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英語發展史的流程圖(英語發展史22)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現代英語文學的主要體裁是長篇小說。在取代新古典主義文學作品之后,浪漫主義題材的詩歌曾經是18世紀英語文學的主要形式。后來,這種形式逐漸被長篇小說所替代,尤其是在維多利亞(Queen Victoria,1837~1901年在位)時代,長篇小說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文學體裁,其中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長篇小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從1817年簡·奧斯汀去世到1928年托馬斯·哈代去世,這期間的英語語言文字標準已經確立,語法和拼寫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統一,而隨著新發明和新觀念的引入,英語詞匯仍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作為娛樂大眾或批評社會的長篇小說,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英國文學的主角,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和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以及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的出現。

簡·奧斯汀
把英語作為一種文學語言來欣賞始于莎士比亞時期。在很大程度上,小說的雙重作用在于教育普通民眾和娛樂大眾。小說研究出現以后,人們開始關注作家的社會作用,尤其是女性作家。相對來說,英語中的文學語言貼近生活,這一點與很多其他語言不同,在進入20世紀以后,文學語言更加貼近生活語言。生活語言是文學作品和大眾交流的媒介,而文學作品中的新話語(主要包括新詞語、新比喻和新的表達方式等)又反過來影響著語言的發展和演變。16世紀以來,英國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作家一代勝過一代。莎士比亞之后,英語語言長足發展,詞匯不斷增加,語法不斷規范,如今已取代拉丁語和法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際語言,而英語文學作品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也成了英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現代英語文學是多元的,現代英美文學作品只是現代英語文學作品的一部分,然而很多人把英美文學和英語文學混為一談。現代英語文學作品中,有出自英國和美國的作品,當然也有出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作家的作品;有現代英語作品,也有后現代作品;有出自黑人和白人的作品,有出自女性作家的作品。
目前,中國的英語文學欣賞和研究存在以點帶面的現象,對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的欣賞和研究也存在視部分為整體的現象。大多數英美文學愛好者關注的還是400年前或半個世紀前的英語作品(如莎士比亞作品和海明威作品),大多數學生的目光還只停留在《魯濱孫漂流記》(1719)、《傲慢與偏見》(1813)和《王子和貧兒》(1881)的年代。閱讀和鉆研經典作品是正確的,同時也是必需的,但在此基礎之上,還應關注英語國家同齡人閱讀的其他文學作品 ——當代英語國家在校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與中國學生接觸到的英語文學作品有較大差異。忽略英語國家同齡人閱讀的文學作品,不但會使文化交流出現障礙,而且也會使我們對當代英語社會的了解出現偏差。
現代英語“非主流文學”的一面—— 傅滿洲與“黃禍論”這些年,大多數人接觸的是經過篩選(或推薦或指定)的所謂的英美文學主流作品,謹慎而保守的說法是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欣賞”或“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卻忽視了“非主流文學”在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在這方面,英國作家羅默(Sax Rohmer,1883-1959)的作品就是一個例子。對許多20世紀的西方人來說,羅默作品的知名度大于奧斯汀作品的知名度,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中國在很多西方人腦海中的形象就是通過羅默的作品形成的。在他的作品中,反面人物是個中國人,名叫Dr Fu Manchu。從1913年他的第一部小說《傅滿洲博士之謎》的出版發行至今,在大約100年的時間里,“傅滿洲”的形象在西方幾乎婦孺皆知,成了“東方的邪惡天才罪犯”的同義詞。從1913年到1959年,羅默一共寫過以傅滿洲為主要反面人物的《狡詐的傅滿洲博士》、《傅滿洲歸來》、《傅滿洲的手》、《傅滿洲的面具》、《傅滿洲的蹤跡》、《傅滿洲的頭腦》和《傅滿洲的暴怒》等十三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和三部短篇小說。在西方大眾文化中,“傅滿洲博士”是“黃禍”(Yellow Peril或Yellow Terror)的形象代表。在《狡詐的傅滿洲博士》一書中,羅默是這樣描述的:傅滿洲“瘦高個兒,身高一米八(李鴻章的身材),聳肩,像貓一樣不聲不響,他行蹤詭秘,長著莎士比亞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禿腦袋,細長眼睛里閃著綠光。他集所有東方人的陰謀詭計于一身,并且能將陰謀詭計發揮得爐火純青。它可以調動一個富有的政府所能調動的一切資源,同時又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覺……”,這就是“傅滿洲博士”,一個體現在小說人物身上的“黃禍”形象。

