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蘇州美麗的人間天堂(蘇州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蘇州美麗的人間天堂(蘇州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發布時間:2024-09-13閱讀(15)

導讀蘇州蘇州,簡稱“蘇”,古稱姑蘇、平江,是江蘇省轄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風景旅游城市。截至2021年,蘇....蘇州

蘇州,簡稱“蘇”,古稱姑蘇、平江,是江蘇省轄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風景旅游城市 。截至2021年,蘇州全市下轄5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8657.3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477.6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為1274.83萬人 ,地區生產總值22718.3億元。

蘇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東南部、長三角中部,是揚子江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 ,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總面積的2.7%。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種植水稻、小麥、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

蘇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歷史,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人間天堂”的美譽。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蘇州古典園林和中國大運河蘇州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氣候

蘇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7℃,1月均溫2.5℃。7月均溫28℃。

水文

蘇州古城境內河港交錯,湖蕩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東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東進淀塘后,經黃浦江入江;運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澤;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黃浦江東泄入江,由此形成蘇州市的三大水系。

由于蘇州城內河道縱橫,又稱為水都、水城、水鄉,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游記》將蘇州贊譽為東方威尼斯。蘇州古城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贊為“鬼斧神工”。

蘇州園林

自然資源

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2019年平均氣溫17.5℃,降水量1216.2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優越。蘇州地區河網密布,周圍是全國著名的水稻高產區,農業發達,有“水鄉澤國”、“天下糧倉”、“魚米之鄉”之稱。有宋以來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林果等。低洼塘田較多,出產蓮藕、芡實、茭白等水生作物。特產有鴨血糯米、白蒜、柑橘、枇杷、板栗、梅子、桂花、碧螺春茶等。長江刀魚、陽澄湖大閘蟹和太湖三白(白魚、銀魚、白蝦)等為著名水產品。

姑蘇繁華圖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蘇州市常住人口為12748262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5989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288372人,增長21.88%,年平均增長率為2.0%。

經濟綜述

截至2019年,蘇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235.8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5.6%。分產業看,2019年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96.70億元、9130.18億元、9908.92億元,增速分別為-6.5%、5.1%和6.3%。

2020年8月,名列上半年中國GDP十強。

初步核算,2020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7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6.4億元,比上年下降2.0%;第二產業增加值9385.6億元,比上年增長3.4%;第三產業增加值10588.5億元,比上年增長3.5%。

2021年,蘇州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71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7億元,下降0.8%;第二產業增加值10872.8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11655.8億元,增長8.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0.8:47.9:51.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75萬元,比上年增長8.1%。

第一產業

2021年,蘇州市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0.8%。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208.0千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24.0千公頃,蔬菜播種面積65.9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90.4萬噸,比上年增長1.7%,其中夏糧產量22.9萬噸,增長6.3%;秋糧產量67.4萬噸,增長0.3%。年末生豬存欄23.3萬頭,比上年增長102.9%,全年生豬出欄10.9萬頭,增長18.8%。主要農產品中,豬肉產量0.8萬噸,增長13.8%;蔬菜產量199.6萬噸,下降1.7%;水產品產量14.3萬噸,下降12.5%。

2021年,蘇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動態全覆蓋,新增現代農業園區6.67千公頃,建成高標準蔬菜基地10個,美麗生態牧場10家。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69.4%,累計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8個,年末擁有農產品地理標志15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1127萬元。昆山玉山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5個村莊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第二產業

2021年,蘇州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達41308.1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分行業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六大行業產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0.8%、22.7%、19.2%、26.3%、19.9%和28.5%。分規模看,大型企業產值172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4.3%;中型企業產值10007.9億元,增長20.1%;小微型企業產值14023.3億元,增長18.8%。年產值規模超百億元的企業數量達38家,比上年末增加8家。百強企業實現產值14035.2億元,增長19.4%。從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1386.8億元,比上年增長24.8%;民營企業產值16461.1億元,增長19.0%;外商及港澳臺企業產值23651.9億元,增長15.5%。

2021年,蘇州市全市制造業新興產業實現產值22307.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4.0%。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生物醫藥四大創新產業集群產值比上年增長17.1%,其中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前沿新材料、創新藥物產值分別增長24.6%、15.5%、34.3%和20.5%。集成電路、電子元件、3D打印設備、傳感器、工業機器人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38.4%、28.3%、68.5%、30.2%和44.8%。

2021年,蘇州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3363.0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利潤總額2716.6億元,增長21.9%。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5.4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8.1%。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9.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2021年,蘇州市全市實現建筑業總產值3119.6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建筑安裝工程產值3089.8億元,增長8.4%;竣工產值221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8%,竣工率達71.0%。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6435.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0.1%,其中新開工面積4577.5萬平方米,下降1.8%。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40.1萬元/人。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878.2億元,比上年增長3.2%。

第三產業

2021年,蘇州市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3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8314.0億元,增長17.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717.3億元,增長17.8%。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413.2億元,增長17.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18.2億元,增長13.6%。

2021年,蘇州市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單位商品零售額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金銀珠寶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通訊器材類,石油及制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16.1%、34.8%、34.1%、19.7%和29.5%。汽車類商品零售額963.3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額75.8億元,增長126.9%,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占汽車類商品零售額的比重從上年的2.6%提升至7.9%。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9.6%。

2021年,蘇州市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5332.0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出口14875.8億元,增長15.0%,進口10456.2億元,增長11.5%。貿易方式持續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100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快于加工貿易15.4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39.6%,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進出口1462.2億元,增長17.0%;外資企業進出口16462.2億元,增長7.2%;民營企業進出口7406.5億元,增長29.9%。從出口市場看,對美國、日本、歐盟(不含英國)和東盟出口分別為3216.8億元、1126.6億元、2723.4億元和1861.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9%、4.2%、22.6%和16.9%。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進出口3588.4億元,增長19.8%。全年機電產品出口11837.3億元,比上年增長14.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475.1億元,比上年增長9.0%。

2021年,蘇州市全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25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8%。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市場采購貿易額1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6%,跨境電商貿易額增長24%。全年完成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13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55.1億美元,增長5.3%。

