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嫑是什么字怎么讀(嫑怎么讀)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遇到不會讀的字怎么辦?很多人可能會讀一遍,這樣的方法適用很多漢字,但是“嫑”和“兲”有點不一樣。這兩字是由“不”和“要”,“王”和“八”組成的,“嫑”的讀音,就是把“不”和“要”連讀,讀作“biáo”。“兲”字的讀音和“王”“八”沒有關系,讀作“tiān”。這兩個長得這么奇怪,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知道漢字的發展,就不會奇怪了。

不認識這兩字的人不用感到羞愧,“嫑”和“兲”字,你就算找大學教授,他們也不見得認識。別看新華字典這么厚,其實中國人會的漢字最多就6千字左右。你只要會一千個字,就能應對92%的書面材料了。漢字總的數量有十萬字,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不上的生僻字。
如果投票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漢字一定高居榜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是表意文字。意思就是漢字的寫法和讀音沒有關系,你認識這個字其中的偏旁部首,不見得能讀出這個漢字。就像“兲”字一樣,它的讀音跟“王”和“八”沒有關系。英語就不一樣了,字母和音標是有聯系的。

寫法和讀音沒有聯系意味什么呢?大家在學習漢字的時候,好不容易記住了寫法,還要記住想配套的讀法,這個工程實在太大了。這也就算了,中國人寫漢字還規定了筆畫順序,不按照順序寫是不行的。當然外國人就不管那么多了,只要我畫得一模一樣就夠了。除了寫法、讀音和筆畫順序,外國人最受不了的就是漢字的筆畫太多了。對此,中國人只想說,這還是我們精簡漢字之后的樣子呢。
漢字的筆畫怎么這么多呢?這和漢字的起源有關。網絡上經常有家長吐槽孩子,寫著寫著漢字,慢慢得成了一幅畫。外國人寫漢字,也像是畫畫一樣。1927年,沈兼士先生提出漢字是由圖畫慢慢演變過來的。“文字畫為摹寫事物之圖象,而非代表言語之符號,雖為象形字之母型,而不得徑目為六書象形指事之文。”

沈兼士先生認為,一開始中國人還沒有文字,當要記錄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畫成一幅幅畫。隨著時間的流逝,圖畫的筆畫越來越簡單,最后趨向于人們認識的漢字。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土人情相差甚遠,文字上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無數個小國家,各有各的文字表達。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他規定了官方文字,這才解決了各地的交流問題。
漢字的發展歷經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其中隸書階段是漢字最關鍵的時刻。在這之前的文字,你基本上都不認識,很像簡筆畫。到了隸書,漢字逐漸成了我們現在認識的樣子。隸書強化了漢字的記號功能,象形功能被大大削弱,這時候漢字已經沒那么像畫了。如今通行的漢字是楷書,楷書相比隸書形體更加方正,筆畫平直。

外國人是怎么學習漢字的呢?你可以相信自己讀書學習英語的樣子。比如說日本的中文課本,上面的對話極其簡單。學習讀音的時候,日本人也和我們學英文一樣,會在上面用日本標注讀音。當然如果學好了拼音,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
像生僻字“嫑”的讀音為“biáo”,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呢?會閩南語的人應該比較熟悉了。之前說漢字起源的時候說,漢字是表意,偏旁部首跟讀音和意思沒很大關系。這個字恰好相反,就是“不要”的意思。它連讀音都和“不要”很接近。

“兲”的讀音為“tiān”,和天字同音。這個字和“天”是一個意思,但是如今的人把它當“王八”用。網絡熱詞,罵一個人王八蛋現在會寫成“兲蛋”。多年之后,小朋友也許就會以為“兲”是王八的意思了。漢字就是在人們使用中,不斷增加修改含義的。
從“嫑”和“兲”,這兩個字的讀音和含義,就能看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之處。漢字有固有的表達、書寫規律,但是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使用情況,不斷地更新發展。如今漢字已經有了10萬余字的規模,不認識生僻字很正常,能多認識幾個生僻字挺厲害的。你有認識的生僻字嗎?歡迎分享交流。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