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20)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文|趙玉國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西四北六條南魏胡同,一戶人家的小院里總是人來人往。葉恭綽、邵力子、李濟深、郭沫若、于立群、于非闇、老舍、胡絜青、何香凝、溥雪齋....<p>文 | 趙玉國</p><blockquote toutiao-origin="span">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西四北六條南魏胡同,一戶人家的小院里總是人來人往。葉恭綽、邵力子、李濟深、郭沫若、于立群、于非闇、老舍、胡絜青、何香凝、溥雪齋、胡佩衡、梅蘭芳、王雪濤、程硯秋、余叔巖……這些如雷貫耳的人物,常常在這所院子的北屋正廳一起把酒言歡、談文論藝,而主人精心準備的美食佳肴也讓客人們贊不絕口。 <p><strong toutiao-origin="span">是誰,能邀請到如此之多的社會名人到家中做客?</strong></p><blockquote toutiao-origin="span">彼時,有一位20歲的年輕人總站在這間正廳的窗外,注視著屋里人們的一舉一動。如今,他已至鮐背之年,作為見證人,給我們講述了那些人的那些事。 <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6PqFWoqtNv.jpg"/></p><p>陳半丁老人在北京西四北六條南魏胡同二樹堂的家中留影。上世紀50年代,這個院子因為他的到來,一時成為京城名人時常相聚之所。</p><p><strong>畫壇一宗師</strong></p><p>我們暫時將視線移出高朋滿座的南魏胡同小院,讓時光繼續倒轉——1910年,“海派”繪畫巨匠吳昌碩親自來京為他題寫潤格;1920年,齊白石將兒子送到他門下學藝;1930年,張大千為了拜見他苦等三個小時;1940年,才女陸小曼慕名上門拜師……</p><p>幾組片段,似乎讓這位人物的輪廓又清晰了許多——名師之徒、畫壇宗師、德高望重、社交廣泛、待客有道,這些關鍵詞逐一地浮現眼前。</p><p>他可謂是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的巨匠,生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1970年逝世,94年的人生歷程從藝70余年,以書畫篆刻為畢生事業,以真言篤行反映時代新風。作為“海派”書畫大家吳昌碩的弟子,他30多歲便北上京華,開啟了“南風北漸”的歷程,最終成為“京派”繪畫的重要奠基人。</p><p>他就是“半丁老人”——陳半丁。</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6Qd9qwsIS8.jpg"/></p><p>這是陳半丁91歲時的山水作品。</p><p>此時的他用筆深沉,墨色潤華,以淡赭、花青為主調,清明潔凈,凝重中透出仙逸之氣,卓然自成一家。</p><p><strong>饑餓猶不顧</strong></p><p>那位經常站在客廳窗外,注視著屋內動向的年輕人,是陳半丁的次子陳燕葆。那時,他總是時而為他們的妙語連珠暗自叫絕,時而為他們談論的名人趣事會心一笑,時而還通過他們的品評記下某一道菜的烹飪關鍵……</p><p>生于1932年的陳燕葆如今已90歲高齡,當年在自己家院子見過的人、經過的事,一部分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模糊,畢竟來過家中做客的人實在太多。但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父親在宴請客人時對于食材是非常講究的,甚至可以用“挑剔”來形容;而平常沒有訪客時,對于食物的要求則是“簡、淡、素”。</p><p>據陳燕葆回憶,上世紀50年代,每逢家中有客人來訪,席上必有魚翅、魚肚、海參、對蝦、大閘蟹等。這些重要食材,陳半丁一定會親自到海味商店去挑選。<strong>“普通的小河蝦、河蟹絕不會上席。海參一定是刺參,不帶刺的光參同樣不會給客人食用。父親待客時一定會盡己</strong><strong>所能地拿出最上乘的食材?!?lt;/strong></p><p>如此山珍海味,絕非只是“擅長燒菜”的人就能烹出其滋味?!