英國作家薩克斯·羅默及其創作的“傅滿洲”這一人物形象
那些年,“黃禍論”在西方大行其道,推波助瀾者中不乏歷史上的風云人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執政期間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曾沆瀣一氣,就所謂的“黃禍”問題緊密聯系,推波助瀾。《黃禍圖》是根據威廉二世的創意,由德國畫家赫曼·克納科弗斯所創作的一幅畫,于1895年完成。威廉二世曾為此畫題詞:“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自己的信仰和家園!”之后,威廉二世將它作為禮物贈送給尼古拉二世。在這幅畫正中,天使米迦勒(Michael)手持寶劍,召喚歐洲各國,警告即將來臨的威脅;左上方背景是象征基督教的十字架,右后方描繪的是一個像“佛”一樣的人物,乘坐著火龍沖著歐洲大地席卷而來,以此象征所謂的野蠻黃種異教徒對歐洲的入侵。《黃禍圖》曾被制作成張貼畫,在歐洲廣泛流傳。威廉二世的目的顯然是希望歐洲列強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黃禍”。《黃禍圖》在歐美國家幾乎家喻戶曉,猖獗的“黃禍論”此起彼伏,甚囂塵上。

黃禍圖
在“黃禍論”的影響下,美國在1882年和1884年通過了《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加拿大、美國、荷蘭等國還頒布了禁止白人與華人通婚的法律。直到1967年,“人權至上”的美國才最終宣布這種法律違反憲法。而澳大利亞于1901年出臺的《移民限制法》(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以及1905年的《移民限制補充法》一直到1973年才壽終正寢。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主要國家及其殖民地都有類似的“限制移民法案”,這些法案均與“黃禍論”緊密相連。那時出國的華工大受排擠,備受侮辱。西方表現出的不僅是對華工愿意接受比歐洲工人更低的勞動報酬的憎恨,還有對中國男性移民會與白種婦女結婚而繁衍后代的恐懼。
這些憎恨和恐懼甚至還成了當時很多歐美小說、戲劇、詩歌的主題。英國作家希爾于1898年出版了短篇系列故事《黃色危險》(Yellow Danger),再版時,書名改為《黃禍》(Yellow Peril)。就連被稱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的作家杰克·倫敦(Jack London)雖有《馬丁·伊登》、《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等名著留于后世,但他也為賺錢盈利寫過名為“黃禍”的文章,出版過污蔑中國人的小說《空前的入侵》(The Unparalleled Invasion)。《空前的入侵》于1904年出版,虛構了一個將在70年后(1974年)發生的,中國企圖侵占全世界而最終被徹底消滅的駭人聽聞的荒誕故事。在美國,宗教衛士盧珀特于1911年出版的《黃禍:即東方與西方的對峙》,危害程度更是大于《空前的入侵》。被卷入到對“中國佬”(Chinaman)非議之中的還包括受中國人愛戴的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那時的“黃禍”題材小說、詩歌、報刊文章、漫畫以及小說連載市場巨大,以營利為目的而創作的此類作品比比皆是。
羅默小說問世不久,代表“黃禍”形象的虛構的“傅滿洲博士”即被移植到電影、廣播、報紙以及漫畫等各種媒介中。羅默的小說曾被翻譯成10多種歐洲語言。自1929年起,好萊塢一共拍攝了14部關于傅滿洲的電影,使得“傅滿洲”的傳播面更加廣泛。最后一部《傅滿洲的奸計》(The Fiendish Plot of Dr Fu Manchu)于1980年問世,該片曾激起美國華人社團的強烈抗議。雖然“黃禍”和“傅滿洲博士”并非存在于西方主流文化之中,但時至今日,某些拾人牙慧者還是樂于把中國人跟那些陳詞濫調扯在一起。當我們在“欣賞”主流英美文學作品的時候,不應該忽略對另一些“非主流”英美文學作品的“研究”。
語言、文學與文化中國學生的“語文”課不僅是語言文字課,同時也是語言文學課和語言文化課。語文課的設置不僅表明了語言和文學的緊密關系,同時也標志著語言和文學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語言和文學密不可分——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的再現;語言制約文學的發展,決定文學的特色,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則是語言發展的堅實基礎。
漢語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形式美對漢語語言格式有很大影響,源于典故和古文詞句的漢語成語對漢語詞匯的拓展也有很大影響。在近現代,漢語文學作品對“白話文”的傳播和普及也起過重要作用。講述英語的發展史,同樣離不開語言和文學的話題。生活語言是文學作品與大眾交流的媒介,而文學作品中的新話語反過來又影響著語言的發展和演變。在英語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英國文學起著什么樣的作用?是英語語言的發展促進了英國文學的繁榮,還是英國文學的繁榮帶動了英語語言的發展?
