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關于重陽節的詩句古詩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今天是重陽節,在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非常吉祥喜慶的日子。古人在重陽節會舉行各種活動,例如登高、曬秋、賞菊等。而如今的重陽節又多了一層含義,就是要孝敬老人,所以晚上各位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自己的爸媽,或者打個電話。其實古代的詩人最喜歡借助這種節日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下面也是為大家介紹幾首和重陽節有關的古詩詞,還有重陽節的典故與習俗。其實在大城市的各位朋友應該會感覺每年節日氛圍越來越淡了,可能還沒古人過的熱鬧呢。 ![]()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因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的習俗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詩詞里可見一斑。 —01— 敬老節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摘星樓九日登臨 明代:姜塘 重陽佳節意休休,與客攜壺共上樓。 滿目山河增感慨,一時風景寄遨游。 武公不但歌淇澳,賢女猶能唁衛侯。 更有三仁忠與孝,高名千古出人頭。 突出的的“孝道”。詩中載有“唁衛侯”情節的“賢女”許穆夫人。更有既忠又孝,被孔子贊為“三仁”的比干、箕子、微子。 今天的敬老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九月九(敬老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 —02— 接近自然,登高望遠 重陽節最重要的節俗儀式是登高,所以也叫登高節。這九月九的登高,與三月三的臨水相對,一春一秋,別具意趣,為歷代文人騷客提供了大量的題材,更今天的我們給了個親近自然的強大理由。 當代達州籍著名詩人梁上泉有這樣的詩句: 達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 元九登高懷元九,詩魂常伴鳳凰游。 每年元月初九這一天,達城萬人空巷,男女老幼競往城外登山,登高遠望,紀念這位好官,而且風雨無阻,不達山頂絕不罷休,一直延續今日。 典故:相傳公元815年,元稹(779—831,唐代詩人,世稱元九)貶謫通州(今達州)任司馬,初到任時,通州:“人稀地僻、蛇蟲當道”,元稹勵精圖治,清正廉潔,政績斐然,為當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公元818年元稹調任河南,民眾便于正月初九元稹離任當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鳳凰山,萬民送別,依依不舍。 達州從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傳統習俗。人們借此登高眺遠,祭天祈福,期待一掃去歲頹勢,迎來新年萬事暢達。 ![]() —03— 賞菊并飲菊花酒 據傳重陽節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南朝檀道鸞《續晉陽秋》載:某年重陽,陶淵明在家中東籬下彈琴賞菊時,忽然想要飲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擔前來送酒,于是立即暢飲,并寫下名詩《九日閑居》。晉代干寶《搜神記》中還記載了釀造菊花酒的方法。 賞菊四首 宋代:楊萬里 老子平生不解愁,花開酒熟萬緣休。 更教不為黃花醉,枉卻今年一片秋。 菊花肯為別人黃,長怨先生不斷腸。 兩鬢盡凋無地插,一杯細嚼入神香。 菊生不是遇淵明,自是淵明遇菊生。 歲晚霜寒心獨苦,淵明元是菊花精。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妍華。 菊花自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重陽節首先是菊花節,重陽之日正是菊花盛開之時。從漢代開始就有欣賞菊花的端倪,到了唐代重陽賞菊發展到了頂峰,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云:“無窮菊花節,長壽柏梁篇”,說的就是重陽節。菊花被人稱為“延壽客”,這樣吉祥的當季花朵必然在重陽節這樣的大日子出現。 九日閑居 魏晉:陶淵明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重陽節自古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據說如此可以延年益壽,《西京雜記》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然而這一年的重九,在陶淵明的宅邊,雖然有一叢叢顏色各異的菊花,然苦于無錢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視菊為一種高雅而有氣節的花卉,因她開在眾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話,這里小序中所說的“九華”也就是指菊花,詩人有菊無酒,遂產生出無限感慨。 ![]() —04— 茱萸祛邪辟惡 中國民間風俗,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能祛邪辟惡。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浣溪沙·重九舊韻 宋代:蘇軾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 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 茱萸子細更重看。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艷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可嘆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愿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典故:戰國時期了,諸侯紛爭,戰亂頻繁。一個村民給趙王獻上一種叫“山茱”的藥,治好了趙王的腰痛;還有一次趙王的王妃得了崩漏癥,**流血不止。趙王傳旨,命朱御醫配藥治療。御醫又以山萸為主,配制藥方,治愈了王妃的崩漏。趙王更為欣喜。 趙王為了表彰朱御醫的功績,就將山萸更名為"山茱萸"。后來就將山萸正式命名為"山茱萸"。 ![]() —05—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額頭,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宋代:宋祁 飚館輕霜拂曙袍,糗餈花飲斗分曹。 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家一代豪。 唐時,因為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典故,叫做“題糕”。 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后,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后,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并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后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后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那是由于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為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 |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726148.html
上一篇:方便面做法:雞蛋炒方便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