2021年,蘇州市全年新設外資項目1462個,比上年增長16.4%;實際使用外資69.9億美元,增長26.2%。年末156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蘇州投資設立了441個項目。大力發展外資總部經濟,新增省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20個,累計達171個。新增對外投資項目349個,中方境外協議投資額32.54億美元,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協議投資額占比達24.6%。蘇州自貿片區2項案例獲評國務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中歐班列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專列首發,全年開行中歐班列500列,比上年增長38.1%,東南亞卡航累計發車1054車次。

2021年,蘇州市年末共有各類金融機構922家,比上年末增加37家。全年金融業增加值1970.9億元,比上年增長6.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7%。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8627.0億元,比年初增加3461.3億元,比年初增長9.8%;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3555.8億元,比年初增加1503.7億元,比年初增長12.5%。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9502.8億元,比年初增加5307.0億元,比年初增長15.5%。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0233.8億元,比年初增長9.9%;中長期貸款余額26912.4億元,比年初增長16.9%。小微企業數字征信實驗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和數字人民幣試點等金融改革創新持續深化。

2021年,蘇州市年末保險公司主體89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803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779.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567.6億元,增長11.4%;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212.3億元,下降1.4%。保險賠付支出238.9億元,比上年增長25.0%。

2021年,蘇州市全年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42家,其中境內A股上市公司35家,年末全市共有境內A股上市公司175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五。新增科創板上市公司18家,累計38家,居全國第三。北交所上市企業4家,位居全國第二。全國首批、江蘇首個公募REITs成功上市。

2021年,蘇州市年末全市證券機構托管市值總額1.3萬億元,各類證券交易額8.46萬億元。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

2021年,蘇州市全年建成投用中小學幼兒園85所,新增學位9.71萬個。年末擁有各級各類學校858所(不含幼兒園),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所;在校學生175.84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7.51萬人;畢業生36.36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7.06萬人;擁有專任教師11.34萬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兒園966所,比上年末增加50所,在園幼兒38.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7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河海大學蘇州研究院簽約落戶,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加快建設,蘇州城市學院正式成立,蘇州大學未來校區首期啟用。

科學技術

2021年,蘇州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連續十二年居全省首位。預計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8%。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235.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9.1%。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1686.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2.5%,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年末各類人才總量33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32萬人,高技能人才82.4萬人。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創業類人才總量連續九年位居全國第一。新增省“雙創人才”122人,累計1236人。年末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85957件,比上年增長16.1%;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66.90件,比上年末增加8.85件。PCT專利申請3121件。獲中國專利獎金獎4件,占全國十分之一。

2021年,蘇州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先進技術成果區域轉化中心——長三角轉化中心落戶我市。全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72家,累計919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2家,累計1193家;新增省級以上眾創空間67家,累計340家;新增省級院士工作站6家,累計24家。全市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0家,省級以上學科重點實驗室7家。新增市級新型研發機構13家,累計78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393家,累計達11165家。認定“獨角獸”培育企業157家、瞪羚企業528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累計達49家。入庫知識產權強企培育企業5000家。年末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企業達1.77萬家,比上年增長43.4%。“科貸通”全年為2092家企業解決貸款84.1億元。 [169]

文化事業

2021年,蘇州市實施“蘇州文化產業倍增計劃”,聚焦“動漫游戲、影視”等產業核心領域,拓展“創意設計、演藝、文化旅游、工藝美術、先進文化制造”等領域發展。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5.2%。蘇州博物館西館、中國絲綢檔案館建成開放。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11座,公共圖書館11座,文化站93個。蘇劇《太湖人家》獲江蘇省文華大獎。舉辦第三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第三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建設數字化文旅平臺“君到蘇州”,提供一站式文旅咨詢服務。

國家一級圖書館:蘇州圖書館、常熟市圖書館、張家港圖書館、張家港市少年兒童圖書館、昆山市圖書館、太倉市圖書館、吳中區圖書館、姑蘇區圖書館、吳江圖書館、蘇州獨墅湖圖書館、相城區圖書館、蘇州高新區圖書館

體育事業

2006年,舉辦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

2015年,舉辦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2018年,舉辦國際田聯世界競走團體錦標賽、冰壺世界杯蘇州站;

2019年,與北京、南京、武漢、廣州、東莞、深圳和佛山共同舉辦第二屆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

2021年,蘇州市新建改建體育公園12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81平方米。蘇州市運動健康中心建成投入試運營。市民體質監測合格率96.9%,比上年提高 0.9個百分點。舉辦省級及以上賽事51項次,其中國際、洲際比賽2項次,承辦東京奧運會女足亞洲區預選賽附加賽、2022卡塔爾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40強賽。蘇州運動員參加東京奧運會,獲得1銀1銅,參加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獲17金14銀11銅。全年體育銷售37.4億元。

醫療衛生

2021年,蘇州市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027家,其中醫院243家、衛生院86家。衛生機構床位7.76萬張,其中醫院6.66萬張、衛生院0.80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0.10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94萬人、注冊護士4.48萬人。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全年完成診療量9308.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8%。市中醫院二期建成投用,市急救中心和市兒童健康發展中心開工建設,加快推進市太湖新城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轉化醫學中心、市疾控中心、蘇大附一院總院二期、蘇大附屬獨墅湖醫院二期建設。

歷史文化風俗民情

蘇州人文地圖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于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又有民諺云:“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七夕這天,家家戶戶用面粉加糖拌和結實,切成2寸左右長條,扭成芒結形狀,經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曰巧果,是乞巧節必備供品。吳地還有用茶杯盛鴛鴦水(井、河兩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攪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曬,待水面生膜,姑娘們各將小針投入,使針浮于水面,視水底針影,若成云龍花草狀,為“得巧”,如椎似杵者為“拙兆”。尚有用線穿針孔以辨目力好壞等節俗。

方言

蘇州話,是吳語的一種,隸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蘇州話為吳語標準語,長期以來一直是吳語的代表方言。

吳語是中國形成最早的方言之一,現代吳語仍保留了相當多的古音、古字詞。吳語的最主要特點在于保留全部的濁音聲母,具有全濁音,塞音三分。吳語保留全部入聲,平上去入因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一般具有七到八種聲調,是為最正朔的平仄音。蘇州話區分尖團音,箭-劍、清-輕、酒-久這些都是不同音的。

