陸豐可能更為熟知,所謂“天上雷公,地上海陸豐”的說法,似乎讓汕尾這片地添了霸氣蠻橫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它的最初意思是形容海陸豐人正直勇敢、頑強剽悍的性格。
近些年來,汕尾憑借著綿長的海岸線和各種各樣的豐富海島,晉升成出游意向增速最快的新興網紅城市,人們才驚覺,距離汕頭204公里的汕尾,不是才開始厚積薄發,而是被我們低估已久了。

△汕尾這座城,或許被我們低估已久。/視覺中國

廣東海島最多的地級市,早該火了
毫不夸張,汕尾的海在廣東省是可以傲然稱絕的。說一個冷知識,汕尾是廣東省海島最多的地級市,有海島881個,只不過其中絕大部分是無人海島。論起海岸線,汕尾的海岸線長達455公里,居全省第二,僅次于湛江。

△汕尾是廣東省海島最多的地級市。/視覺中國
汕尾之名,也是來源于海沙灘的沙垅線。“汕”是指海灘的高處,有山有海之地,而當地方言“線”“汕”不分,“尾”“美”不分,于是他們常說“汕美汕美”,叫多了就成了“汕尾”。很多人誤以為汕尾跟汕頭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實汕頭與汕尾兩地并不接壤,汕尾屬于粵東沿海地帶,跟潮汕地區也并沒有關系。
汕尾最享有盛名的海莫過于紅海灣遮浪島。遮浪島地處紅海灣與碣石灣交匯處,素有“粵東麒麟角”美名,半島伸入海中央,像一幅天然屏障擋住東西兩面的風浪,于是形成了這里最獨特的“遮浪”奇觀——
當在一側海邊散步,可以感受風平浪靜、波光粼粼的恬靜柔美;而在另一側,則可以欣賞驚浪拍天、“卷起千堆雪”的壯美,一動一靜的迥異景象,堪稱“中國觀浪第一灣”。

△紅海灣遮浪島,一半平靜一半洶涌。/視覺中國
由于紅海灣遮浪半島瀕臨南海,山勢呈東西走向,這里冬夏兩季南北岸海上風浪迥異。正因為獨一無二的地形特點,這里是舉辦帆船帆板比賽的絕佳場地,海面常年適宜開展帆板、滑水、摩托快艇等海上游樂項目。
不僅如此,島上歷史悠久的人文古跡也是風景線,南海觀音寺、宮前媽祖廟、南天門等給島添了不少漁鄉古韻。
“粵東黃金海岸”——這是很多人沒想到的汕尾。占到全省海岸線長度11%的它,島嶼資源實在太豐富了,除了紅海灣,還有施公寮島、金廂灘、金町灣、龜齡島、金嶼島等隱秘的海灣,彎曲且瑰麗。

△施公寮島上風車隨風轉動。/視覺中國
汕尾可以說是被大海滋養起來的城市,位于汕尾城區東面,與大海相通的品清湖,是我國大陸最大的濱海咸水瀉湖,也是亞洲第二大瀉湖,南面是浩瀚遼闊的太平洋。這里潮起潮落之間更迭出了一座瀉湖型天然避風港口——汕尾港,才有了因港興城的汕尾城,品清湖因此被譽為汕尾的“母親湖”。

△品清湖,汕尾的“母親湖”。
除此之外,汕尾還是隱藏的生態之城。早在十多年前,汕尾市海豐縣就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水鳥之鄉”的稱號,也是省內唯一獲得這個稱號的縣。這里有達國家一級標準的空氣質量,也有省級自然保護區濕地,鳥類物種數量和珍稀鳥類種群數量每年都呈上升趨勢。
近些年來,我們才發現,粵東海濱城市中隱藏的優等生,原來是它。汕尾的海優越之處不僅在于觀賞性,更在于涵養了舒適悠閑的宜居環境。

△汕尾還是“中國水鳥之鄉”。/圖蟲創意
去年9月,汕尾還拿下了“冬養城市”的稱號。一到冬天,這座濱海城市氣候暖和舒適,年平均氣溫22.5℃,整個冬季90天有87天為無冬日。四季溫暖的氣候,傲然延伸的海岸線,吸引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游客”。

