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非遺烙鐵繪畫教程(火筆畫與鐵畫等)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6)
在5000年的歷史文化中,誕生出眾多獨具特色的藝術品,是中國匠人精神的詮釋,更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
一、南陽烙花
南陽烙花是河南傳統的民間工藝,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自清代問世以來,在國內外久負盛名,被譽為一枝獨秀,故南陽被稱為烙花之鄉。
烙花是用特別的烙具在木、紙、絹上面烙繪出各種圖畫。由于烙筆的高溫使木、紙、絹發糊變色,顯出線條和輪郭及濃淡。它近于繪畫中的國畫、線條流暢、富于變化。
畫面呈茶褐色、古樸清雅,美觀大方,別具一格。還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給傳統烙花藝術錦上添花。烙花又叫烙畫,史料記載其源于西漢,盛于東漢,起源傳說很多。

后由于災荒戰亂,烙畫技藝曾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年間,才被民間繪畫藝人重新掌握。隨后遂潛心鉆研,整理出系統的烙畫工藝,由此名聲漸響,后來被列為南陽貢品送入宮廷。
近年來烙畫得到快速發展。烙花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在木材上熨燙作畫,并利用木材本身的天然紋理,呈現浮雕效果。后來,更是發展到在宣紙、絲絹等材質上烙畫。
?烙花起初只能在煙斗、尺子、筷子上烙字畫?,F在烙花用的是特制電烙筆,操作方便。烙花工藝發展到在木板、宣紙、絹上創作各種題材的大型藝術作品。
二、安徽火筆畫
安徽火筆畫是江淮地區流傳甚廣、極具群眾基礎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鸸P畫又稱烙畫、燙畫。目前已經發展了烙版、烙紙、烙絹等工藝。
古代烙畫起源于西漢,興盛于東漢宮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后來由于連年災荒戰亂,烙畫工藝曾一度失傳。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走進民間并且逐步流傳開來。
火筆畫用特制高溫鐵筆,借鑒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畫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別有風格。

火筆畫的特征是以“鐵”作筆,以“火”為墨,在木板、竹簧、宣紙、綾綢等不同材料上作畫。其作品大至數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解放前,火筆畫主要以家族傳承、民間作坊和平民化、大眾化、實用化的形態生存。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火筆畫工藝美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火筆畫制作技藝自上世紀90年代始跌入低谷、凋敝零落,目前已處于瀕危失傳的境地,亟待國家和社會予以搶救和保護。
三、蕪湖鐵畫
鐵畫原名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采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鐵畫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并逐漸享譽四海,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鐵畫吸取了我國傳統國畫的構圖法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等工藝技法,以低碳鋼作原料,以鐵代墨,以錘代筆,經過出稿、剪、砸、燒打、上漆蠟等工序,制成各種藝術品。

?鐵畫是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以錘代筆鍛制而成。鐵畫特點既有國畫、水墨畫之境,又有強烈的藝術立體感,黑白分明,蒼勁凝重,被稱為巧奪萬代所未有。
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它以鐵為原料,經紅爐冶煉后,再經鍛、鉆、抬壓焊、銼、鑿等技巧制成。
蕪湖鐵畫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工藝精湛、技藝高超著稱于世。蕪湖鐵畫源于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藝術特征,是純手工鍛技藝術。
總之,這些傳統工藝傳承千年,至今依然流傳,足以說明這些深受人民喜歡,另外,很多作品已出口世界各國,對藝術的欣賞是無國界的。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