蘇州話以優雅著稱,所謂吳儂軟語就常用來形容蘇州話。一種方言好聽與否,主要取決于語調、語速、節奏、發音以及詞匯等方面。蘇州話語調平和而不失抑揚,語速適中而不失頓挫,蘇州話的發音有些低吟淺唱的感覺。

吳語已有三千年歷史,吳語區有長達千年的經濟文化中心史。吳語保留眾多正統漢語因素,而蘇州話是吳語的核心。

繪畫

蘇州繪畫賞析

蘇州的繪畫歷史源遠流長,從五六千年良渚文化的玉、物上刻畫和描繪的裝飾圖案開始,到明代以吳門命名的“吳門畫派”,無不散發著藝術的光輝。唐代最為突出的畫家有張璪、朱景玄、朱審。兩宋時期,蘇州一帶花鳥畫家的成績比較顯著,山水畫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到了元代,蘇州畫家們響應了趙孟頫的“文人畫”思想,用寫字的筆來繪畫山水、花鳥和人物,借以抒發性情。此時的黃公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的巨作《富春山居圖》是世界美術史中不多見的杰作。受文人畫的發展,元代的花鳥畫也開始向水墨方向發展。

明代的蘇州繪畫形成了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相結合的繪畫藝術風氣,強調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等要素,作品多為即興抒情之作,提倡清新素雅而趨于平淡天真的藝術風格。這些近乎職業化的文人畫家又積極地推動了文人畫風氣的蔓延,到了正德、嘉靖時期,由于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努力,最終形成了有著廣泛影響的“吳門畫派”,成為明代繪畫的主流形態。到了明代晚期,吳門畫派的畫家們重視繼承古人的筆墨傳統,把對風格的追求作為藝術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有各自的美學追求,從而也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了一批師法自然,重視寫生的優秀畫家,張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明代蘇州畫家精湛的筆墨技法和師法自然的繪畫思想,對后世畫壇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吳門畫派引領畫壇,600年間從未中斷,人才輩出。

戲劇

昆劇

蘇州是昆劇和蘇劇的故鄉。

昆劇是中國首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興起于元末明初時蘇州的昆山、太倉一帶,自明代隆慶、萬歷之交,至清代康熙、嘉慶年間,昆劇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興盛,其時在蘇州城鎮、鄉村,人們對昆劇迷戀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組織業余班社,舉行唱曲活動,一年一度的虎丘曲會,幾至“傾城闔戶”,“唱者千百”。在昆劇鼎盛時期,以蘇州為中心,其流布范圍幾乎遍及全國各大城市,獨霸劇壇二百余年。昆劇的繁榮,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演員,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作家,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傳奇劇本。如昆劇《牡丹亭》、《竇娥冤》,其中《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于2004年4月重新主持制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至今已經在世界各地巡演一百多場,場場爆滿,并且登陸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

蘇劇有《醉歸》、《竇公送子》,京劇《李慧娘》,滑稽戲《滿意勿滿意》等。

宗教

蘇州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場所有:佛教有西園寺、寒山寺、北塔報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靈巖山寺(木瀆鎮)、包山寺(吳中區西山島)園區重元寺、來風寺、常熟虞山興福寺、張家港鳳凰山永慶寺、香山寺、雙杏寺、吳江平望鎮小九華寺、昆山海藏寺等寺廟;道教宮觀有玄妙觀(位于觀前街)、玉皇宮(園區)、城隍廟(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觀等;其他宗教的有圣約翰堂、使徒堂、楊家橋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風景名勝

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

截至2019年末,蘇州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昆山周莊、吳江同里、吳江震澤、吳江黎里 [、吳中甪直、吳中木瀆、太倉沙溪、昆山千燈、昆山錦溪、常熟沙家浜、吳中東山、張家港鳳凰),保存較好的古鎮(如吳江的黎里、盛澤、平望,太倉瀏河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吳中陸巷古村、明月灣),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截至2019年末,蘇州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35家、五星級飯店2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現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園林73處,其中拙政園和留園列入中國四大名園,并同網師園、環秀山莊與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等9個古典園林,分別于1997年12月和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亦稱“蘇州園林”,是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境內的中國古典園林的總稱。蘇州古典園林溯源于春秋,發展于晉唐,繁榮于兩宋,全盛于明清。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境內私家園林始建于前6世紀,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現存50多處。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這種建筑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蘇州古典園林所蘊涵的中華哲學、歷史、人文習俗是江南人文歷史傳統、地方風俗的一種象征和濃縮,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精華,在世界造園史上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重大的藝術價值。以拙政園、留園為代表的蘇州古典園林被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

俗語說:“江南園林甲全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從總體上說,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造園圖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為主題,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壘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點綴樹木,講求詩情畫意。二是造園注重淡雅幽靜:造園圖景小中見大,內外借景,畫中有畫,布局自然,秀麗莊重。三是建園突出民族風格:園中的古代建筑用繪畫、書法、詩文等藝術手法將其綜合在一起,景中有詩,詩中有畫,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晶。

蘇州園林是中國南方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園林中以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為著名,被譽為蘇州四大古代名園。

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拙政園,在蘇州城區東北隅婁門內,為蘇州四大古代名園之一。拙政園最初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在元代時將其改建為大宏寺;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辭職還鄉,買下大宏寺遺址并改建成宅園,取名為“拙政園”。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并于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占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占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蘇州拙政園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拙政園的園名是根據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

“拙”實指不善在官場中周旋之意,是陶潛“守拙歸田園”中的“拙”全園約五分之三為水,足可表現園主這種江湖之志。惲格在題他所作的拙政園圖時,寫出了園景所寓的主題:“秋水長林,致有爽氣。獨坐南軒,望隔岸橫崗……使人悠然濠濮間趣。”

王獻臣之后,屢更園主,王心一、葉士寬、張履謙等二十多人先后為園主,因曾有“復園”“將園”“吳園”“書園”“補園”等名園。現全園包括中部(拙政園)西部(舊補園)東部(歸田園居)三部分。

