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十六字心傳是什么?說盡人間道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如今這個時代,早就已經忘卻對我們這片土地和千古繁衍的族群至關重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道統”。相信很多人聽到這個詞之后就是滿腦子的問號,然后就會生出冷漠,然后悲哀便愈發明確。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曾繪出中華道統的傳承譜系,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皋陶伊尹傅說,孔子子思孟子,程顥程頤。那時已近千年,后世的圣賢固然也有,近代以來呢? ![]() 何為道統,要回答便要回到源頭與根本。好在那里還在,即使蒙了厚厚的塵。 此時方知,我們曾有過“十六字心傳”。它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道統之源,開啟后世百代傳承;凡論道統,無論如何也繞不過這十六字,有如標示本源來處的祖宗牌位。因為這種分量,又被稱為“中華心法”。 這便是堯舜禹三代圣王禪位之時所授受與托付,《古文尚書·大禹謨》中那句: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詰屈聱牙是因古老,不明覺厲是因分量。因為太過精深凝練,千年來解讀各異,卻千年未息。既是心傳與心法,或許明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的詮釋,更切真味。 在《重修山陰縣學記》文中,他以大段文字專說這十六字: 夫圣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謂,而未雜于人。無聲無臭,至微而顯,誠之源也。人心,則雜于人而危矣,偽之端矣。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于其父母焉,要譽于鄉黨焉,則人心矣。饑而食,渴而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則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無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謂“允執厥中”矣。 ![]() 不必全讀懂,陽明先生僅告訴我們看去尋常的幾件事—— 道心,不過率真赤誠;人心,只是欲心雜念。同情幫助別人是道心,求取贊譽是人心;餓了吃渴了飲是道心,追求吃香喝辣是人心。前者因為誠而開放活潑,后者因為欲而扭曲自封;道心因此精微而無所不在無時不起,人心所以而走向虛偽與危機。 道心人心,是說因果。 惟一,莊子言“道通為一”,道心即是一心;惟精,怕此心不一而修專一工夫,佛家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抱樸守一,正是工夫落腳處。 惟精惟一,是談修行。 “道無不中”,即是中庸;得中庸在心,依而行之,不偏不邪,能出能入,方能“一于道心而不息”,便是“允執厥中”。“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最能比肩佛道的精深概念,最是中庸;十六字心傳,則是中庸總源。 ![]() 允執厥中,是言境界。 尋常之中,最不尋常;寥寥四句,堪破人間;十六字里,說盡所有。終究,只落在一個“心”字。我們于是才懂得,陽明所說“夫圣人之學,心學也,學以求盡其心而已”,是何真意。 盡心,卻是多么難;躁動不止,所求無數,如何可盡。欲望是人千年的絕癥,如今則正步入膏肓。“人心惟危”還有另一種解釋,人心險惡;這說的,便是癥狀。 這個時代,有人嘆國人失了根。何為根,怎失去,終究模糊。當這“根”具象為十六字,我們才摸到實在,卻已斑駁枯冷。道統曾是顆顆滾燙的心,如今已成塊塊冰冷的石。十六字心傳說盡人間道,人間道中又有這時間流轉后更甚的言外之意。 這個時代,有人呼喚回歸傳統。如何回歸,回到哪里,也是模糊。十六字心傳則明白告知我們,傳統不在心外,只在自己心中與依行。看得到,便知來路;做得到,面見先圣。 ![]() 其實這十六字還可更凝練、具象、可觸,便是陽明心學歸根到底教人的三個字,致良知。良知在內,便是清明;良知現外,乃成和合。只是這二字古來稀缺,從前摸到一手血,如今已是爛見骨。 說來無用,而撞破南墻,也只能回到這句:道統,是華夏族群的最終依止;良知,是國人的最后歸宿。十六字心傳未曾失傳,就別讓成了絕學。 人間道,道人間;人道間,無間道。佛言無間地獄,又說立地成佛。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