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羮字與羹的區(qū)別與烹飪相關的10個生僻字
發(fā)布時間:2025-11-12閱讀(1)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部的十個漢字,這十個漢字在現(xiàn)代漢語都是生僻字,分別是:“[古 ?]、[羔 ?]、[速 ?]、[毓 ?]、[米 蔑 ?]、[耳 ?]、[芻 ?]、[翟 ?]、[者 ?]、[孛 ?]”。因為都是生僻字,GB字庫已不收錄這些字,我們只能描述字形,十個字的詳情如下:
1、[古 ?]。讀hú。《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古 ?],?也。從?,古聲。”形聲字。本義是糜糊。粥類。現(xiàn)代漢語多寫作“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 ?],《釋言》:‘餬,饘也。’當作此字。今江蘇俗粉米麥為粥曰糊。”

(黑芝麻糊)
“[古 ?]”的小篆寫法如圖:

([古 ?]的小篆寫法)
2、[羔 ?]。讀gēng。《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羔 ?],五味盉羹也。從?,從羔。《詩》曰‘亦有和[羔 ?]。’羹,小篆從羔從美。”形聲字。本義是五味調和的羹。實際就是現(xiàn)代漢語的“羹”。《說文》沒有設“羹”字字頭,但卻提到了“羹”,關于“羹”的準確意義,歷來爭論較多,王力先生曾有論斷:
“羹就是帶汁的肉,所以其字從羔。舊《辭海》云:‘羹,羹湯之和以五味者。’新《辭源》云:‘羹,和味的湯。’新《辭海》云:‘羹,本指五味調和的濃湯,亦泛指煮成沈液的食品。’都是錯誤的。其錯誤在于把羹說成一種湯,其實應該說羹是一種肉。《爾雅·釋器》:‘肉謂之羹。’古人用來就飯的菜肴往往只有一碗肉,那碗肉就叫做‘羹’。《左傳·隱公元年》:‘(穎考叔)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前面說‘肉’,后面說‘羹’,可見‘羹’就是肉。《后漢書·陸續(xù)傳》:“續(xù)系獄,見餉羹,知母所作。蔥必寸斷,肉方正,以此知之。”可見羹就是肉,這里是加蔥調味的肉。……‘羹’由于是帶汁的肉,所以詞義轉移為湯。那是中古后的事情了。……時代不同,羹的意義也就不同了。”(王力《研究古代漢語要建立歷史發(fā)展觀點》,《語言與語文教學》,安徽教育學院編印,1983年)
我們認為這種說法較為可靠。因此,“羹”本義應是帶汁的肉。后來才發(fā)展成了有肉的湯。

(帶汁的牛肉)
這里提到的《詩》指《商頌·烈祖》:“亦有和[羔 ?]。”今本都寫作“羹”了。意思是再把肉羹調制好。
[羔 ?]還指煮。《玉篇·?部》:“[羔 ?],煮也。”
“[羔 ?]”的小篆寫法如圖:

([羔 ?]的小篆寫法)
3、[速 ?]。讀sù。《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鼎食,惟葦及蒲。陳留謂?為[速 ?],從?,速聲。”形聲字。本義是鼎中的食物。后面被充說:包括葦筍和蒲草一類的蔬菜。陳留地方叫?糜作[速 ?]。它有異體字“餗”,現(xiàn)代漢語基本寫作餗。這里的鼎中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鼎中有肉、有菜、有米。以米和羹曰糜,糜者?之類。故古訓,或舉菜為言,或舉米為言。”所以,[速 ?]可以代指所有的美味佳肴。

([速 ?])
《詩·大雅·韓奕》:“其[速 ?]若何?維筍及蒲。”用的菜肴是什么?嫩筍嫩蒲香噴噴。
“[速 ?]”的小篆寫法如圖:

([速 ?]的小篆寫法)
4、[毓 ?]。讀yù。《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毓 ?],粥也。從?,毓聲。”形聲字。本義是粥。從它的異體字看,這個[毓 ?]多指米粥。

([毓 ?])
“[毓 ?]”的小篆寫法如圖:

([毓 ?]的小篆寫法)
5、[米 蔑 ?]。讀miè。《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米 蔑 ?],涼州謂粥為[米 蔑 ?]。”形聲字。本義是粥類。桂馥《札樸·鄉(xiāng)里舊聞·麥糊》:“沂州南境,以大豆大麥細屑為粥,謂之麥糊。”顯然,這是方言用法。但亦指麥豆之類制成的粥類。

(麥糊粥)
“[米 蔑 ?]”的小篆寫法如圖:

([米 蔑 ?]的小篆寫法)
6、[耳 ?]。讀ěr。《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耳 ?],粉餅也。餌,[耳 ?]或從食耳聲。”形聲字。本義是糕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周禮》:‘糗餌粉餈。’《食部》曰:‘餈、稻餅也。’此曰:‘蓋謂餈者。不粉之稻米為餅。餌者,稻米粉之為餅,文互相足。”

(餅)
“[耳 ?]”的小篆寫法如圖:

([耳 ?]的小篆寫法)
7、[芻 ?]。讀chǎo。《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芻 ?],熬也,從?,芻聲。”形聲字。本義是炒,即把東西放在鍋里翻撥使熟或使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芻 ?],《爾雅音義》引《三蒼》:‘熬也。’《說文》:‘火干物也。’與今本異。”《廣韻·巧韻》:“[芻 ?],同‘炒’。”

(炒菜)
[芻 ?]在方言里還指一種炒干的餅餌。桂馥《札樸·鄉(xiāng)里舊聞·麨》:“吾鄉(xiāng)(曲阜)和蜜或鹽作餅,切小方塊,[芻 ?]吃,謂之[芻 ?],即麨也。”
“[芻 ?]”的小篆寫法如圖:

([芻 ?]的小篆寫法)
8、[翟 ?]。讀yuè。《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翟 ?],內肉及菜湯中薄出之。從鬲,翟聲。”形聲字。本義是把肉和菜放在沸湯中稍煮取出。實際上就同于現(xiàn)代的“焯水”。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納肉及菜于沸湯中而迫出之,今俗所謂煠也。段玉裁所說的”煠“其實是現(xiàn)在的“炸”,與“焯”并不相同。

(青菜焯水)
“[翟 ?]”的小篆寫法如圖:

([翟 ?]的小篆寫法)
9、[者 ?]。讀zhǔ。《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翟 ?],孚也。煑,[翟 ?]或從火。”形聲字。本義是烹煮。孚,徐鍇《說文系傳》作“烹”。“煑”是“煮”的異體。

(煮玉米)
“[者 ?]”的小篆寫法如圖:

([者 ?]的小篆寫法如圖)
10、[孛 ?]。讀bó。《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孛 ?],吹聲沸也。從?,孛聲。”形聲字。本義是釜中沸水溢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炊,各本作吹,今從《類篇》。釜沸溢,各本作釜溢,宋本作聲沸,今參合定為釜沸溢。今江蘇俗謂火盛水沸溢出為鋪出,[孛 ?]之轉語也,正當作[孛 ?]字。”河南方言叫淤鍋,江蘇方言叫鋪鍋。

(溢鍋)
“[孛 ?]”的小篆寫法如圖:

([孛 ?]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36,部分圖片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