東部景區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竹塢曲水等田園風光為主,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點綴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間。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墻壁上開有25扇花窗,使東部和中部隔而不斷。池島假山取勝,這是全園的精華部分,池水面積占三分之一,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小滄浪和枇杷園等。西部園內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風格明顯有別于東部和中部。西部臺館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留聽閣、倒影樓等。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建筑造型、書畫雕刻、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錢牧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洞等。

旺季時間:4月16日——10月30日

初建時規模較大,園內景物很多,除正宅外,還包括現在的東花園(歸田園)和西花園等景物30余處。拙政園園內面積現有60余畝,以水面為主,建筑群多臨水而建,全園景物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入園處是解放后,在歸田園(東花園)廢址上重新擴建而成的,主要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館等。

拙政園中部正中央為水池,山石、樹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遠香堂位于園部的正中,南北有門,東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別致的四面廳,聳立于低平的青石臺基上。前堂有假山,后堂平臺臨水而建,臺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兩座小島,島上建有亭閣,并恰與廳堂成對景;山上林木蔥郁,有雪香云蔚亭,高踞一園之上;沿湖植柳,周圍有梅,冬春花開,冷香四溢。

還有岸邊遠香堂東面的枇杷園,島上的侍霜亭,北墻邊的綠綺亭等,都各有獨道之處;亭閣翼然,環以回廊,相互借映,彼此互應。長廊北面的見山樓立于荷花池中,為兩層低矮的水閣,三面環水,一側為假山,在靜水襯托下產生一種山水樓亭、和協幽靜的藝術效果。

最值得說的是遠香堂西南面的小滄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間水閣,南邊窗外是幽靜的水庭,可靜觀穿閣而過的綠水和南壁墻前的竹石;北邊可掠過荷花池四面亭,遠望弄影荷池的見山樓,景色優美。

拙政園的西部是風格獨特的鴛鴦廳,它是一個在屋頂下面分為南北兩部分方形的、獨特的建筑廳;廳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鴛鴦館”,南半部稱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館臨水池,適宜夏居,南館靠花院,適宜冬住;在大廳四角各有一小間耳房,形成了一個大廳帶四只小耳的格局,為我國古建筑中奇特的一例。

拙政園中還有聽雨軒、枇杷園、留聽閣等各式景物,都為園林增添不少的藝術華彩。園內水池面積很大,有聚有分,山徑水廊,起伏曲折,古樹敝日,花香濃郁,富有自然色彩。這種運用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和古代園林風格的典范。

獅子林,在蘇州市的園林路,為蘇州四大古代園林之一。元代的高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在這里修建了菩提正宗寺,后更名為獅子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時,改名為畫禪寺,獅子林就成為寺后的大花園。

因為中峰禪師曾在天目山獅子巖居住過,軒內又有許多怪石形態都很像獅子,故取名為獅子林。該園幾經興廢,后為清代的貝氏花園,并進行了重新修整,始成現在的規模。

獅子林以假山為著名,但山下有洞,洞壑宛轉,曲折盤桓,猶如迷陣,有桃園十八景之稱;洞頂的高度雖不算太高,但奇峰林立,山峰的形狀奇特,有的形如獅獸,有的形似虎豹,其中以獅子峰為群峰之首。

全園布局自然,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山水相繞,長廊迂回,樓臺時隱時現,別有風趣。園內許多建筑依山傍水,參差錯落,如真趣亭、指柏軒、問梅閣、湖心亭、五松園、臥云室、燕譽堂等,水山景物,渾然一體,別具一格。

網師園,位于蘇州城東南十全街。占地約半公頃,是蘇州最小的園林。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所在,稱“漁隱”。清乾隆年間宋宗元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網師園”。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歸瞿遠村,加以改建。

西樓小山叢桂軒為網師園主廳,軒的南、西為兩個小院,幽曲深閉,桂香滿庭。軒北有用黃石疊成的“云崗”。從軒西向北,可至蹈和館和濯纓水閣。水閣懸于池上,倚欄照水。中部為主園,有池水一泓,清澈如鏡。

園中有屋宇、亭廊、泉石、花草,體現了蘇州庭園布置的精萃。濯纓水閣和看松讀畫軒隔池相望,是讀書作畫的所在;月到風來亭和射鴨廊遙遙相對,是觀魚和欣賞水中倒影的佳處。殿春簃自成院落,是主人讀書修身之處,環境幽靜,具有典型的明朝風格。

環池建廊、軒、亭、榭,夾岸有疊石曲橋,疏密有致,配合得當。池角為園內最小的石拱橋——引靜橋。橋面長僅212厘米,寬29.5厘米。西部為內園,占地一畝,自成庭園。

網師園的亭臺樓榭無不面水,全園處處有水可倚,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

滄浪亭,在蘇州市南部三元坊附近,是現存的歷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園林之一。它原是五代末年吳軍節度使的別墅,后幾經興衰,到南宋初年辟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住宅,并加以擴建,到了明清兩代又加以修整,成為現在滄浪亭的主要基礎和規模,全園面積約16畝。

滄浪亭最大的特點是未入園先見景,一條清清溪水繞園而過,隔河相望,亭閣起伏,波光倒影。

走過小橋后方能步入滄浪亭園內,園內的結構以假山為勝,建筑物均環繞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彎彎,迂回盤上,道路兩帝翠竹叢生,山上林木蔥郁,滄浪亭就屹立于山頂林木之中,景色自然。

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等;園內有藕香榭、聞妙香室、瑤華境界等處,各自組成院落,風格獨特。

蘇州可園又名近山林、樂園,是一處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古典園林建筑。位于蘇州城南三元坊(人民路708號),與滄浪亭僅一巷之隔。園門朝南,與滄浪亭隔水相望。

可園現存面積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檻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曠。數十年來曾幾度維修。蘇州作為古典園林建筑的代表性地區具有濃厚的古典氣息。

五代末年,此處是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別墅一隅,后漸廢。北宋時系滄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時韓世忠居滄浪亭時,辟其址為宅院,增修擴建,成為“韓園”宅邸。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巡撫沈德潛在此重筑園林,名為“近山林”。再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又名“樂園”。