坝捎诋敃r家里待客非常頻繁,甚至有時候像流水席,一日之內要招待好幾桌客人。于是,經父親的朋友介紹,家里聘用了一位廚師,姓張,河南人,能燒豫菜和魯菜。”對于這位廚師,陳燕葆的印象是廚藝精湛,受到各路來訪人士的好評,“并且,他非常懂父親,知道父親的口味和習慣,因此與家里人相處得極為融洽?!?lt;/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6ROHXYxCvq.jpg"/></p><p>在南魏胡同居住時,因離梅蘭芳家不遠,陳半丁經常在飯后到梅家做客。圖為陳半?。ㄗ笠唬?、蕭長華(左二)、齊白石(左三)在梅蘭芳(右一)家聚會。</p><p>陳半丁是浙江紹興人,少年時父母雙亡,生活坎坷。<strong>為了謀生,他14歲就出去做學徒,15歲時在一家錢莊學徒時接觸筆墨,自此一發不可收拾,當時自言:“嗜書畫入骨,饑餓猶不顧也。”</strong>可以想見,從小家境貧寒的他,頭等大事是改變生活的困境,不要說珍饈美味,即便正常的粗茶淡飯可能都算“奢侈”。</p><p>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陳半丁的飲食非常普通,對飯菜沒有任何要求,也從來不會說廚師做的某道菜不合胃口。廚師雖然擅長北方菜系,卻時常為了“照顧”這位南方老人的口味,改變一些菜品的風格?!案赣H愛吃雞蛋羹,每天下午都要來一碗。打上兩顆雞蛋,用筷子攪動到沒有蛋花泛起,像小米粥一樣的質感。最主要的是要放上一點點糖,然后上鍋熱。這里說的熱不是蒸,是熱到不使蛋液凝固。”而這位技藝精湛、體貼入微的廚師,后來被半丁老人介紹到了北京一家知名飯莊。</p><p>聘請張廚師的那些年,趕上家中貴客盈門,陳燕葆沒少干幫廚、跑堂的活兒,以至到現在,他還對當年大廚的一些烹飪技巧記憶猶新?!半m然現在家里有保姆,每天的菜做什么、怎么做我不管,但最后的調味大部分還是由我來主導?!标愌噍嵴f,當年看著大廚燒菜,一般每道菜看過一兩遍,就能琢磨出此菜的精髓所在,自己來烹飪時幾乎可以一步到位。不僅是他,家族中的每個人都算是烹飪高手,均得到了這位張廚師的點撥,很多菜的烹飪技法大家到現在都保持一致。</p><p><strong>兼蓄雅與俗</strong></p><p>青年時期的陳半丁,幾乎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實實,甚至順風順水,不得不說這與他的為人處世有著緊密聯系。</p><p>1895年,19歲的陳半丁隨表叔吳石潛(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初到上海,在中國近代企業開拓者、“寧波商幫”開路先鋒嚴信厚家做幫工,拓印《七家印譜》。次年,他再赴上海,與當時的“海派”畫壇大家任伯年、吳昌碩、蒲華等相識,深得諸家教誨,后拜吳昌碩為師。1906年,嚴信厚之子嚴子均邀陳半丁到家中作畫。一日,他正在作畫時被畫家金城所見,金城對其很是贊賞,并邀請他同來北京。到京后,金城又將他推薦到肅親王府,肅親王善耆對他大為賞識。在肅親王書贈陳半丁的一副對聯里,我們能看出陳半丁對于生活的要求是既高雅又樸素的:“帖里有余閑登山臨水觴詠,身外無長物布衣蔬食琴書?!?lt;/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6SJItPPAsE.jpg"/></p><p>陳半丁《力爭上游》,作于1958年國慶節。</p><p>雖然還保持著一以貫之的樸素作風,但陳半丁身上重義氣、好交友的性格此時逐漸顯現出來。<strong>上世紀20年代,陳半丁交游漸廣、活動頻繁</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參與組織畫社、執教于京華各美術學校、與文藝名流切磋技藝并提攜后學。到了上世紀30年代,其已然是“京派”繪畫的中堅人物,</strong><strong>其在北京地安門米糧庫胡同購置的“五畝之園”一時成為各界名流聚會之所。</strong>“米糧庫的宅子一進門迎面是山子石,院落松林成行,清幽雅靜,地面除種植花草外,還種了一些老玉米、白菜、蘿卜等,父親經常在院子里作畫、休憩。”陳燕葆介紹道。</p><p>陳半丁的繪畫作品以花卉和山水為多,花卉清雋、瀟灑、古雅,往往乘興揮灑,酣暢淋漓;山水超塵脫俗,凝重中透出一縷逸氣,卓然自成一家。