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覆餗之患典故出處介紹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叫“覆餗之患”,第二個字“餗”讀作sù,意思是鼎里的食物。這個成語的背景發生在三國時期,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對自己的手下自然也是很嚴格,而且曹操的脾氣是出了名的不好,稍有讓他不如意的地方可能都會受到責罰。所以在曹操手下做事存在的風險還是挺大的,但是也不乏那種不怕死就是要和曹操硬來的人,例如孔融,不過孔融的下場相信大家也不陌生。那這次成語背后的主人公又是誰呢? ![]()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何夔傳》及孫盛的評論,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年間,主人公名叫何夔。原文如下: 《三國志·何夔傳》載:“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該傳孫盛的評價為:“夫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是以上下休嘉,道光化洽。公府掾屬,古之造士也,必擢時雋,搜揚英逸,得其人則論道之任隆,非其才則覆餗之患至。茍有疵釁,刑黜可也。加其捶撲之罰,肅以小懲之戒,豈‘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之謂與!” ![]() 這兩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生性嚴厲,對自己的部下官吏,常常使用杖刑進行懲罰。何夔經常隨身帶著毒藥,寧愿喝下毒藥自盡也不愿意受到侮辱,因此最終沒有受到杖笞。對此,孫盛評價說:大凡君主對待幕僚都是以禮相待,而幕僚則是以忠誠和智慧侍奉君主,這樣才能上下和睦融洽,圣道才能光化和諧。三公府的部屬及幕僚,古時候都是學而有成的有才之士,使用得當就能更好地論道治事。如果選拔不當,不但難以勝任工作,同時還會導致不良后果。如果他們出現過錯,按律懲處已經足夠了。如今曹操卻對他們施以杖責的懲罰,動不動就進行懲戒,這哪里稱得上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呢? ![]()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孫盛提到的“覆餗之患”,意為選用人才不當而導致出現不良后果。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易·鼎》中的“鼎折足,覆公餗”。 ![]() 在漢末三國時期,曹操的幕僚群可謂是人才濟濟,其中不乏荀彧、荀攸、賈詡、郭嘉這樣的頂級謀士。不過,曹操對待幕僚們并非個個都以禮相待的。根據上面這則故事的記載,曹操生性嚴厲,幕僚稍有犯錯,曹操便施以杖刑,這也印了一句俗話:“伴君如伴虎。”這對幕僚們而言可謂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大多數人對此只能默默忍受,而何夔為避免受辱,干脆帶著毒藥去上班,一旦犯錯挨打,直接喝下毒藥自盡,這份剛烈可謂獨樹一幟。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