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o型腿怎樣矯正好(寶寶O型腿是缺鈣嗎)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3)

O型腿和X型腿是兒科保健醫護人員最常見的肌肉骨骼解剖學變異之一,小兒骨科最常見的“疾病”。了解下肢的正常生理發育是區分生理力線與病理力線所必需的。#清風計劃##健康真探設#
正常的生理力線

了解下肢的正常生理發育是區分生理變形與病理畸形所必需的。在7歲之前,下肢力線會經歷一系列可預見的過程,先是膝內翻(O型腿),接著變為中立位,然后是膝外翻(X型腿),最后回到中立位。成人下肢的最終力線略呈外翻。其正常值范圍很大。
出生時,正常力線呈內翻。
隨著兒童開始站立和行走,內翻程度通常加大。在較小年齡開始行走的兒童,內翻力線程度可能更大。
18-24月齡時,力線應呈中立位。
24月齡后,力線應該逐漸變為外翻,直到4歲時外翻程度達到最大。
4歲后,外翻力線程度應該減輕,變為輕微外翻至中立位的成人生理力線。
7歲時,兒童通常已達到其略微外翻的成年下肢力線。
了解完這些,我們一起看一下關于寶寶O型腿最常見的幾個問題:
O型腿是膝內翻嗎?
O型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因為是膝關節向內成角。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雙下肢形成O型,患者股骨內髁間距(膝間距)增大,小腿向內偏斜。
寶寶O型腿,是缺鈣嗎?

O型腿分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
§ 生理性膝內翻(O型腿)是最常見的兒童腿部扭轉,繼發于胎兒正常的宮內位置,孩子在宮內處于屈曲蜷縮位置,膝關節處于內翻位,所以生后頭兩年孩子仍處于膝內翻位置。生理性的膝內翻,孩子年齡通常小于2歲,膝間距通常小于6cm(一個拳頭的距離),隨著生長發育,其會逐漸正常。
§ 病理性O型腿:2歲之后的O型腿可能是病理性的。其原因包括代謝性骨病(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低磷酸酯酶癥),生長不平衡(損傷,感染,腫瘤,Blount病),骨發育不良(侏儒癥,干骺端發育不良),和先天性神經肌肉疾病。其特點為年齡大于2歲,膝間距大于6cm(一個拳頭的距離)。不會自愈。
大多數的膝內翻都是生理性的,和缺鈣沒關系。但孩子患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導致的病理性膝內翻時,是由于缺乏維生素D導致鈣在骨骼上沉積少所致。
寶寶有點O型腿
需要治療嗎?
生理性的無需治療,病理性的醫生會根據原發疾病對癥對因處理,例如解決病因(佝僂病的補充維生素D,補鈣)、使用支具、手術治療等。
O型腿長大之后會有哪些危害?
對于一些相對嚴重O型腿,大家想的到都是長大之后會影響孩子的美觀,特別是女孩子,穿緊身衣或裙子會非常明顯,也有的因為腿型會影響從事一些工作,例如模特、公關、空姐、明星等,另外認為O型腿易發生中老年膝關節炎。
O型腿什么情況下
需要去醫院檢查治療?
§ 孩子腿彎曲的非常厲害,兩膝關節之間距離大于1個拳頭或者6cm;
§ 只有一條腿彎曲,另一條腿正常;
§ O型腿在2歲后仍然存在或者加重;
§ 孩子除了膝內翻外,還訴說腿痛;
§ 孩子同時還有身材矮小。
O型腿該怎么矯正?

最要緊的是區別正常與病態,把潛在疾病找出來,針對個別疾病而及時治療,因為生理性的無需治療,病理性的醫生會根據原發疾病對癥對因處理。
如若發現小孩的O型腿是佝僂病引起的,必須驗血、尿,判斷究竟是鈣質或維生素D缺乏癥、遺傳性低磷血癥或腎性佝僂病,以針對個別疾病作適當的治療。
若是鈣質缺乏或是維生素D缺癥,就應補充鈣片及大量維生素D來治療,同時飲食習慣也必須改變,譬如補充乳類制品,肉類、牛奶等含鈣食物及其他副食品,多曬太陽,多作戶外活動。特別是長期素食的母親其母奶中鈣質更是不夠,尤其應補充。
若是遺傳性低磷血癥或腎性佝僂癥,則可用新的維生素D3來治療,后者當然同時也要治療或控制他們的腎臟疾病。
O型腿需要帶支具嗎?

