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哪吒之魔童降世隱藏了哪些文物彩蛋?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3)
|
《哪吒之魔童降世》目前已經打破了諸多記錄,并且票房還在不斷上升,也是讓哪吒成為了這個夏天最閃耀的一顆心。其實《哪吒之魔童降世》能成功,也是因為背后的制作團隊下足了功夫,從人物的造型和服裝設計就能看出,加上有一個好的劇版,所以觀眾對這部動畫都有著很高的評價。其實《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還隱藏了一些有趣的文物彩蛋,可能這是很多人沒發現的一點,那這次就為大家做個介紹,一起來了解下吧。
要問今夏最火爆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短短十幾天,《哪吒》已經火遍了大大小小的影院,目前已破24億票房!它已打破并不斷提高著中國動畫片的最高票房紀錄! 然而這只是在路上,貓眼預測總票房將達到44.79億!很多人感慨:中國動畫片的春天來了! 不知道和孩子去看電影的你,有沒有發現其中隱藏的“文物彩蛋”呢?我們為你分享其中6個有趣的場景。 場景一 殷夫人生哪吒的時候 太乙真人在外面喝了酒 酒壇的形象用的是一個 「馬家窯文化渦紋彩陶罐」 ![]() 旋渦紋彩陶罐,甘肅省博物館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距今4500年前) 陶器很早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電影一開始就出現的這個裝酒用的大罐,就被塑造成了一個新石器時代彩陶罐的形象。這個鏡頭特別短,有的細節沒有看清,但是總體來說非常相似了。 電影中表現的這樣彩陶罐特點也是非常準確的: 第一、只有上半部分繪制有圖畫。有人認為是因為在古人的生活中,視線大部分時間都只能看到器物的上半部分,所以下半部分就干脆不畫了,當然也有其他的觀點。 第二、上面的紋飾,是旋渦狀的線條,具體是不是參考那件文物不得而知,但是這種渦紋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紋飾。線條的美感與動感在紋飾之中出現,無論是河水的涌動還是雨水的漣漪,這種線條都是古代先民觀察自然后對美的一種凝結。 ![]() 場景二 看起來不太聰明的結界獸 看過電影的大小朋友應該都印象深刻 ![]() 其中一只目測參考形象是 四川廣漢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 ![]() 另外一只“大鼻子”的結界獸 目測參考了同樣來自三星堆的 「青銅鳥首」 ![]() ![]() 三星堆出土了很多青銅器,最為人所熟知的是縱目人的形象,也就是兩個眼睛高高凸出來的面具。這次電影里面對縱目青銅面具是有所參考的,不過更明顯的采用是另外一個形象「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這樣頭像在三星堆一共出土了四件,另外還有很多是不戴金面具的,其中的差別很有可能是因為金面造像代表的是社會最高層地位的人,在當時的社會中認為他們有與神交流的能力。 然而這種尊貴的形象在電影里就很悲催了,不僅擔負著看門的職責,還錯過了最精彩的鏡頭。 ![]() 場景三 從哪吒出生到生辰宴會 電影里一直有一支樂隊的出現 大概有七八個人 在他們最右側的那個人 使用的是一種在今天并不常見的樂器「鐃」 ![]() 「鐃」是商代的一種樂器,和后期懸掛起來的甬鐘不一樣,鐃是開口向上進行演奏的。 這種樂器中間沒有「舌」,需要進行敲擊發出聲音,看起來和電影之中的演奏方式非常相似。 并且從用途上來說,鐃不僅有軍事用途,也用于宴會之上,這和電影之中的使用場景也非常類似。 ![]() 場景四 在給哪吒舉辦三歲生日宴的時候 大家喝酒所使用的杯子 也與今天常見的大不相同 然而也不是慣常出現「爵」 我觀察其類似一種更加遙遠的器物 「陶觚」 ![]() 彩陶觚,大汶口文化,山東博物館 「觚」和「爵」都是飲酒用的器皿,相當于現在的酒杯。 電影中出現的酒杯第一從顏色看是陶器,第二都是長筒狀的身子加上一個喇叭口,這更像我們常說的觚。商代的時候觚非常流行,在西周早期的時候開始衰落。 ![]() 場景五 在電影里叫做「寶蓮」 就是先開始收住靈珠和魔丸的 也是在最后收住哪吒和敖丙的魂魄的 其實這個很難找到形態非常相似的文物 但是原型可能來源于「青瓷蓮花尊」的一部分 ![]() 青瓷蓮花尊,北齊,中國國家博物館(www.ws46.Com) 青瓷蓮花在國家博物館有,在六朝博物館也有,樣子都和電影里的不太一樣,電影中出現的這都是都是青瓷蓮花尊腹部的這一塊。 在南北朝時期的蓮花尊上,都是出現有一片片蓮花瓣組成的紋飾,由上向下覆蓋的蓮花叫做“覆蓮”,由下向上的叫做“仰蓮”,電影中出現的應該就是一個主要仰蓮花瓣構成的「寶蓮」。 說這個「寶蓮」取材于蓮花尊其實不僅是樣子的問題,電影最后哪吒和敖丙的魂魄就在「寶蓮」之中。而有研究認為,青瓷蓮花尊很有可能作用就是用于安放逝者靈魂。 這種在墓葬中浮現出來器物,在電影的結尾有了一個藝術化的展現,我覺得還是挺不錯的一種結合。 ![]() 場景六 如夢如幻的《山河社稷圖》 電影采用了“盆景藝術” 一片蓮葉上都是一個小世界 其中太乙真人給哪吒 來了一個「激流勇進」 其實是化用了「仙人乘槎(chá)」的一個題材 ![]() 犀角杯,明,揚州博物館 槎的意思就是木筏,「乘槎」的題材大意就是仙人乘坐這一個木筏,飄蕩于江河之上。 這個仙人的原型有說是張騫去尋找黃河的源頭,而在尋找的過程中,黃河通向了銀河,在天上遇到牽牛織女,一種神話般的想象就此展開。 這個題材在詩歌中出現了很多,后期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比如蘇軾:「豈知乘槎天女側,獨倚云機看織紗」。 同時這也成為了我們在博物館中經常能夠見到的題材,比如上面的圖片就是揚州博物館的明代仙人乘槎犀角杯。 ![]() 其實除了這幾個之外,相關的元素還有很多,比如李府的建筑設計、施展障眼法是時候出現的鼎、很多青銅器紋飾圖案的運用等等。 ![]() 李靖角色設計 好多人說這是復原了一個商代的設計,我覺得其實也沒有必要從這個角度去較真。因為封神演義去描述的陳塘關本身就是一個神話世界,不可能完全是按照某一個時代做百分百的復原。 重要的是,所有這些元素加在一起,觀眾沒有覺得違和,反而讓人覺得與整個故事能夠融合在一起,共同發揮出光彩。 我想這同樣說明了,古代文明所留下的文物,完全有能力擴展現代電影中的想象空間。 其中我最喜歡的影片中「激流勇進」這一段,很多古代人的瑰麗想象在過去只停留在語言中,停留在靜止的器物中。 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有了電影技術的「山河社稷圖」,導演手中有了「指點江山筆」,這種想象就可以從精神世界迸發出來,在視覺藝術中夢想成「真」。 有時候這種情節的使用,回想起來真的太浪漫了。 以上的這些「彩蛋」,是基于我自己的一個觀察,也僅僅只是「一刷」留下的印象。如果你也發現了其他文物「彩蛋」或者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大家留言,有談的不太準確的也歡迎大家指正。 本文轉載自公號:地下有山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