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一、基礎知識:
1、作家作品: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謚號“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詩文改革的領袖,在散文、詩詞及文學批評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讀音:
環(huán)滁(chú) 瑯琊(láng yá) 輒(zhé) 林霏(fēi)開 巖穴暝(míng)傴僂(yǔ lǚ) 山肴(yáo) 野蔌(sù) 射者中(zhòng) 觥(gōng)籌交錯 頹(tuí)然 陰翳(yì)
3、重點詞語解釋:
(1).環(huán)滁皆山也;環(huán)而攻之 環(huán):環(huán)繞。環(huán):包圍。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樣子。秀:秀麗。 (3).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瀉:飛瀉。
(4).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臨:靠近。(5).名之者誰 名:命名。 (6).飲少輒醉 輒:就。(7).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云歸而巖穴暝 歸:聚集。(10).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歸:回家。從:跟從。
(11).吾誰與歸 歸:歸依。 (12).太守謂誰 謂:是。
(13).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芳:香花。發(fā):開放。秀:草木茂盛。繁陰:形成濃陰。
(14).至于負者歌于途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15).休于樹 于:在。
(16).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7).宴酣之樂 酣:盡興的喝酒。
(18).非絲非竹 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19).弈者勝 弈:下棋。
(20).觥籌交錯 觥:酒杯。籌:酒籌。 (21)頹然乎其間者 頹然:醉醺醺的樣子。乎:于。
(22).樹林陰翳 翳:遮蓋。 (23).鳴聲上下 上下:指樹林的上面和下面
4、重點句子翻譯:
(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譯: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在出游啊。
(4)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譯: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
5、古今異義: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義:情趣。 今義: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往
頹然乎其間者 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 今義:頹廢的樣子
野芳發(fā)而幽香 芳:古義:花朵 今義:芳香
山間之四時也 時:古義:季節(jié) 今義:時間
6、一詞多義:
①而:表順接的連詞,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
表并列的連詞,泉香而酒冽;表遞進的連詞,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表轉折的連詞,可是,卻,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表時間的連詞,不久,已而夕陽在山。
②絕:停止,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與世隔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到極點,以為絕妙;
極,非常,佛印絕類彌勒。
③也:與“者”連用,表示判斷語氣,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語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④之:助詞,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代詞,名之者誰?
⑤釀泉:名詞,泉的名稱,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動賓短語,釀造泉水,釀泉為酒。
⑥樂:快樂,動詞,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樂趣,名詞,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⑦秀:秀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開花,文中指繁榮滋長,佳木秀而繁陰。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打算,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⑨臨:靠近,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到,臨溪而魚。
⑩名:名詞,名字,卷卷有爺名;動詞,給……命名,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⑾窮:①樂亦無窮也:盡。②欲窮其林:走完。
⑿歸:①云歸而巖穴暝:歸集,聚攏。②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家。
7、詞類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②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③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④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⑤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后樂)樂趣,名詞。
8.特殊句式以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譯:至于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喚,走在后面的人答應,彎著駝背的老人,領著的孩子,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就是滁州的人們在游山啊。)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譯:醒來后能用文章記述這種樂事的人,就是太守。)
③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時能夠同享那樂事,清醒后能夠用文章記述那樂事的人,是太守。
判斷句:
①環(huán)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譯: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譯: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瑯琊也。 (遠遠望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是瑯琊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樂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譯:領會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飲酒上。)
二、思想內容理解
1、內容主旨:
全文以“樂”字貫穿,通過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
2、重點內容把握:
(1).全文的主旨是:與民同樂。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3).表現(xiàn)本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樂。
(4).太守之樂其樂中的太守的“樂”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之樂。”
(5).對聯(lián):①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范仲淹以天下為憂。②岳陽樓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歐陽修與民同樂
3、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huán)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游瑯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4、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太守醉”中的“醉”有哪兩層意思?答:一層是“喝酒醉了”,另一層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6、文中“醉”和“樂”有什么關系?
答:醉樂統(tǒng)一。因樂而醉,醉又增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7、作者寫醉翁亭是怎樣落筆,一步步自然入題的?寫景順序是什么?