而我們也時常能看到白菜、石榴、柿子、桃子這些平常之物出現在其畫面中,此類作品以文人之雅,蘊世俗之物,別有一番情趣。</p><p>可以說,陳半丁由南至北,受到古都文化的熏陶,其作品既汲取了文人筆墨之雅,又保留了“海派”色彩的艷麗,更不忽略形似的特點,做到了會通南北、融合雅俗。</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84mInBV27K.jpg"/></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6)"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85T83DSl8.jpg"/></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7)"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86i1888qxJ.jpg"/></p><p>左右滑動查看更多</p><p>我們時常能看到白菜、石榴、桃子等出現在陳半丁的畫面中,此類作品以文人之雅,蘊世俗之物,別有一番情趣。</p><p><strong>仍愛江南味</strong></p><p>直到搬到南魏胡同,陳半丁已在北京生活近50年。雖然客居北京數十年,藝術上融南北風格于一爐,但他始終鄉音不改,飲食也偏重江南風味。</p><p>“他喜歡甜味,那時常吃的菜品還有水果沙拉、奶油烤白菜,而沙拉醬、豆沙等都是家里自己制作的。”陳燕葆記得,每逢過年,餐桌上一定會有一道全家福海鮮湯。其主料為青魚,去刺去皮后將魚肉剁碎,加入黃酒、蛋清,少許鹽和糖,攪拌后一勺一勺下入沸水中成為魚丸。另外將豬皮油炸,晾干,放在湯里,再加些筍類和菌類。“父親還特別留意胡同里賣南方豆腐干和醬鴨翅、雞翅的挑擔小販,遇到了一定買來嘗。家里待客做海參、魚肚、魚翅時,也會加入南方的火腿、冬筍、蛋餃等?!?lt;/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8)"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87dEG5NlKd.jpg"/></p><p>當年沒有吃完的魚肚和魚翅,陳燕葆一直保存著。</p><p>陳半丁曾刻過一方印章——“小時飄零老似仙”,表達了中年之后對生活、事業的快慰之意。從他的生活瑣碎中也不難發現,這位老人的確懂藝術、會生活、善交友。回想起上世紀50年代南魏胡同的那個院子,他與諸多名人侃侃而談的場景,是多么愜意而令人向往……</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9)"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LO088AII9KbMz.jpg"/></p><p>一家人圍在半丁老人身邊,其樂融融。</p><p>(本文圖片均由陳燕葆先生提供)</p><p><strong>···················</strong></p><p>校對 | 予津</p><p>責編 | 石葉馨</p><p>本文選自《中國烹飪》雜志2022年10月刊,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系后臺,獲得授權后方可轉載。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注明來源及作者署名。</p><p>點擊下方封面購買 </p><p>點擊下方鏈接</p><p>查看更多專題菜譜 </p><p>排骨 | 牛肉 | 羊肉</p><p>雞肉1 | 雞肉2 | 雞湯 </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10)"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IwDcHcWduUAf.jpg"/></p><p><img alt="御福名居吃飯的地方(名流齊聚美味常有)(1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Sibb7gVAZLj1CF.jpg"/></p></blockquote><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