喬叟是活躍在14世紀末英國文壇上的重要人物。除了《坎特伯雷故事集》之外,他還有很多作品留于后世。在喬叟所處的年代,拉丁語和法語是占據英國社會上層的主要語言,而英語只是受人鄙視的下層社會口頭語。喬叟作品的語言是中東部英語方言,他的作品的問世和流行使中東部方言在眾多英語方言中脫穎而出,同時英語的社會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根據統計,有2004個英語單詞在1374年至1400年間問世的喬叟作品中第一次出現。通過喬叟作品而流傳至今的單詞包括absent,accident,bagpipe(風笛),digestion,cinnamon(肉桂皮),flute(長笛),funeral,galaxy,ingot(錠),latitude,miscarry(流產),obscure,outrageous(駭人聽聞的),perpendicular(垂直的),rumour,snort,superstitious,trench(壕溝),vulgar,Valentine,veal等。

杰弗里·喬叟
14世紀之后,以倫敦、牛津和劍橋三角地區為中心的中東部文學得到了英國社會的廣泛關注。該地區文學作品的巨大影響是中東部英語方言最終成為標準英語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是文學影響語言發展進程和方向的重要例證。通過文學作品,新詞(包括拼寫和發音)會得到廣泛傳播并引發更多的新詞的出現,同時,固有詞匯的特殊使用,也會使語言的文學神韻和詞匯的細微新義得到確認和鞏固。喬叟在作品中勇于使用新詞的做法得到了后人的繼承,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例如:斯賓塞的blatant(明目張膽的),彌爾頓的pandemonium(騷動),狄更斯的flummox(使困惑),蕭伯納的superman以及奧威爾的doublethink(雙重思想)和newspeak(新話)。
在英國的眾多作家中,首屈一指的還是莎士比亞,他是通過文學作品影響英語發展的最主要作家。有了莎士比亞,英語才有了更高的威望。據統計,莎士比亞作品共有884,647個單詞,不同的單詞共有29,066個,很多人以此為依據計算莎士比亞的詞匯量。很多研究結果都表明,莎士比亞確實是歐洲有史以來詞匯量最大的作家。

莎士比亞
在英國文藝復興晚期,對英語影響最大的就是莎士比亞作品和《欽定版圣經》。這些作品含有優美的語言,同時也因為這些作品中的引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引用率高于其他作品。就莎士比亞而言,他對英語語言的影響主要在詞匯方面。莎士比亞率先在其作品中使用的單詞包括:academe(學術界),arouse,bandit(土匪),bedazzled(著迷的),besmirch(詆毀),bloodstained(血跡的),blushing,cater,champion,circumstantial,dauntless(無所畏懼的),compromise,dishearten,equivocal(含糊其辭的),gnarled(扭曲的),grovel(卑躬屈膝),gust,hobnob(巴結),impartial,inaudible(聽不見的),invulnerable,jaded(厭倦的),lackluster(無光澤的),ladybird(瓢蟲),lustrous(柔軟光亮的),madcap(魯莽的),marketable(暢銷的),metamorphize(蛻變),moonbeam(月光),mountaineer,obsequiously(諂媚地),ode(頌歌),Olympian,pageantry(盛典),outbreak,pander(迎合),puking(吐),rant(怒吼),remorseless(殘酷的),scuffle(扭打),swagger(大搖大擺),undress,vaulting,zany(滑稽的)等。在莎士比亞率先使用的詞匯中,有一些英語單詞或許已在口語中存在,而另有一些英語單詞則是莎士比亞的獨創。這些詞匯首次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出現具有重要意義,正是通過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詞匯才得到認可并得以流傳至今。莎士比亞的作品既豐富了英語的詞匯,也提高了英語的地位。
在英語中,coinage有“新詞”的含義。新詞又可以分為nouce word和neologism兩個種類,前者指的是為特殊場合或特殊需要臨時造的詞,而后者多指某個nouce word得到多次書面形式的引用并最終出現在詞典里的新詞。
社會的變化會引發新詞的出現,觀察語言中的詞匯變化,有助于了解文化變遷的歷程。從古英語飲食詞匯中的cucumber(黃瓜),mussel(貽貝),butter,fish,bread,water,wine,beer等,我們可以大體推斷當時英國人的飲食狀況和生活習慣。