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理念(別再把巧言令色)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4)
不知從何時起,“巧言令色”成為了高情商的代名詞。似乎作為一個成年人,只有掌握了這項技能,才能在職場中風生水起,才能在處理人際事務中游刃有余。
以至于一些文章大肆鼓吹“巧言令色”才是孔子所講的“仁”,不僅自己炫耀一番,還誤導了讀者。
誦讀【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翻譯】 孔子說:“滿嘴花言巧語,滿臉討好別人的樣子,(這樣的人)仁德之心就很少了。”
注釋1.巧言令色——朱熹談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即一個人希望通過按照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來說服人,而不是他的真情實意。

小樵看到不少作者對“巧言令色”歪曲理解時,以古代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為由,將“鮮矣仁”斷句為“鮮矣,仁”。
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成了:“花言巧語,討好別人的樣子,(這樣的人)很少(或很難得),是仁的表現。”
三言兩語完成了對這句話的誤讀,更是迷惑了廣大觀眾。
【語義解釋】其實這里的“鮮矣仁”按照我們如今的語序,應當為“仁鮮矣”。所以不存在所謂的標點斷句錯誤的問題。
【體系解釋】結合上下文,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載: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一副好面孔,行動上作出一副恭敬的樣子,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這是可恥的。心懷怨懟卻藏匿起來不外漏,仍然與人作為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可見,孔子對于“巧言令色”是非常不恥的,又怎么會贊嘆這種行為是仁的表現呢?

【學習體驗】
在學習中,我們容易斷章取義,望文生義。我們可以運用聯系整篇文章,作者當時的年代等多種手段來還原其真意。隨著時代進步,我們也可以對其賦予新的內涵,作出引申,但引申不是刻意歪曲!
小樵在讀《論語》時,并非一個人天馬星空地想象,而是在讀《論語》的同時,閱讀朱熹、錢穆、辜鴻銘、楊伯峻、南懷瑾等前輩的注疏解釋,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理解,但《論語》的真意不能抹失。
所謂高情商,是指一個人在社交中所展示出來的舉手投足間的成熟。日常中,“高情商”常常與“化解尷尬”、“解除危機”等場面聯系在一起。
在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周恩來總理為了讓尼克松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特地在國宴上選用尼克松就職時的曲子作為背景音樂。尼克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到這一段時寫道:“當我聽到這首我熟悉的美國民歌時,心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國宴飲酒
宴會中有祝酒環節,當時周恩來總理已經74歲,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他本可以遵醫囑為由拒絕,但他依然向美國代表們依次祝酒。這是政治家的修養與外交家的禮節!
高情商的出發點在于公,是我們做事要顧全大局,為他人考量,表現為尊重他人,在他人面對窘境時幫助化解。
巧言令色的出發點在于私,通過刻意逢迎,諂媚討好,而獲得他人的喜好,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在電視上常常會看到一些小官吏刻意討好上級,諂媚的嘴臉既好笑又可惡。在劇中,我們可以一眼識別巧言令色之徒,看清他的小丑模樣。那為什么在現實中我們卻不易發覺,或者卻將巧言令色之行奉為圭臬呢?
【上位者】
可謂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上位者,我們要保持警惕,在巧言令色之徒的言行中,我們會沉溺于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雖然接受他人批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若一味地戴高帽,我們便很容易忽視自己的缺點,任之放大,便固步自封,小則疏忽錯漏,大則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比如一些偶像,年輕時取得了一些成績,從此生活在了周圍人營造的虛假生活中,錯過了轉型的最好時機,本來璀璨的星途也走向了黯淡。

【下位者】
過度相信“巧言令色”在工作中的厲害,剛入職的小白便會陷入“這件事情我該怎么做”的憂慮窘境,認為自己得不到老板賞識是因為同事更懂如何給老板端茶送水,而忽視了自己的方案確實是一塌糊涂的現實。當自己花費時間精力去構思如何奉承老板時,自己本職工作便很難處理得當。
【論語系列】
為何中西方的抗疫效果不同?4500年前的《論語》早已寫下答案
樵娘讀《論語》▏《學而》篇:何謂君子?何謂師道?
小樵2021開啟《論語》系列,包含原句、注釋、大家解析和自己的一些看法@小樵的啃書日常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參考文獻:
1.《辜鴻銘講論語》,辜鴻銘著,金城出版社;
2.《論語新解》,錢穆著,九州出版社;
3.《論語別裁》,南懷瑾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7593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