答:從山落筆,由山寫到泉,由泉寫到亭,自然入題。寫景順序是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8、從全文看,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思想?他的這種“覽物之情”與范仲淹筆下“遷客騷人”們的種種“覽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
答: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xiàn)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他的立足點是“民”,把百姓的樂當作自己的樂,把百姓的安居樂業(yè)作為自己的理想。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們立足于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因而他們的種種“覽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異。這就是他們的根本區(qū)別。
9、《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在語言上有何異同?
答:《岳》文在語言上駢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瑯瑯上口,婉轉有力。造詞精警,文情壯美。《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chuàng)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jié)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
10、寫出從本文中演化而來的成語,說說它們現(xiàn)在的意思。
峰回路轉:指山峰迂回,道路曲折。今常用來比喻事情經歷曲折后,出現(xiàn)新的轉機。
醉翁之意不在醉: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指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露了出來。比喻真相大白。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相聚宴飲時歡樂熱鬧的場面。
11、文章除了山水之樂外,還寫了“太守之樂”,請你從內容和它所體現(xiàn)的積極意義上談談對“太守之樂”的理解。
答:(1)從內容上理解,太守為人們富足快樂而感到高興,體現(xiàn)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從積極意義上理解,太守雖然位卑失意,卻具有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是值得肯定的。在當今社會,人們安居樂業(yè),生活寧靜祥和,彼此和諧相處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理想。
12、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現(xiàn)強烈的憂患意識,而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抒發(fā)了“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憂”與歐陽修的“樂”在本質上有什么聯(lián)系?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憂”和“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范仲淹無論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間,都掛念國家、百姓;歐陽修雖然遭到貶謫,仍積極施政,與百姓同樂。他們都心憂天下,始終關心百姓疾苦,關注百姓悲喜。
13、你認為太守的生活態(tài)度是什么?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答:太守的生活態(tài)度是積極樂觀的。作者在仕途失意的情況下,沒有抱怨,而是積極從政,心系百姓,與民同樂,具有寬闊的胸襟。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要以他為榜樣,學習他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14、歐陽修自號為“六一居士”。所謂“六一” ,即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一壺酒、一張弓、一局棋、一醉翁。結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簡要談談作者的思想性格特點。
答: 熱愛讀書 悠然自得 豁達大度 寵辱不驚
15、“言在筆先,意在筆后”,作者放情林木,縱意山水,讓我們通過這美麗的風景體會到了太守獨特的游樂情懷。你認為作者在此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①表達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之情
②表達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③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16、從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
答:因不勝酒力而醉;因秀麗的山水而陶醉;因與民同樂而醉;因治理好滁州讓百姓生活快樂,政績斐然而自我陶醉。(不勝酒力;與民同樂;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17、文中不僅寫了太守與眾賓客的游樂,還寫了滁人的游樂。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①表現(xiàn)了滁州百姓生活安樂、太平、富足;
②側面表現(xiàn)了歐陽修治理有方,政績斐然;
③為下文寫太守樂作鋪墊;
④突出了太守“與民同樂”的思想。
18、《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桃花源記》與《醉翁亭記》一樣,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懷之作。請根據(jù)提示,在空白處填上與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點相關的詞語。
《岳陽樓記》回蕩著憂樂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記》洋溢著與民同樂的和諧之音。
《小石潭記》彌漫著悄愴幽邃的凄寒之風。
《桃花源記》飄逸著寧靜祥和的理想之風。
19、《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的表達方式,主題思想有什么異同
答:《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而《岳》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寬闊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從這一點來說,范仲淹的境界要高出歐陽修,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記》抒發(fā)了與民同樂的思想。這兩種思想境界都是積極向上的,很可貴的。《岳陽樓記》作者主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規(guī)勸滕子京,并勉勵自己,表現(xiàn)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記》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謫居的苦悶情懷。
20、開頭的描寫“環(huán)滁皆山也……”有什么作用?
答:(1)引出本文描寫的對象;(2)點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3)層層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