樂園建成后,其東面為正誼書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實為一體。沈德潛曾讀書于此。有人曾誤以為是“行樂”之樂,乾隆間大吏說是“行樂不可訓也”。道光七年(1827年),布政使、江蘇巡撫梁章鉅重加修葺,劃歸正誼書院,成為書院園林,易名為“可園”。

留園,在蘇州市閶門外,也是蘇州四大古代名園之一。它是在明代的泰東園的舊址上興建的寒碧山莊,因莊園姓劉,所以取名劉園,劉與留同音,后來就變成了“留園”。

園內面積較大,約有50多畝,按園內景物可分為東西中北四個部分。園區東部,以樓閣建筑為主,樓閣館堂富麗堂皇;如五峰仙館,不僅建筑宏偉,內部裝飾也古樸精美。

這里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的冠云峰,高約9米,為江南園林中最高大的湖石。園區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山上有楓樹林,每當秋末初冬,山紅一片,景色優美。

中部地區以山水為勝,湖池居于中央,四周假山和亭臺樓閣成群,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有歷代書法、石刻三百余方,被稱為“留園法貼”,引人注目。

北部地區以小竹林、桃、杏、柳等為主,還有紫藤架和葡萄園,頗有田園之意,北面的小桃園,稱為“小桃塢”,山前小溪細流,兩旁桃柳成行,景致幽雅。

周莊古鎮

周莊鎮位于蘇州城東南38公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周莊有著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莊。周莊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的故鄉;周莊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若要在中國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水鄉古鎮,毫無疑問,她就是“中國第一水鄉”周莊。

若要選中國最熱門的水鄉古鎮,周莊想必名列前茅。周莊是水的世界,自然有它獨特的-形態和風味。那絕不是一兩幢古建筑、三四座老石橋,就能反映出來的。那是一種活生生的-氣息。你可憑個人的觀察力去發覺它,也可毫不在意便感受到:沿水巷而建的石駁岸和穿竹石欄;鑲嵌在岸邊,變化多端的纜船石;商店出售的草鞋;河畔洗菜、淘米的婦女;圍坐一起繡花聊天的老婦;街角的裁縫店;享受日光浴的馬桶;甚至民居洗滌后的流水聲……。畢竟,它無處不在,而且常常成為攝影師最愛捕捉的鏡頭。很難想象這么一個小鎮,旺季一天內的最高游覽人次竟可以達一萬以上。難怪有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一個周莊)。

周莊舊名貞體里。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體里該名為周莊。

周莊鎮位于蘇州城東南38公里、昆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是個具有九百余年歷史的水鄉古鎮,被澄湖、淀山湖和南湖所環抱。由于有河湖阻隔,使它避開了歷代兵焚戰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著原有的水鎮建筑物及其獨特的格局,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為明清建筑;如元末明初巨富沈萬三后裔所建的沈廳、明初中山王徐達后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范。

周莊四面環水,為澤國,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居民傍河筑屋,依山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古橋,還有那份敦厚純樸的古鎮民風,呈現一派古樸、明靜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難怪周莊一直成為攝影師、作家、藝術家、甚至電視電影的取景最佳地點。

周莊的魅力在于她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古橋多,極具特色。著名的有雙橋、富安橋等。

雙橋位于周莊古鎮的鎮中心,由世德橋和永安橋組成,兩橋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所以俗稱鑰匙橋。1984年陳逸飛的畫作《故鄉的回憶》即以雙橋為主體,雙橋因此聞名,周莊也因此名聞中外。

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筑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崇尚返樸歸真的游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

雙橋始建于明代,后來屢有修葺,世德橋在河面的倒影與橋洞本身構成一個標準的圓,造型優美,是攝影愛好者和美院學生攝影、寫生的對象。不過節假日時,雙橋這往往是古鎮最擁擠的地方,每一個游客都想和這個古鎮地標合影。

太平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建,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梁刻有蓮座圖案,橋身石縫里長著藤蔓,非常上鏡。

玉燕堂原名“怡順堂”,俗名張廳,始建于明正統年間(1436—1450),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孟清后裔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共六進,房屋60間,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84平方米。正廳南側設有幽暗狹長的備弄,足有20米長,左側可連通堂樓,右側可進入花廳,備弄底下有一條晶瑩的小河穿越水閣而去,與南湖相通,一副“橋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建筑特色,是我國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之一,為無數古建筑家們看重。

玉燕堂的正廳依然保留著殷實人家的模樣。整個大廳亮堂軒敞,期間布置以紅木打造成的家具,古色古香。大廳庭柱一抱粗左右,較為罕見的是該柱礎是木鼓墩,這也是它為明代建筑的顯著標志之處。廳上匾額兩邊與屋頂左右都結彩張燈,讓整個廳堂沉寂中透出一點喜氣熱鬧之意,仿佛讓人回到前朝主人舉行宴會,迎送賓客之時。

玉燕堂因其自身的幽雅古韻,1995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成為江南六大水鄉之一—周莊的著名景點了。

敬業堂俗名“沈廳”,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沈萬三后人沈本仁建成,共七進五門樓,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大小一百多間房屋,為典型的“前廳后堂”的建筑格局,前部是水墻門,供停靠船只、洗滌之用;中部是墻門樓、茶廳、正廳,為接送賓客,辦理婚喪事及議事之處;后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后廳,為生活起居之處。前后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大的“走馬樓”。

沈廳位于周莊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房屋,分布在100米長的中軸線兩旁,占地2000多平方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

據《周莊鎮志》記載:“沈本仁早歲喜歡邪游,所交者皆匪類。及父歿,人有‘不出三年,必傾家者’。本仁聞之,仍置酒,召諸匪類飲,各贈以錢,而告之曰:‘我今當為支持門戶,計不能與諸君游也!’由是,閉門謝客經營農業,于所居大業堂側拓敬業堂宅,廣廈百馀椽,良田千畝,遂成一鎮巨室。”看來沈本仁是屬于那種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人物,他沒有把上輩人遺傳的家產揮霍殆盡,在父親死后發憤耕耘,拓展家業,建成了頗具規模的沈廳。