汕尾的包容,超乎你想象
別看汕尾小,它的海洋文化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早在新石器時代,汕尾屬于南越部落的一個分支時,這里就有先民開始利用海洋資源,在此漁獵種植,繁衍生息。
汕尾港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早在宋初就形成漁業發達的商埠,從清乾隆年間的石碑中就能瞥見汕尾繁榮的過往:“汕尾一鎮,舟楫云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區會也。”
在上世紀20年代,汕尾漁港已經是全國沿海開放的第一類口岸,還曾有“小香港”之稱,因港興城的汕尾,陸續出現了不同的商港和漁港等。

△汕尾曾有“小香港”之稱。 / 圖蟲創意
對于汕尾來說,海洋文化由來已久,海上疍民留在此地世代繁衍,漁歌文化由此應運而生,據明代的《嘉靖志》記載:“來航去舶,擢歌相聞。”生活在汕尾沿海,以舟為家、以漁為生的甌船漁民,不僅善于捕魚,而且他們也喜歡以歌表達情感,這便有了相互斗漁歌的習俗。
汕尾處于廣東東南沿海區,據史料記載,東晉南北朝就已經出現了第一次移民高潮,中原和閩南漢人不斷入遷粵東海域地區。
在唐宋時期,這里就已經形成了廣府、福佬和客家三大民系,福佬文化也早在汕尾海域分布擴散,與本土文化兼收并蓄,福建的媽祖文化沿著海域逐步擴散到汕尾地帶,并繼續沿著海域傳播到浙江、上海等地區。
“汕尾到底是不是屬于潮汕地區”這一問題直到現在都還在爭論,閩南民系的遷徙晚于潮汕移民,而且是從福建沿海直接遷入,嚴格來說不是一個民系。
汕尾曾經確實在1958年至1983年的短短25年隸屬汕頭地區管轄,但相對于長達上千年隸屬惠州府比起來,也不算長。但從廣義上來說,兩個民系從地緣、歷史文化的根源來說,都較為相似,且互相影響。

△汕尾海上疍民多,福佬文化早有積淀。/圖蟲創意
這也就是為什么汕尾的漁民同樣崇拜媽祖,修建媽祖神像,媽祖的信仰在他們本土的漁歌里也有體現:“水清清,汕尾建有媽祖宮,海藍藍,汕尾生意真正旺,魚蝦再多賣到了,買回食糧時光。”而且汕尾大部分地區同樣的海豐話,更接近于泉漳話,而非潮汕話。
汕尾地方不大,但方言實在豐富多樣,在嶺南地區中稱得上是“兼收并蓄”地包容,除了大部分的福佬話方言區,在海豐、陸豐的北部以及陸河縣全境都分布著客家人,也有部分居民日常用白話交流,境內少數鄉鎮、村落還分布著明代“衛所”軍制留下的產物——軍話,在海豐縣鵝埠鎮紅羅畬族村還居住著為數不多的畬族,他們日常用畬語交流。

△汕尾的民俗文化豐富多樣。/視覺中國
如今的汕尾文化,已經是集福佬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于一體的多元融合體,它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民間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民俗。
除了汕尾漁歌之外,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麒麟舞、甲子英歌舞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都能在汕尾找到,中國南方所剩無幾的皮影戲也能在陸豐尋得,它也是中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的潮州影的唯一遺存。

汕尾人,向外闖又戀家
或許你也發現了,汕尾人好像遍布全國各地。尤其在廣深和港澳片區,汕尾人的足跡不比潮汕人少。有數據顯示,在深圳的汕尾人有20多萬,一個陸河縣也就30萬人口,在深圳的陸河人就有接近8萬人,整個珠三角的汕尾人差不多能有100萬人。
這些在外的汕尾人跟潮汕人類似,同樣善于經商,大多都敢闖敢拼。或許向外打拼的游子越多,那根牽引回到家鄉的感情線也越堅韌。
他們渴望回到汕尾,雖然比不上一線城市的繁華,但市井味濃厚的縣城也剛剛好,那股咸水味就是屬于汕尾的生活味,是他們心心念念的、安逸的港灣。

△汕尾街道的市井氣和煙火味。/《汕尾尋味》
在汕尾待過的人,或許會從汕尾的美食發現很多地方的影子——廣府、潮汕、閩南、客家的飲食文化好像都有所滲透,博采眾長,在這樣的基礎上又衍生出獨特的本土風味。
源遠流長的海洋文化是汕尾的優勢,從“海陸豐”地名三個字就能感受到此地向來以“南海物豐”為名,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汕尾的海鮮當然可以稱得上豐厚。最有名的當屬汕尾南端晨洲村的生蠔,這里出產的生蠔因“肥碩珠圓、肚白耳黑、酥甜無粕”聞名全國。

