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維吾爾族是怎樣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我國少數民族中的**爾族事實上是經過了長期的遷徙融合而成的一個民族,是中華民族組成的一部分。**爾族的先民主體式隋唐時期的回紇人,主要活動的地區在蒙古高原,曾有過烏護,烏紇、袁紇、韋紇、回紇等等多種漢譯稱呼。那么在回紇民族出現之前,**爾族的源頭又在何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以現有的文獻典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于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與巴爾喀什湖之間,那里的“丁零”人也稱“丁靈”,“丁令”,也有的研究者認為:**爾族的先民與匈奴有血緣關系。 公元前3世紀,丁零生活在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邊緣,以狩獵和畜牧為主,受到過草原上的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的奴役。 4世紀后,丁零又被稱為“鐵勒”“鐵歷”或“敕勒”,由于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又被稱為“高車”。 5世紀中葉在準噶爾盆地東部突厥人崛起,建立了包括整個蒙古草原和準噶爾盆地的突厥汗國。 突厥貴族殘酷的統治激起各鐵勒部落的反抗,為聯合力量,9個部落結成地域性的回紇部落聯盟,被稱為“九姓鐵勒”。 ![]() 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 當時的回紇汗國疆域,包括了陰山以北,興安嶺以西,貝加爾湖以南,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草原地區。原鐵勒諸部落的原有名稱消失,統稱為“回紇”。 就在這一年,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回紇汗國成為唐朝的屬國。此后歷代回紇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并兩次以兵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唐貞元四年(788年),回紇可汗頓莫賀,上書唐朝,改“回紇”之稱為“回鶻”,取的是“回旋輕捷如鷹”的蘊意。經唐朝廷批準后,改成了“回鶻”。 ![]() 到了九世紀中葉,回鶻汗國被黠嘎斯所敗,回鶻人四散分離,除一部分南遷內地同漢人融合,其余分為三支: 一支遷往吐魯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薩爾地區,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一支遷往河西走廊與當地人交往融合形成了今天生活在甘肅省境內的裕固族,還有一支遷往帕米爾以西,后分布在中亞至今喀什一帶,與一些當地部族一起建立了喀拉汗王朝。 回鶻人在遷徙過程中相繼融合了吐魯番盆地的漢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龜茲人,于闐人,疏勒人的,構成近代的**爾族的主體。 ![]() 元代**爾人先民在漢語中又稱畏兀兒,12世紀初部分契丹人從東北西遷至中亞,先后征服了喀拉汗王朝和高昌回鶻汗國,建立契丹人的政權,史稱西遼。 西遼末期蒙古強盛,高昌回鶻人,脫離西遼,歸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在其封地上建立了察合臺汗國,原高昌回鶻王國,成為蒙古汗國的屬國。 這個階段伊斯蘭教在喀拉汗王朝時期的傳播推行,和東察合臺汗國統治者以戰爭等強制手段的推廣,至16世紀初這個地區結束了信奉佛教千余年的歷史,形成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并且延續至今。 原來當地居民信仰的祅教摩尼教景教等逐漸消失,佛教、道教依然存在。到17世紀,衛拉特蒙人接受了藏傳佛教。 ![]() 約自18世紀始,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相繼傳入新疆。伊斯蘭教不是**爾人天生信仰的宗教,也不是唯一信仰。 **爾族先民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薩滿教,后來又相繼信仰過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后來信仰伊斯蘭教,不是當地民眾主動改信仰和轉型,而是宗教戰爭和統治者強制推行的結果。 到了19世紀,隨著社會科學研究的興起,民族學逐漸從社會學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為了便于研究世界上各種民族,除了以種族上進行分類以外,也借助于語言學的知識,從語言角度研究民族從而形成語言譜系分類法。 除世界上大部分語言歸納為11個語系,在語系下分為語族語支等。比如,阿爾泰語系包括三個語族:滿一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突厥語族。 ![]() 語族和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國家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有:**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茲別克族、塔塔爾族、裕固族、撒拉族。 但這些民族都具有各自的歷史和文化特質,它不是突厥的后裔或其一部分,在新疆的世居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 元明時期新疆地區各民族進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兒人融為一體,為畏兀兒補充了新鮮血液。 公元1934年新疆省發布政府令,決定統一使用**爾作為漢文規定稱謂,意為"維護你我團結",準確表達了本民族族稱的本意。新中國成立后的1955年新疆**爾自治區建立。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