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3)
|
“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在光緒年間的山東堂邑縣的大街上,一個衣衫襤褸,長相平平的乞丐正在周圍人的哄笑聲和嘲諷聲當中表演著各種小雜耍和學小動物的模樣,一邊表演,一邊說著這句話。一個乞丐,吃了這頓沒下頓的,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想修義學?這不是天方夜譚么?但是這個乞丐似乎并不在乎周圍人的冷嘲熱諷,繼續開開心心的表演著不是特別好的表演來逗大家歡心,討點賞錢。 不過說來也怪,一個乞丐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念頭,興修義學可不是口頭上說說就能成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錢,而這個乞丐奇就奇就在這里。根據史料記載,此人名叫武訓,21歲開始乞討,用了近38年的時間,成功的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讓當地無數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讀上書,這在我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武訓的事跡后來也被載入了正史,這里特別提一下,在我國歷史上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正史的人,只有武訓一個,他也后人被譽為千古奇丐。 ![]() 1、乞討為生,求學不得那么,武訓是怎么當上乞丐的,又為何要興修義學的呢?這要從武訓小時候說起,1838年12月5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年間,武訓出生在山東堂邑縣的一個貧困家庭。 原本武訓并不是他的原名,武訓原名叫作武七,準確來說,其實武七只是一個稱呼,武訓因為在武家排行老七,所以大家就稱呼他為武七,后來清朝政府在知道武訓的事跡后,準備要獎賞他,但是武訓并沒有名字,只有一個武七的稱呼,于是朝廷便替他取了一個名字,武訓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在武訓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這讓本就艱苦的家庭雪上加霜,無奈之下,武訓的母親便帶著年幼的他開始了乞討生活。對于當時的武訓來說,生活就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希望每天可以討到食物,讓自己和母親能夠活下來,不至于餓死。 隨著慢慢的長大,武訓開始對讀書產生了興趣,他經常看著在學堂的那些同齡孩子,心里十分的羨慕,想著自己什么時候也能走進學堂讀上書。不過讀書這件事情對于武訓而言實在太過遙遠,眼下的生活壓力,別說讀書了,就連填飽肚子都是一件難事。 武訓每次出去乞討的時候,他都會特意經過家附近的學堂,在門口徘徊一下,似乎是想要做什么事一樣。一天,武訓還是像往常一樣經過學堂,但這次他并沒有在門口徘徊,而是直接走進了學堂,他膽怯的找到教書先生,希望他能讓自己進入學堂聽聽課,不過現實就是這么殘酷,教書先生看到這個穿著破爛的小孩并沒有理睬,直接讓他出去,武訓的讀書夢也就此碎了。 ![]() 2、離家打工,遭遇不公知道自己沒法讀書后,武訓就開始專心地為生存下來努力,14歲之后,武訓不僅僅只是乞討生活了,他選擇離家出去打工。他來到當地有錢人的家里給他們做傭人,整整3年的時間,武訓在李舉人家中做事。 但是李舉人因為武訓沒有文化便經常欺負他,什么臟活累活都讓他做,一旦沒有完成好,就是一頓毒打,武訓這些年沒少受欺負和侮辱。 17歲那年,因為家中出了一點事情,武訓急需用錢,便找到李舉人希望可以把這三年的工錢給他結了。按理來說,這個工錢早就該給他的,但李舉人欺負武訓不懂,就一直拖著沒給。