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火鍋起源于四川還是重慶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說到這個火鍋也還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愛的,最近不少冬天嘛,這個火鍋是肯定少不了的,那么有的人要問了,這個火鍋話說重慶人也愛吃,這個四川人也愛吃,而且這兩個地方的火鍋也非常知名了,那么就有人要問了,那這個火鍋到底是起源于四川還是起源于這個重慶呢?這個問題也比較有意思了,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 這里要準確的說一說,火鍋的起源其實很早就有了,可以大概的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也可以比較準確的追溯到漢朝。
現在的火鍋起源之爭,應該是指的麻辣火鍋的起源之爭了,這個問題也各有說,有的說是四川,起源地是四川自貢,經瀘州改良,再傳到重慶發揚光大。反正說法很多,下面我們可以一一分析: 一、重慶江北船工起源說二十年代在重慶江北城發展壯大。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后,洗凈煮一煮而后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于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只,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咸的鹵汁,于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工人,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 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也有人撰文說,重慶兩江(長江、嘉陵江)江流之處的朝天門,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回民宰牛后只要其肉、骨、皮,但卻將牛內臟棄之不用,岸邊的水手、纖夫將其撿回,洗凈后倒入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之物,煮而食之,一來飽腹,二來驅寒、祛濕,久而久之,就成了重慶最早的也是最有名氣的麻辣毛肚火鍋。因此,重慶的火鍋發源于朝天門碼頭。但不管是在重慶江北,還是重慶朝天門,重慶火鍋發源于江邊、碼頭之處卻是不爭的事實了。由于巴國、蜀國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等調味的飲食習慣,后發展為小商販挑擔沿街叫賣。重慶火鍋隨著改革春風迅速輻射全國。從西北戈壁腹地格爾木到東海之濱的國際大都會上海;從北國冰城哈爾濱到椰島首府海口市,都布滿了重慶火鍋館,到處都可以品嘗到重慶火鍋的獨特風味。 據傳大約在清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開始出現毛肚火鍋。抗戰時期,重慶的火鍋餐飲有較大發展,大街小巷遍開火鍋店,在二三十年代,重慶的鹿氏夫婦開辦了三五火鍋館,其后又出現了著名的有云龍園、述園、一四一、不醉無歸、橋頭等等火鍋店。在此基礎上,演變為現代的重慶火鍋。 二、自貢的鹽場起源說1、自貢鹽場起源說 幾年前,有媒體曾刊文《請把火鍋起源地還給自貢》,自貢市餐飲美食協會副會長康俊林宣稱“自己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火鍋最早的發源地并非在重慶而是在自貢”,并發表“自貢鹽場起源說”,挑戰“重慶江北船工起源說”。 2、自貢鹽工比重慶船工吃牛毛肚歷史更長