在周莊的近千戶民居建筑中,明清和民國明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有60%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60多個磚雕門樓,還有一些過街騎樓和水墻門,這在江南水鄉是有代表性的。在這些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

沈廳共有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墻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墻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后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環通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筑物所罕見。

七進廳堂內,占地170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廳面闊11米,前有軒廊,進深7檁11米,廳后有廊。正廳正面成正方形,廳兩邊是次間屋,有樓與前后廂房相接。屋面為兩坡硬山頂,除6檁至7檁為單屋頂棚,其馀都是雙屋頂棚。

廳內梁柱粗大,鐫刻有蟒龍、麒麟、飛鶴、舞風等花飾。廳堂中央懸匾一方,“松茂堂”三個凸出的泥金大字,為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朝向正廳的磚雕門樓是五個門樓中最宏偉的一個,高達六米,三間五樓,上覆磚飛檐,刁角高翹,下承磚斗拱,兩側有垂花蓮,下面是五層磚雕,布置緊湊。正中有匾額,刻有“積厚流光”四字,四周額框刻有精細的紅梅迎春浮雕。

澄虛道院是周莊一帶有名的道觀,它是一個道教圣地,道教始創于東漢,由張陵創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身養性,長生不老。澄虛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間,已有900多年歷史,原名“圣堂”,是吳江澄虛人士來此捐建,故名澄虛道院,非常不幸,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壞,1994年周莊政府出資重修,又重現了當年的面貌。

周莊博物館原為清末民國初期一朱姓人家住宅,解放后為鎮政府辦公之處,90年代中期修繕,整理后作為景點開放。建筑面積一千多平方米。館內主要展示了民間的生活用具、農具等,還有當地出土的一些中國有名的黑皮陶器。

同里古鎮

同里古鎮屬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宋代建鎮。鎮區內始建于明清兩代的花園、寺觀、宅第和名人故居眾多,“川”字形的15條小河把古鎮區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其連成一體,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為“2005中國魅力名鎮前10佳”。

《同里志》記載,五湖環境于外,一鎮包涵于中。鎮中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同里鎮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橋多。

1、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間,先后出狀元1名,進士42名,文武舉人93人。同里鎮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詩人葉茵、明代畫家王寵、清朝軍機大臣桂芬、書畫家陸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陳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煙橋、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王紹鏊、著名經濟學家金國寶家。2、明清建筑多。鎮志記載,自1271-1911年,鎮上先后建成宅院38處,寺、觀、宇47座。3、水、橋多。鎮上有各朝代的古橋四十多座,有南宋詩人葉茵建造的思本橋,元代的高觀橋等。

鎮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退思園、麗則女校、耕樂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同里鎮、陳去病故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文控單位13處.

鎮中最有名的園林是退思園,面積十畝八分,小巧玲瓏。以居住與園林相結合的江南居住建筑為特點。如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等。

退思園,俗稱任家花園,位于同里鎮古鎮區新填街234號,東連麗則女學,南與退思小廣場、明清街相望,西鄰退思廣場及古戲臺,北靠南濠弄。

退思園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園建筑布局,呈自西向東橫向布局,即西宅東園,與通常前宅后園的縱向布局,似有觀念上的突破。宅園自西向東各分為二,共為四組。整個建筑,布局緊湊,可分可合,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渾然一體。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從宅開始,到庭院結束,春夏秋冬四景的發展主線,一氣呵成。主園還穿插著琴棋書畫四藝的精巧構思,可謂匠心獨具,巧奪天工。

退思園的主體建筑宅第分東西兩組,西組建有轎廳、茶廳、花廳三進;東組內宅,建有南北兩幢各五樓五底的“畹香樓”,并由東西雙重廊與之貫通,俗稱“走馬樓”。園景部分亦分東西兩組,即西庭東園,庭系園之序,中置旱船、坐春望月樓、歲寒居。園以荷花池為中心,具貼水園之特例,房、堂、廊、軒、榭、舫皆緊貼水面,園如出水上,可謂獨秀江南,在建筑美學上也堪稱一絕。

北岸的退思草堂為全園主景,站在堂前平臺上環顧四周,琴房、三曲橋、眠云亭、菰雨生涼軒、天橋、辛臺、九曲回廊、鬧紅一舸舫、水香榭、覽勝閣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圍成一個曠遠舒展,彼此對應的開闊景區,構成一幅濃重的水墨山水畫長卷。而每一建筑既可獨立成景,又能互為對景,彼此呼應。其中坐春望月樓、菰雨生涼軒、桂花廳、歲寒居點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眠云亭、辛臺、覽勝閣塑造琴、棋、書、畫四藝景觀。退思園雖小而求齊全,不失為園林建筑史上的杰作。

園林的藝術是設計空間的藝術。退思園在有限的空間內,能獨辟蹊徑,容納了豐富的藝術之精華,其可概括為:三絕、三珍、三特殊。

退思園造園構思中的特殊之處:一是船形建筑采用一旱一水,產生了意趣各異的藝術效果;二是鬧紅一舸舫的制作技藝更為精巧,它以自然點狀的湖石基礎,托高架空船體,露出水面之石,處理得似浪花涌流,妙不可言;三是眠云亭采用上亭下室二層,下層則成為前穴后室,并有洞穴登道,盤通上下,不失山亭制作的又一高招。

總之,建于晚清時代的退思園,除十分講究《園冶》所說的“雖有人作,宛自天開”,還更多地追求其神韻和詩意,增強園林的藝術感染力,這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特色,更是“詩文造園”的典型。

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三座橋統稱三橋,是同里的橋中之寶,分別建于明、清兩代。沿河青石駁岸,岸邊和歡、女貞臨波倒映,兩岸筑有花石欄。河中船來船去、橋上人來人往,是同里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

太平橋位于同知衙門西首,跨北墻門、倉場弄西市河。初建無考,重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1986年9月6日【同鎮(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鎮文物控制單位。1994年7月29日【吳政辦[1994]字第75號】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

吉利橋位于吳江市同里鎮區,跨漆字、秵穬兩圩,處太平橋的東南面、長慶橋的西南面。北宋始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8米,寬2.22米,矢高3.5米,跨徑4.5米。橋身兩側各有一副楹聯。南側楹聯:“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邨。”北側楹聯:“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梁峙映雙虹。”