有些家長因為過度擔心,硬要訂做支架或矯正鞋,因為治療上要呈現效果常需一二年以上,不僅小孩大人都受苦,小孩子也不能享受快樂的童年。
事實上,腿變直了,真是支架或矯正鞋的功勞嗎?天曉得!許多小孩也不肯穿笨重的支架,父母的錢也就白花了。至于這些小孩是否需要補充鈣片或其他營養品,因為這個病的原因并非缺鈣,所以并無特殊效果,不過我們不反對給小孩子這些東西,至少它有益無害,只是不要寄希望太高就是了。
O型腿需要手術嗎?

不管是何種原因,若是腿彎得太厲害時,都應輔以特殊治療,以免腿彎惡化。部分佝僂病治好而腿仍彎著,可以考慮以手術來矯正。要記住的是,手術前一定要先把疾病治好或控制住,否則手術后腿彎還是有可能會復發的。
布朗特氏病早期可用支架矯正,晚期則需開刀治療。
若腿彎是因骨折、發炎或骨瘤而影響骨骺時,他們的治療就不一樣,必須針對個案而決定,其方法甚多。
總而言之,大部分腿彎是發育過程中,“正常范圍”內也就是生理性的現象,不必做特殊治療,隨著成長自然就會好。韌帶松弛者,一部分人仍留有某些程度的彎曲,但并無大礙。
生活中需要注意
哪些動作和姿勢?

多數情況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宣教和解除家長顧慮家長來咨詢的時候非常焦慮。
遇到這類情況,一般我都先詢問家長寶寶平時的生長發育情況,如果基礎的發育情況略微晚一點,那么他的腿型發育曲線可能也會相應慢一些,這個時候我都建議家長不要著急,通過門診篩查排除神經發育、髖膝踝關節問題疾病后,治療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回家后自行對比觀察。
那什么是對比觀察?簡單得說,就是拍照。
通過照片記錄每個階段寶寶的腿型,每個月對比,當發現在下肢生長發育情況與正常的動態變化相差很多時,需要引起重視,排查疾病,建立參考照片,每月記錄。
關注寶寶成長發育的家長們,都建議定期拍照或者拍視頻,記錄寶寶的腿型、足型、走路、跑步姿態,如果出現了相關問題,也可以通過對比觀察發現,同時要及時幫助孩子正“習慣性跪坐”,改為盤腿坐姿。
總結:
在7歲之前,下肢力線會經歷一系列可預見的過程,從膝內翻(O型腿)變為膝外翻(X型腿)
1、多數幼兒的O型腿為生理性彎曲(膝內翻)。生理性膝內翻的典型特征包括見于0-2歲期間、雙側呈相對對稱的變形、股骨和脛骨均彎曲、身材正常。
2、幼兒膝內翻的病理性原因可能包括Blount病、營養性佝僂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骨骼發育不良,以及繼發于創傷、感染或腫瘤的不對稱生長。
3、生理性膝內翻的自然病程為自發消退。生理性膝內翻兒童的處理應采取觀察和使其父母放心。矯正器械(如,支具、夾板和足墊)治療無效且不必要,還可能帶來社會心理方面的負面后果。
4、病理性膝內翻的治療取決于基礎疾病。如果可以使用有效的內科治療,應盡量充分利用內科治療處理原發性疾病(如佝僂病)。手術治療應該僅用于經過最優化內科治療后仍有殘余畸形的患者。
參考文獻
1、Schoenecker PL, Rich MM, Gordon JE. The lower extremity. In: Lovell and Winter’s Pediatric Orthopaedics, 7th ed, Weinstein SL, Flynn JM (Eds), Wolters Kluwer Health, Philadelphia 2014. p.1261.
2、Dettling S, Weiner DS. Management of bow legs in children: A primary care protocol. J Fam Pract 2017; 66:E1.
3、Cheema JI, Grissom LE, Harcke HT. Ra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extremity bowing in children. Radiographics 2003; 23:871.
4、Stans AA. Musculoskeletal infection. In: Lovell and Winter’s Pediatric Orthopaedics, 7th ed, Weinstein SL, Flynn JM (Eds), Wolters Kluwer Health, Philadelphia 2014. p.369.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2014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