最早的四川火鍋應該是以牛毛肚、牛黃喉等牛下水為原料烹制而成的“毛肚麻辣火鍋”。但是“毛肚麻辣火鍋”需要大量便宜的牛又從何而來呢? 眾所周知,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代君主,為促耕種,發展農業,嚴令禁止私自屠殺耕牛。自明太祖朱元璋直到清朝末期對牛的管理愈加嚴厲。所有百姓私牛必須備案,即使因病或老死的牛也必須報官府處理,否則將遭受異常冷酷的處罰。《儒林外史》中便有官府對私自屠牛者處以刑罰的詳盡描述。因此,大多數百姓直到解放前飯桌上幾乎見不到牛肉。“從清中期咸豐年間開始,在當時的四川能吃上大量而便宜牛的地方,唯有鹽都——自貢!” 自貢自東漢起便以井鹽業而聞名,到清朝咸豐后由于“太平天國”戰爭原因,海鹽、淮鹽無法西運,自貢地區井鹽受清政府指派供給中南各省史稱“川鹽濟楚”。致使自貢的井鹽日益繁盛成為西南鹽業中心。直到抗日戰爭時期,自貢再獲發展良機,因鹽設市,因鹽暴富。而當時自貢井鹽業采用的絕大多數仍為牛力和人力。據鹽史專家宋良曦在其《鹽史論集》中介紹:“清光緒時,自貢自流井鹽場的推鹵水牛數量常年保持在3萬頭左右,隨時有病牛或退役的牛需宰殺”,另有史料記載,由于需求巨大,獲利豐厚,鹽場幾乎不分白天黑夜開工,一頭健壯的牛只能使用3到6個月便被淘汰或累死。因此,在當時整個西南唯有自貢牛肉最賤,最辛苦的自貢鹽工才有機會長期吃“免費”的牛肉、牛下水。 3、自貢鹽工比重慶船工更容易得到辣椒 沒有麻辣,就不是真正的四川火鍋。而麻辣主要來自于四川鄉間的辣椒和花椒。自貢周邊正是優質辣椒和花椒的主產區,著名的七星椒就產自自貢。自貢鹽場的鹽井依山而建,和農田農家緊鄰,獲得這些調味和蔬菜極為便利,至于鹽就更不必說了。 而重慶的船工主要以纖夫和挑夫為主,船夫們不但工作辛苦時間很長,而且船工組織大多具有幫派性質,管理和規矩極為森嚴,一般很少有機會上岸。重慶江邊不產辣椒和花椒,需要干辣椒和花椒一定要上岸購買。在商業極不發達的當時,多少也是種麻煩。 4、鹽工教船工做火鍋民間流傳 再便宜的東西,畢竟也是葷腥。對于少見肉食的勞苦大眾沒有把握自然不敢浪費了好東西。沒有長期的食用不可能做出好的吃法。自貢故老相傳早在清朝雍乾時期,自貢鹽場一帶就有所謂“燜鍋牛下水”的做法。正是當年自貢的鹽工教會了重慶的船工,做出了最原始最民間的川味火鍋!事實上正是當年的自貢井鹽業在相當程度上刺激了重慶的船運業,井鹽由長江船運通過瀘州傳往重慶。而在瀘州一帶也盛傳著四川火鍋“瀘州船工起源說”,在時間上與“重慶船工起源說”大體一致。而這兩個起源說比“自貢鹽場起源說”僅推后了幾十年。由此推斷,川味牛毛肚火鍋由自貢鹽工創造,先傳到了瀘州,最后傳到了重慶的說法也就合情合理,自然而然了。 三、瀘州小米灘起源說“船幫在川江上跑船,船工往返經常在高壩小米灘夜宿、生活煮飯,促進了麻辣火鍋在小米灘的誕生。 小米灘位于瀘州市下游約5公里,因上淺下險而著稱,是川江重慶至宜賓段航道上的著名枯水險灘之一。上段淺區長達600余米,水深僅1.8米,下段航槽彎窄,橫流大,泡水強。且小米灘灘壩在兩彎河段之間,灘上淤左岸巖盤、石梁伸入江中,尤其是楊公背、貓石盤和望灘,形成天然丁壩群。
由于小米灘是枯水槽灘,因此適合停船休息,往返于長江邊上的船工們便常常停船于小米灘,三塊石頭一口鍋,壘灶生火做飯,煮食各種食材,并添加辣椒、花椒以祛濕,這就是原始麻辣火鍋的起源。” 金盾出版社于1994年11月出版、由李樂清編著的《四川火鍋》,在“四川火鍋的起源、特點及影響”中記載了“火鍋的發源地是瀘州小米灘”。 《瀘州航道志》證實長江瀘州至重慶段唯一以小米灘為地名的,只有瀘州高壩小米灘。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石自彬老師說,麻辣火鍋起源于瀘州小米灘這個說法,比自貢鹽場說、重慶江北說更加準確,也更加符合歷史發展的時間先后。 “一個是清朝道光年間,一個是民國時期。瀘州小米灘在前,重慶在后。” 石自彬認為,“在火鍋起源、發展的時間上,瀘州和重慶是一脈相承的。原始火鍋起源小米灘,很粗糙,到民國初年在重慶發展誕生了毛肚火鍋。”
四川火鍋協會執行會長嚴龍認為,川渝火鍋曾經是一家,其起源之說一直有爭議,無論是自貢的鹽場說,還是重慶1700多年的歷史,都有各自的道理,也能找到相關的文獻資料證明。 所以,上面三種說法都證據確鑿了,到底起源于哪里呢?小編覺得重慶可能性要大一點,又或者說,起源于不同的三個地方也沒錯了。 |
上一篇:如何做雞腿骨冬瓜湯?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