吉利橋位于吳江市同里鎮區,跨漆字、秵穬兩圩,處太平橋的東南面、長慶橋的西南面。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8米,寬2.22米,矢高3.5米,跨徑4.5米。橋身兩側各有一副楹聯。南側楹聯:“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邨。”北側楹聯:“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梁峙映雙虹。”

崇本堂(富觀街18號)位于西宅別業西鄰,座北朝南,面水而筑。除第三進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外,其余均為民國元年(1912年)重建。占地面積518平方米,共五進二十五間。1986年7月1日【吳政發[1986]87號】列為吳江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堂名出自“崇哉,崇人之德,本哉,乃根本也”之意。崇本堂原系西宅別業正廳之西的一組偏屋,為顧氏世居之地,后顧氏日趨衰落,則于清末時賣與商賈錢幼琴(三陽田錢家),錢氏則在此基址上除第三進樓房保存原貌外,其余于民國元年重新翻建。

崇本堂整個建筑群體沿中軸線,向縱深發展。門廳、正廳、前樓、后樓及下房等共五進,均面闊三間,且都以封火墻分隔,東側一條備弄貫穿五進,布局緊湊而精致,整座建筑從前到后都以升高三級為限,暗喻著“連升三級”。磚雕門樓面北而起,共有三座立于前三進之間,眉額上分別刻有“崇德思本”、“敬侯遺范”、“商賢遺澤”。

崇本堂地處位置優越,南望嘉蔭堂,緊鄰長慶、吉利、太平三橋,與周圍鱗次櫛比高低錯落的傳統民居渾然一體,樸實無華,集中反映了江南水鄉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

松石悟園,簡稱“悟園”,即“同里鎮松屏石展館”所在地,古鎮區石皮弄中,毗鄰吉利、太平、長慶三橋,與珍珠塔景區一墻之隔,由富觀橋南行百步即抵。

全園占地1600平方米,園內草木茂盛,竹影搖曳,水彬林陰交織,百年銀杏挺拔巍峨,猶如傘蓋置白色辦公小樓于綠陰之中,錯落有致的粉墻黛瓦,更襯托出女兒墻的端莊靈秀,園景典雅清靜,是一處極佳的藏石、賞石的洞天別院。

園名出于收藏者的詩: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書,吾心靜處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譯天書,感悟人生為展館之旨要,故謂“悟園”。 在悟園里陳列著一千二百余塊松屏石板畫精品,它是由原鐵道部工程總公司設計部部長張家忻先生及其夫人王月軍女士三十多年苦心收集之珍藏(現已贈同里政府),松石悟園就是同里鎮政府為了永久保存這批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而修建的展館。

珍珠塔園位于吳江同里鎮,即明代嘉靖年間南京河南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的府第。陳府因“珍珠塔”故事在江南家喻戶曉,新修復的珍珠塔園,由儀門、轎廳、宏略堂、堂樓(陳翠娥小姐繡樓)、書樓、花廳(玉蘭堂)、茹古齋以及備弄、廚房等建筑群和船塢組成。

御史府的大門廳,古稱儀門,門前有石雕平升三級的圖案,相傳人們經過時踩踏,可升官交好運。進了儀門,便是轎廳,是客人下轎之處;兩邊排列的執事牌,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和威嚴。天井對面水磨磚的照墻正中是磚雕的牡丹圖案,寓意吉祥富貴;四角的蝙蝠和雙桃代表著福祿雙全;須彌石座上浮雕著十鹿、八駿、和合二仙等圖案。

宏略堂是陳府的大廳,是主人接待貴賓或舉辦婚喪慶典的地方。宏略堂取義于“宏圖偉略“之意。堂內楹聯”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以及兩側耳門上的“詠仁”、“蹈德”,說明了主人追求儒家的做人理念和詩禮傳家的愿望。

云蘭堂是珍珠塔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樓下中間是主人夫婦的起居之地,東側是主人夫婦的臥室,西側是太太丫環的臥室。登上十八級樓梯便是小姐陳翠娥的繡閣,房中布置有畫桌、書架、繡繃、棋桌、琴桌、湘妃榻等。

后花園以清遠堂為核心,憑水而筑,為一四面廳。小蘭亭俏立山頂,獨眠云間。景明軒與水流云在軒隔水遙相玉立。畫舫靜泊柳岸,待人渡津。綠筠山房修竹擁翠,是主人在園中靜讀詩書與古圣賢對話之處。古戲臺畫棟雕梁,供主人閑時聽曲觀戲。園中山澗流水潺潺,假山聳峙,長廊曲折通幽,石橋臨水鎖瀾,廊橋飛虹臥波,池水碧波瀲滟,林木蔥蘢秀翠,鮮花四時不絕。

花園旁是祠堂。出祠堂,小河盡頭是巍峨的牌樓,原建于1580年,同里人稱陳家牌樓,是古鎮的一處標志性建筑。正中額題明萬歷皇帝賜書的“清朝侍御”四字,以表彰陳王道監察官員、為官清正。珍珠塔的故事將隨著這座塔園,伴隨著同里走向未來。

耕樂堂,位于西柳圩,陸家埭中段,朝東面河,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由時任南京國子監學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記。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堂名取其號。朱祥曾因協助江蘇巡撫周文襄公,修建寶帶橋有功,授予他官職,朱祥不愿為官,決志歸隱,引疾家居,一時達官敬重之。周文襄公、吳匏庵、趙半江、莫鱸鄉俱有贈詩,莫又為之記。晚歲益遺世務,日與鄰翁野叟徜徉山水間。

前宅第一進是門廳,露門五間,前置褐色木門和竹絲門檻,莊重樸實,第二、第三進均為堂樓,前堂樓高大寬敞,后堂樓相對底矮,但樓層仍顯得高爽明亮。 前堂樓為第二進,是三明兩暗五開間,門廳與前堂樓之間有天井相隔,南北兩側均有二間廂房相連接。