等到武訓來討要工錢的時候,李舉人居然說自己已經給了,并拿出賬本出來給武訓看。 武訓沒有讀過書,哪里看得懂賬本上寫了些什么,其實,李舉人就是因為武訓是個文盲,所以就對賬本造了假,他謊稱錢已經給了武訓,賬本就是證據。武訓一聽,這哪能行呀,自己辛辛苦苦干了三年的累活,如今家中又急需用錢,這筆工錢必須要拿到,于是武訓就和李舉人爭吵了起來。 這一鬧,李舉人便給武訓安了一個敲詐的罪名,他叫上家丁對著武訓就是一頓毒打,打得武訓在床上躺了足足三天三夜。當武訓回過神來后,他發現自己之所以會遭到這樣的待遇,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導致的。于是痛定思痛,武訓決定要興學,幫助像自己一樣的沒有讀過書的人,讓他們可以讀上書,不再受到不公的待遇。 ![]() 3、興辦義學,乞討籌錢那么問題就來了,武訓現在可以說是一貧如洗,興辦義學那可是需要很多錢的,這些錢要從哪里來呢?武訓心里有了自己的答案,他要通過乞討的方式,去籌集錢財用來修建學堂。從1859年開始,不滿21的武訓就開始了自己的乞丐生活。 手上拿著銅勺,肩上背著布袋,穿著他那破破爛爛的衣服,武訓就開始踏上了他的乞討之路。與其他的乞丐不同,武訓每次乞討的時候,他都會唱著自己改編的小調,“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就這樣他四處乞討,走到哪討到哪。一段時間下來,雖然日子很苦,但是武訓覺得很快樂,因為有著一個偉大的目標,讓武訓始終有一股信念支撐著他。 他足跡遍布了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如果討到了錢,武訓就將錢存起來,只用及其少的一部分錢來買食物,讓自己不至于餓死,如果討到了食物,那么武訓就將較好的那些食物想辦法賣掉換成錢存起來,自己則吃那些粗劣的食物,比如,發霉的包子,爛掉的菜根等等,此時,他就會唱到:“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如果是衣服之類的雜物,武訓同樣也是將它們賣掉,換成錢存起來。 幾年下來,武訓發現這種乞討方式太慢了,為了能盡快完成他的夢想,武訓決定要改變方式,不過還是乞討,只是不再單一的討錢,而是通過賣藝和苦力來乞討。 他專門找那些別人都不愿意做的苦活和累活來做,每次干活的時候,他還是像平常乞討那樣,根據當時場景改編他的小調,然后唱出來給人們聽。 給人推磨拉碾時,他就學著牲口的叫聲唱著:“又當騾子又當牛,修個義學不犯愁”,邊績麻時,他就唱道:“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反正什么活他都做,只要能拿到錢,武訓都會搶著來。如果沒有活的時候,武訓還是繼續在街上乞討。 ![]() 但僅僅靠著苦力賺來的錢,武訓覺得還是太少了,于是武訓之后每次上街乞討的時候,他都是表演各種雜技,越難越好,這樣大家看的開心,才會多給他一些錢。他表演胸口碎大石、大刀刺身、蝎子地上爬,還給人當馬騎,甚至會吞石頭、吃蛇蟲。百姓們知道他是為了修義學院,所以有錢的人會給他點錢,沒錢的人也會給他捧個場。 經過多年的辛苦,武訓總算存了一筆錢,但是武訓四海為家,居無定所,所以這些錢需要找個地方保管起來。于是武訓就合計著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戶人家,先把這些錢放在他那里,經過多方打聽,武訓得知縣里面有一個名叫楊樹坊的舉人,他為人不錯,值得信任,武訓便來到楊舉人家中求見。 起初,看到一個乞丐在門口求見,楊舉人并沒有同意讓武訓進門。無奈之下,武訓在門口跪了下來,而且一跪就整整兩天,這個行為感動了楊舉人。楊舉人同意了見武訓,了解事情之后,楊舉人對于武訓的行為及其稱贊,不僅同意了要幫武訓保管這筆錢,自己還掏出一筆錢用來給武訓修義學院。 1868年,此時武訓已經30歲了,這也是他乞討的第9年。武訓做了一個決定,他將自己的這些年存下來的錢,總計210吊,用來買田收租,他自己還唱道“我積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之后武訓乞討干活攢下的錢,他全部用來買田,同時這些田還可以為他創造收益,用來獲得更多的錢財。 