△汕尾街道的市井氣和煙火味。
除此之外,汕尾人愛吃海魚,尤愛馬鮫魚和麻魚。他們逢年過節,每家都要做點馬鮫魚丸,這地位就跟北方人包餃子差不多,在他們眼中,馬鮫魚白肉做的魚丸才叫魚丸,用其他魚做的,本地根本不認。
而鰻魚游到汕尾海域,就被他們稱為“麻魚”,他們自有吃麻魚的一套,新鮮的麻魚搭配腌制的咸菜,翻炒能祛腥賦味,還能將麻魚的咸鮮味調得更加出挑,或者單單用苦瓜調味,搭配嫩滑的粿條,就是一道風味絕佳的海鮮早餐。

△麻魚搭配苦瓜成就一碗風味獨特的粿條湯。/《汕尾尋味》
很多人都知道,潮汕人愛吃各種粿。但在汕尾人的小吃文化里,粿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主角。
在街邊小攤檔五塊錢就能買到一份菜頭粿、卷粿、牛腩粿、層糕粿……開著“小電驢”拐到巷子角落,總能發現各種各樣的小吃店,有的可能都叫不上名來。“面猴”不是一種猴子,“咸丸”也并不咸,這些是只有汕尾人才知道的美食密碼。


△菜頭粿和層糕粿是汕尾之味。/《汕尾尋味》
潮汕人愛功夫茶,而汕尾人愛擂一碗咸茶。咸茶也并不等同于茶,它是一種以茶為食俗的古早味的代表。
汕尾吃擂咸茶的習俗,古已有之。海豐縣清代知名舉人黃漢宗曾寫有《擂咸茶》一詩:“海豐時俗尚咸茶,牙缽擎來共一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她多少下芝麻。”

△香港歌手曾比特回汕尾海豐秀擂茶技藝。
他們將茶葉、芝麻一齊放進茶缽,再用石榴木制成的擂茶槌在茶缽里來回擂動,將茶葉、芝麻攪拌搗碎成稀粉糊,再放少許鹽,加入煮沸的開水沖開便成一碗擂茶,吃擂茶時可以放入炒米、熟花生米,炒好的芹菜、香菜、蝦米、魷魚絲等
在汕尾,凡是有吃擂茶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七都被俗稱為“開茶日”,人們在這一天放入七樣菜一起擂成菜茶。一碗熱氣騰騰的咸茶,就是汕尾民間待客的最高禮待。

△擂咸茶,汕尾人最不能割舍的鄉土味。
近兩年,汕尾的GDP增速在全省都位居首位,如今汕尾確立了“深汕合作、海岸經濟”的發展戰略,深汕合作區建立,乘坐高鐵50分鐘,便能從深圳直達海豐的鲘門站。汕尾正在由過去的被忽略已久的邊緣地帶,變成聯結粵東與珠三角的橋頭堡,逐漸往“大灣區的后花園”定位靠攏。
或許我們了解的汕尾,僅僅只是“天上雷公,地上海陸豐”的生猛江湖草莽氣質,但只有在這片土地踏過,才會感受到汕尾的真實可觸的魅力。

△汕尾城中的變化肉眼可見,但生活氣息依舊濃厚。/視覺中國
對于他們來說,向外打拼的狠勁和篤定,來源于家鄉給予的情感養分和歸屬感。
港灣邊上飄著海腥味的空氣、煙火繚繞的小攤檔、悠閑自得的生活節奏才是家鄉不可替代的氛圍。
就像五條人在《心肝痛》里的一句歌詞說的一樣:“生活不是只有掙錢,生活要像海里的魚。”

△在外的汕尾人,總會想念家鄉的咸水味。/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最適合看海的小眾城市,藏不住了 讀城記工作室
汕尾 | 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 中國國家地理
生態文學| 汕尾紀事 澎湃新聞
汕尾市旅游發展研究 習復芳、王躍德、魏菊芳
汕尾市紅海灣濱海景觀資源研究 張春柔
歷史的“舟楫之地”現代的產業港口 《海洋與漁業》
汕尾漁歌的考察與研究 謝歡、雷雨虹
音樂地理學視閾下廣東汕尾漁歌生存緣由研究 馬達、畢淑婷
汕尾現象:不應落后的最落后沿海城市 21世紀經濟報道

你對汕尾有什么印象嗎?

周芷若
編輯 | 鐘無艷
排版 | 謝無忌
校對 | 黃思韻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57185.html
下一篇:紅藜麥米的作用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