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3.鄉愁 教案【教學目標】,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原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原文
3.鄉愁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詩人以獨特的意象抒發思鄉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時空變化來推進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過程和方法
1、通過誦讀品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2、發揮想像和聯想,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音韻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時代、地理條件下產生的思鄉念國之情。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崇高情感。
【課前準備】
1、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創作情況及鄉愁的寫作背景。
2、教師創作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使學生進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觸,更易于學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由羅大佑演唱的歌曲《鄉愁四韻》,將學生帶入情境中。
同學們,剛才大家聽到的歌曲是臺灣歌手羅大佑演唱的《鄉愁四韻》,據說當年羅大佑在演唱這首歌時,曾使演唱會現場的觀眾潸然淚下。是啊,臺島游子幾十年的故園夢,未能有個圓滿的結果,思鄉就成了他們共有的情結。《鄉愁四韻》這首歌的歌詞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今天,我們來研讀于光中的另一首表達思鄉情緒的詩《鄉愁》。
第一樂章 作家身影
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創作情況及鄉愁的寫作背景。
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查閱的有關余光中的生平、創作資料以及寫作《鄉愁》的背景資料。
教師評價、補充、強調: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臺灣,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赴美國進修,獲愛奧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教于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臺灣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作品多產,風格多樣。
1949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勢力從大陸全面潰退,撤到臺灣,與中央政府抗衡對峙。由于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峽兩岸至今仍然處于分離的狀態。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從上世紀60年代起余光中就創作了不少懷鄉詩,被人們稱為“鄉愁詩人”。代表作有《鄉愁》《鄉愁四韻》《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鄉愁》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臺灣幾乎隔絕。這是詩人眾多鄉愁詩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回憶起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詩人的鄉愁世界,去聽聽他心底的呼喚,去感受他那“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第二樂章 深情朗讀
余光中說:“一首詩是要讀出來,生命才算完成,朗讀者要像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才能吸引人。”下面我們進入深情朗讀的環節。
學生自由選段或全詩試讀,師生評價,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把握朗讀的語速語調、輕重音和感情基調。
點擊課件,播放朗讀;學生聽讀,進一步把握朗讀技巧,進入詩歌情境。
課件展示: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侯 后來呵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教師小結:要讀好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朗讀技巧方面,還要注意節奏、輕重音、語速語調。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應該是憂郁深沉,語速應該是深沉舒緩。
第三樂章 研讀賞析
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合作探究,從詩歌內容、主題、寫作技巧、語言特點等方面進行賞析。
學生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探究,教師適當引導。
1、詩人借助什么具體事物表現濃濃的鄉愁?
2、這些事物分別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發展的?
3、從寫作技巧、寫作順序、語言特點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鑒賞本詩。
明確:
1、詩人借助“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這些意象來抒發感情,這樣就使鄉愁有了寄托,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2 、小時候離家在外求學,惟有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小小的郵票。
長大后,為了生計四處奔波,與愛人分離,這時候的鄉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詩人人到中年,母親離開了人世,一方矮矮的墳墓把詩人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鄉愁便只有寄托在那一方矮矮的墳墓上。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氛圍增強!
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把詩人和大陸隔開了,詩人只有將鄉愁寄托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深化主題,余味無窮。
3、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來寫。鄉愁本是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情感體驗,作者把它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事物上,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以時間的發展來組合意象。四個意象分別對應人生的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后相承的。而表示時間的詞語又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富于建筑美和音樂美。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建筑美;旋律上回旋往復、一唱三嘆,體現出一種音樂的美感。
語言富有表現力。詩中“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淺淺的”,這些詞看起來都是形容面積小程度輕,但正是他們反襯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很有表現力;“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的使用,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體現出詩人的語言功力。
……
第四樂章 佳句訪寫
在研讀中,作者的思鄉念國之情一定感染了在座的同學們,激發了同學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崇高感情。詩人借用“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等四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來寄托看不見、摸不著的鄉愁。其實,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許多物象能觸動你的情思,引起思鄉的愁緒。請你以“鄉愁是”的句式來說話。
學生訪寫、展示。
師生評價。
教師小結: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葉、一條河、一塊葦地、一曲歌、一架木橋、一頭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處潛伏著的隱隱的痛——這就是鄉愁!
第五樂章 拓展延伸
半個世紀以來,鄉愁已經成為一種美麗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著臺島的每一個有識之士。我們來讀下面的鄉愁詩,進一步體會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也增強我們鑒賞詩歌的能力。
鄉 愁 四 韻
(臺灣)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酒一樣的長江水 信一樣的雪花白
醉酒的滋味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滋味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血一樣的海棠紅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沸血的燒痛 母親的芬芳
是鄉愁的燒痛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故 鄉 鄉 色 酒
(臺灣)席慕蓉 (臺灣)舒蘭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三十年前,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正年少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鄉色也好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你圓
人也圓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三十年后
永不老去 我從椰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
鄉色酒
你滿
鄉愁也滿
教師小結:詩歌反映的不僅僅是詩人家庭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它已經超越了個人的情感,而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情感。那一衣帶水的海峽,割斷了多少血脈聯系,釀成了多少華夏子孫難耐的鄉愁。正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溫家寶總理訪美期間在紐約會見華人華僑時說:“淺淺的海峽,國之大殤,鄉之大愁。”
歸來吧,他鄉的親人,母親在深情地呼喚你!歸來吧,漂泊的游子,祖國在張開著懷抱歡迎你!
(多媒體播放歌曲《鄉愁》,在歌聲中結束學習。)
【板書設計】
鄉 愁
小時候―――郵票 ――― 母子分離
長大后―――船票 ――― 夫妻分離
后來啊―――墳墓 ――― 母子死別
而現在―――海峽 ――― 游子與大陸分離
托物寄情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