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1-11閱讀(1)
棗糕棗糕又叫切糕,是北方人愛吃的小吃,相傳是關羽最先做出來的那年關羽逃到涿州,賣綠豆有點積蓄后,開了個賣黃米糕的小鋪子,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國傳統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國傳統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棗糕
棗糕又叫切糕,是北方人愛吃的小吃,相傳是關羽最先做出來的。那年關羽逃到涿州,賣綠豆有點積蓄后,開了個賣黃米糕的小鋪子。
一天,一個連餓帶病的孩子倒在鋪子前,關羽見了,把他抱進屋里,給他吃的,還抓藥治病。孩子病好后,關羽又給他找了個看棗園的活干。這孩子為了感謝關羽的恩情,就向主人要了筐紅棗拿回來孝敬關羽。
不巧關羽在外賣糕去了,鋪子里只剩下個幫工。幫工正忙著蒸糕,在撒黃米面。他見這孩子提一竹筐紅棗回來,就罵道:“小子,不好好給主人干活,偷紅棗干什么?”
這孩子性子急,受了委曲氣得跳腳,抓起紅棗朝那幫工臉上扔過去。那幫工一閃身,紅棗落到鍋里,撒了一層。小孩抓起紅棗邊扔邊跑,幫工的邊罵邊追了出去。
關羽回來,見正在蒸糕,熱氣騰騰的,也顧不得細看,又撒了一層黃米面后,蓋上蓋子繼續蒸。等到糕蒸好,關羽切糕,見有紅棗夾在黃米糕里,覺得奇怪,就問怎么回事。
幫工一看,也傻了眼,說:“糟糕!這不是我干的。”關羽聽錯了,說:“棗糕!說得倒好聽,誰叫你把紅棗放在黃糕里去的?”幫工只好一五一十講了一遍經過。
這時,那小孩回來,將他送紅棗的事講了。關羽聽后,氣消了一半。怎么辦呢?一鍋黃糕扔了又可惜,紅棗也是能吃的東西,不如先嘗嘗再說。關羽切下一塊,吃了幾口,覺得這糕又香又甜,比原來的黃糕好吃。
他就推著棗糕上街叫賣,買糕的人吃了都說好吃,不一會兒就全賣光了。從此,棗糕流傳開了。
灌腸
張飛在涿州城里賣肉,生意越來越好,遭到很多同行肉鋪的忌恨。他們又打不過他,就想在暗中使壞。
一天,張飛宰了一口豬,把那豬大腸洗干凈后,和肉一起放在鍋里,煮一煮。此時正巧有人找他去商量買豬的事,他急忙離開,忘了關門。有兩個想害張飛的同行看見,趁機溜進他鋪子里。他倆東張西望,看見案板上的碎肉,就把旁邊盆里的面粉,和碎肉拌在一起,灌在豬腸里,然后把豬腸壓在鍋底,就跑了。他倆想:“這腸子煮熟后不知是什么怪味道,讓張飛砸牌子。”
張飛是個粗心人,等肉和腸子煮熟后,才發現有幾節豬腸脹鼓鼓的,覺得奇怪。他用刀子切開,見里面是碎肉面粉,就嘗了幾口,味道不錯,比光吃腸子和光吃肉的味道都好。他這才仔細一瞧,案板上碎肉和盆里的面粉不見了。他明白了,一定是有人來搞了名堂。
不過,他認為,自己愛吃,別人也會喜歡。于是,干脆正式往腸子里灌碎肉和面粉攪拌的餡,他還特地配上了點佐料。做好這種灌肉的腸子,他上街賣,圍觀的人很多。有的問,這是什么玩意兒;有的問,嘗一嘗可不可以?張飛說:“管嘗,管嘗!”人們把“管嘗”聽成了“灌腸”,吃了都說好吃。
大家夸張飛人粗心細,灌腸做得真不錯。張飛正愁這東西沒有名字,一聽大伙叫灌腸,很高興,也就大聲叫賣起來:“買灌腸,買灌腸!”從此,灌腸這食品就流傳開了。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