后堂樓為第三進,亦為三明兩暗的五開間,上為房間,下為廳堂,前后堂樓之間有二個天井,二天井之間有門樓相隔,門樓與后堂樓南北兩側有廂房接連。廳堂較低矮,樓層較高爽明亮,堂樓與廂房接處均有輔檐折繞,上有坐檻“吳王靠”。樓為硬的頂,山墻外作仿木磚博風,前檐步柱包方抹角,此形制,為清代所建的仿明建筑特征。

地址: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

耕樂堂是傳統的前宅后園布局,前宅由門廳、正廳、堂樓,后園由荷花池、三曲橋、三友亭、曲廊、鴛鴦廳、燕翼樓、古松軒、環秀閣和墨香閣組成,園西還有西墻門,可通郊外,是典型的明清宅第。占地4268平方米(六畝四分)。初建時,共有五進52間,后歷代興廢,已非原制。現有三進41間,有樓、園、齋、榭、廳、堂、樓、閣。

嘉蔭堂正門位于尤家弄中段,北門為長慶橋南堍,為柳炳南住宅。柳炳南祖上在北厙有一座宅第,名“綠蔭堂”,民國8年(1919年)一場大火把“綠蔭堂”化為一片廢墟。民國11年柳炳南花白銀二萬兩,購地一畝四分,到同里建宅,為紀念“綠蔭堂”,遂將宅名取為“嘉蔭堂”。嘉蔭堂四進三十二間,環境靜謐,建筑精巧,特別是各種雕刻,細膩精致,富麗典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嘉蔭堂的正門采用石庫門式的墻門,墻門用水磨青磚砌成,加以灰漿勾縫,整潔光亮。門廳的屋脊中間為“松鶴長春”磚雕。第二進即正廳,其屋脊正中,塑有福、祿、壽三星。

正廳,是嘉蔭堂的主建筑,為仿明建筑,俗稱“紗帽廳”。廳上宮燈高懸,落地長窗、紅木幾椅錚錚發亮,大青方磚地面整潔光滑。桌子上方高懸“嘉蔭堂”橫匾為金石書畫家錢君匋所書,匾下一幅松柏長青圖,圖的兩側懸掛著一副對聯:“閑居足以養老;至樂莫如讀書。”廳堂高大寬敞,廳內雕刻頗多,極為精細。五架梁兩側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鳳穿牡丹”,梁底刻有玉如意、筆與錠,分別意為“稱心如意”和“必定高中”。

尤令人尋味的是梁頭“鶴鳴九皋”的山霧云和抱梁云,正好彌補了房梁山脊處的空隙,愈發凸顯雕梁畫棟的完美。就連拳頭大小的“峰頭”,也雕刻了寓意“連生貴子”的蓮蓬。更為罕見的是廳之棹木(俗稱紗帽翅)上,雕刻著《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八幅透雕作品,這組木雕,已收入《中國戲曲·蘇州分卷》。

廳之東西槅窗透刻有“國色天香”(牡丹)和“凌波仙子”(水仙),落地長窗的裙板和大堂板上刻的是“博古圖”,分別為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圖紋清晰雋逸;兩側槅扇東刻寓意“玉堂金滿”的白玉蘭,西刻寓意“蟾宮折桂”的木樨花,民間解釋為“大富大貴”。屏門兩側用落地罩分隔,使主廳顯得格外靜謐清幽,古樸典雅。

整修后的嘉蔭堂,為了擴大游覽空間,將原第三進小樓改建成庭院。在庭院東側,用太湖石堆成簡潔明快的花臺,植以名貴花木,置以空靈峰石。庭院西側,建有三曲回廊,回廊北端至半亭,即為進入內宅之門,將前廳與后樓(衍慶樓)溝通。

衍慶樓是嘉蔭堂的內宅堂樓。堂樓前為一石板天井,天井中有“五福捧壽”石雕,天井南側有一青水磚雕門樓,檐牙三級高挑,輕盈灑脫。門樓上枋刻有暗八仙“淺浮雕”(所謂“暗八仙”,是見物不見人,以物借代人)。下枋“一塊玉”中心刻有福、祿、壽三星深浮雕,字牌上刻著“厚道傳家”四個大字。

福如堂位于竹行埭同泰弄西端,嘉蔭堂南出口。該堂東部為徐氏祖產稱老宅,西部(原街道辦)于清末民初翻建過稱新宅。福如堂為普通老式磚木結構房屋,現存房屋5進50間1133平方米。該堂體量較大,房屋較陳舊,結構簡單,無門樓和雕刻。

蘇州寒山寺

霞光微曦時或暮色蒼茫中,于江岸湖邊,聽幾聲隨風飄來的鐘聲,不禁使人勾起一番懷古的幽思。在數不盡的名寺寶剎的鐘聲里,最教人心馳神往的莫過于蘇州城西寒山寺的鐘聲了。

六朝古剎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監年間(502年-527年),但它的聞名于世要歸功于唐代詩人張繼。當年張繼進京趕考,名落孫山,郁郁還鄉,途經蘇州,夜宿楓橋,觸景生情,于是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古銅鐘為唐代鑄造,但后來被毀。明代嘉靖年間本寂禪師重鑄銅鐘。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蘇寒山寺化鐘疏》中記敘甚詳,說此鐘聲音宏亮,聲聞十里。但這口銅鐘也不復存在。關于嘉靖銅鐘的下落有一種說法:它被日本浪人盜去,為此曾釀起風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寒山寺重建時,日本人士募捐鑄仿唐青銅0鐘兩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于日本館山寺,并有銘文鐫刻其上:“姑蘇寒山寺,歷劫年久,唐時銅鐘,空于張繼詩中傳耳。嘗聞寺鐘傳入我邦,今失所在,乃將新鑄一鐘赍往懸之。”現今這口銅鐘仍懸于寒山寺大殿右側。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婦孺皆知。寒山寺因唐貞觀年間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由天臺山來此住持而得名。后來拾得和尚東渡日本傳道,在日本建“拾得寺”,與寒山寺為姊妹寺,同時,把佛家叩鐘一百零八下的規矩也傳到日本。日本人相信,聽鐘聲能驅邪利吉,每年除夕,成百上千的日本人專程來寒山寺聽鐘聲,以清除一年的煩惱,這已成為此地的一個特有的旅游項目。

蘇州,正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1521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