1066年諾曼征服之后,英語中的飲食詞匯又有了大幅度增加:venison(鹿肉),pheasant(野雞肉),crisp,cream,bacon,biscuit,oyster,toast,pastry(油酥糕點),jelly,ham,veal,mustard,beef,mutton,brawn,sauce,potage(濃湯),broth(肉湯),herring(鯡魚),meat,cheese,muscatel(麝香葡萄),claret(干紅葡萄酒)等;1500年之后出現的飲食新詞包括:marzipan(杏仁蛋白糖),whiting(牙鱈),offal(動物內臟),melon,pineapple,mushroom,salmon(鮭魚),partridge(山鶉肉);1600年之后增加的飲食新詞包括:omelette,litchi,tamato,curry,chocolate,banana,macaroni,caviar(魚子醬),anchovy(鯷魚),maize(玉米),potato,turkey,artichoke(洋薊州),scone(司康餅),tea,coffee,sherry,sillabub(乳酒凍);1700年之后的飲食詞匯有:avocado(鱷梨),paté(魚醬),muffin(英格蘭松餅),vanilla(香草),mincemeat(百果餡),pasta,salmagundi(大雜燴),yoghurt,kedgeree(魚蛋燴飯),gin(杜松子酒),port(波爾圖葡萄酒),champagne,brandy,sherbet(果汁冰糕);1800年之后出現的飲食詞匯有:spaghetti,soufflé(蛋奶酥),bechamel(調味白汁),ice cream,kipper(煙熏鯡魚),chowder(雜燴羹湯),sandwich,jam,meringue(蛋白酥皮),hors doeuvre(開胃冷盤),welsh rabbit(威爾士干酪),tequila(龍舌蘭酒),seltzer(含汽礦泉水),whisky;1900年之后出現的飲食詞匯有:taco(墨西哥煎餅玉米粉卷),quiche(開口餡餅),pizza,osso bucco(燴小牛膝),paella(西班牙雜燴菜飯),tuna(金槍魚),goulash(匈牙利紅燴牛肉),hamburger,mousse(慕斯),borscht(羅宋湯),grapefruit(西柚),éclair(奶油松餅),chips,bouillabaisse(普羅旺斯魚湯),mayonnaise(蛋黃醬),ravioli(意大利方形餃),crêpe(薄煎餅),consommé(清燉肉湯),riesling(雷司令葡萄酒),soda water,Coca Cola等等。1066年之后,出現在英語中的飲食名稱基本都是外來詞。來自印度的咖喱和阿拉伯的咖啡,出自中國的荔枝和茶以及來自美洲的西紅柿、土豆和玉米都是1066年之后出現在英國的。由此,可以推斷英國在那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和人口增長情況。
新詞的出現能說明社會的變遷,詞義的變化也可以表明文化的演進。仔細考察英語中與經濟活動相關的詞匯變化,可以大體了解英國的經濟發展歷程。以下是與經濟活動相關的英語詞匯,數字表示該單詞出現年代:fee(費用,900),buy(買,900),yield(出產,950), fellow(合伙人,1000),guild(行會,1000),tally(記賬、核實數量,1200),tithe(什一稅,給神職人員或教會繳納的農產品,1200),pay(報酬,1250),wealth(財富,1250),account(帳簿,1300),usury(高利貸,1300),debt(債務,1300),exchequer(稅務法庭,1300),price(價格,1300),sell(買,1300),rent(租金,1300),money(錢,1350),bargain(討價還價,1350),salary(薪金,1350),tax(稅,1350),exchange(交換,1350),wage(計件酬勞,1350),customs(關稅,1350)。通過對這些經濟詞匯的觀察,我們可以大體看出14世紀之前英國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制度。
14世紀之后,英國的經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為英語添加了更多的與經濟活動相關的詞匯:broker(經紀人,1400),bill(賬單,1400),company(公司,1400),magnate(富豪,1400),mercenary(被雇傭的,1400),levy(征收,征用,1400),save(存錢,1400),commodity(商品,1450),revenue(稅收,1450),expense(開支,1450),loan(借貸,1450),charge(課稅,1450),farm(固定支出,1500),excise(貨物稅,1500),duty(稅,1500),bribe(賄賂,1500),market(市場,1500),cheap(便宜,1500)。
在1550年至1850年的300年間,與經濟活動相關的英語詞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1550年之后出現的單詞包括monopoly(壟斷),trade mark(商標),bank(銀行),chattel(動產),interest(高利貸利息),trade(貿易),traffic(交易),credit(賒銷,信貸),finance(資金),goodwill(商業信譽),dues(會費)。在1600~1749年之間出現的單詞包括capitalist(資本家),cash(現金),tariff(稅率表),commerce(商業),pre-emption(優先購買權),embezzle(挪用),fortune(財富),profit(利潤),dividend(紅利),share(股份),income(收入),invest(投資),corporation(公司),industry(工業),jobber(股票經紀人),concession(減價),workhouse(作坊),factory(工廠),cheque(支票),consumption(消費),demand(需求),economy(經濟),fund(資金),note(紙幣),stock(庫存),interest(利息),bull(牛市),bear(熊市),luxury(豪華),security(證券),concern(商行,公司)。