終于在多年的努力之下,武訓靠著乞討已經買下了230畝田,攢下的錢也有3800多吊,這筆數目在當時可不小了,此時的武訓已經49歲了。但是武訓哪怕自己已經有這些錢了,他依然過著乞丐的生活。當年幫助他的楊舉人曾對武訓說過, 認為他應該給自己找個家,再娶個老婆,生個孩子,但武訓卻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 4、興建義學,夢想實現1988年,50歲的武訓認為時機已經到了,他拿整個青春去奮斗的事情,可以在今年實現了。 武訓花費4000吊,在自己的老家堂邑縣修建了第一所義學,并給它取名為“崇賢義塾”。這間學院可是武訓乞討了整整30年才建起來的,這些年間,武訓吃盡苦頭,四處漂泊,但武訓還是靠著自己的信念堅持到了這一刻,為的就是讓那些貧苦人家交不起學費的孩子能夠免費讀上書,將來不被別人欺負。 義學院已經建好了,接下來就是老師的問題,武訓親自來到當地有名的先生家中,跪求他們幫助這些窮人家的孩子,然后再一家一家的到貧苦人家跪求他們讓自己的孩子讀書。 在第一年,武訓就幫助了大約50名貧苦家庭的孩子讀上書,孩子的學費,學堂的經營費用全部都是從武訓所買的學田中支出。開學第一天的時候,武訓還會先拜見老師,然后拜見學生,這種習慣武訓堅持了很多年,表達了他對于知識的尊敬。 每當學堂要擺宴席招待老師時,武訓都會邀請當地的名人一起,按理來說,武訓作為這所義學的創辦人,應該和大家一同入席,但武訓卻選擇自己一人站在門外, 看著大家吃,并且他還會為老師磕頭上菜,等到所有人都吃完離席后,武訓才會上桌去吃殘羹剩菜。 教書的事情,武訓也沒少操心,他經常會來到學堂看看這些老師和學生的情況,如果他看到認真教課的老師,在下課后,武訓會專門前去感謝,如果看到不認真教課的老師,武訓會跪求老師不要再如此了。 甚至有一次,武訓發現因為老師的疏忽,學生們在課堂上打打鬧鬧,武訓不愿意責怪老師,便當著老師的面跪了下來,他說,老師犯了錯,學生不認真,這些錯誤都讓他一個人來承擔,老師見到武訓如此行為,頓時十分愧疚,之后也就會認真的對待上課一事了。 ![]() 5、千古奇丐,萬人相送1890年,52歲的武訓修建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58歲的武訓修建了第三所義學,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所義學,取名為“御史巷義塾”,也就是如今的臨清武訓實驗小學。 武訓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興建義學中,他終身未娶,不管別人怎么勸他,他都覺得如果有了家室,他就會分心,就不能全心全意的做這件事了。山東巡撫張曜聽聞武訓的事跡,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光緒皇帝認為武訓是個大善人,便賜了一塊樂善好施的牌匾給他,并賞黃馬褂。 令人遺憾的是,1896年,在武訓完成了第三所義學之后,因積勞成疾,武訓累倒在了他熱愛的學堂之上。4月23日,當時武訓拖著病重的身體來到義學,他安靜的坐在一邊,聽著學生們朗誦的聲音,就這樣面帶微笑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個普通的乞丐,用一生的時間,修建了三所義學,武訓的事跡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他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武訓逝世之后,遵照他的遺囑,他被安葬于他所修建的第一所義學旁邊,而在他出殯之日,十里八村近萬名百姓自發的走上街頭為武訓送殯,百姓眼含淚水,哭聲一片。 朝廷為了紀念這位千古奇丐,還特意修建了武訓祠,為的就是讓后人可以銘記武訓的功績。武訓也被譽為教育之楷模,他的精神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被推崇備至。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