1750年至1849年出現的詞匯包括capitalism(資本主義),budget(預算),business(商行,公司),currency(貨幣),draft(匯票),scab(不加入工會的人),stock exchange(股票交易所),exploitation(剝削),trade union(工會),speculate(投機),firm(公司),strike(罷工),crash(破產,崩潰)。1850年至1950年的詞匯包括entrepreneur(企業家),inflation(通貨膨脹),blackleg(別人罷工時上班的人),limited liability(有限責任),nationalization(國有化),boom(繁榮),devaluation(貶值),cartel(卡特爾、同業聯盟),dole(失業救濟金),welfare(福利),slump(商業不景氣),recession(經濟衰退),depression(經濟蕭條)。總體來看,在1500年之前,英語中與經濟相關的單詞數量并不多。而1550年之后新增的詞匯中,大多數是詞義的細化,而并不是說這些單詞在之前不曾存在,這一點與飲食詞匯的增加不同。飲食詞匯是伴隨著產品同時出現的,而經濟詞匯的出現往往是滯后的。經濟詞匯基本上都是對前期現象的總結或定義,如中世紀晚期出現的“貨物交換”(barter)以及斯密(1723~1790)提出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和馬克思(1818~1883)提出的“剩余價值”(surplus value)。17世紀出現的“禁運”(embargo)和18世紀晚期出現的經濟“制裁”(sanction)也都是同一種情況。近50年來又有更多與經濟相關的新詞出現,如stagflation(滯脹),superannuation(退休金,養老金),globalization,e-commerce等等。
詞匯的演變是語言演變的主要方面,因為語音和語法的演變滯后于詞匯的演變。詞匯的演變不但體現在口頭語言中,也體現在書面語言中,而文學語言則是書面語言的重要成分。文學語言是語言的最高形式,同時也是語言發達與否的可靠試金石。文學作品的產生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家的語言資源,而語言資源的豐富和拓展又與文學傳統中的引語和典故息息相關。為解釋詞義,約翰遜在《英語詞典》中加入了莎士比亞、彌爾頓、德萊頓和斯威夫特等人的114,000條英語。約翰遜的杰作之所以被認為是英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主要原因在于《英語詞典》被后來作家視為尋求適當詞語的重要工具書和資源庫。英語語言的演變不但與文學語言中的詞匯變化有關,也與古英語詩歌中的頭韻和隱喻有關。英國文藝復興以來,大量與科學、技術、教育、哲學等有關的不同題材和體裁的作品相繼問世,這些語域不同的作品含有經過提煉和濃縮的語言精華。對英語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還有三部與宗教有關的經典,即1611年問世的《欽定版圣經》、1662年確定的《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和1861年問世的《古今贊美詩》(Hymns Ancient and Modern)。這三部經典作品的問世給英語語言注入了活力,也為英語質樸清晰的風格樹立了楷模。正如當年佛經的翻譯對漢語的發展有過重要的影響一樣,如果沒有這三部宗教作品的存在,英語的表達方式和詞匯資源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豐富多彩。

賽繆爾·約翰遜
文學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豐富了語言資源,而語言資源的豐富儲備又為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語言和文學始終處于互相提攜、共同發展、交替上升的文化進程之中。英國歷代文學杰作是英語語言藝術的精品,而保留在藝術精品之中的語言精華則是英國文化的珍貴遺產。語言和文學同屬于文化的范疇,語言和文學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研究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學,有助于了解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以及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在20世紀下半葉跨文化交際學(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學科地位確立之后,國外許多學校又開始把語言、文學和文化置于同一課程進行跨學科教育,這種做法顯示的是學科從分化到整合互補的發展趨勢。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