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知識>王戎那么貪財,為何能成為竹林七賢之一?
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說到竹林七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yīng)該就是一群不染塵世的人在竹林中彈琴喝酒暢飲的場面吧,盡管每個人的身世都不一樣,但是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他們應(yīng)該都是風(fēng)度翩翩,而且與當(dāng)時的朝政不愿同流合污的吧。但其實在這幾個人中,有一個積極入世,而且十分貪財還吝嗇的小氣鬼王戎,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王戎既然那么貪財,又為何能夠成為竹林七賢之一?下面就讓中睿百科網(wǎng)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說起魏晉時期的名士風(fēng)流,“竹林七賢”自然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此七人,均是魏國、西晉時期非常著名的七位名士,他們不拘禮法,放蕩不羈,時常聚集于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縱酒酣歌,因故而得“竹林七賢”之名。 七賢之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dāng)屬嵇康、阮籍和山濤,而被后世認(rèn)為最名不符實之人,則非其中年紀(jì)最小的王戎莫屬了。 為何說他最名不副實呢?原因就在于七人之中,只有王戎最在乎名利,甚至可以用“最世俗”來形容他,雖名列“七賢”,卻與嵇康、阮籍、劉伶、阮咸等人那樣的灑脫不羈、淡漠名利、清新脫俗相比,顯得涇渭分明、格格不入,反倒是“取容于世,旁委貨財”(房玄齡評語),世俗意味非常濃重。 縱觀其一生,王戎絕對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意義上的大俗之人,就連與他關(guān)系最好并介紹他進(jìn)了竹林“朋友圈”的阮籍有一次都開玩笑的說他是“俗物已復(fù)來敗人意”。實際上,在他身上,有著其他六人完全不同的“七宗最”。下面我們不妨來看看他都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 1、第一宗“最”——出身最好王戎,字濬沖,出身于瑯琊王氏。眾所周知,這個瑯琊王氏可不簡單,作為魏晉時期著名的門閥士族,數(shù)百年間可謂人才輩出、權(quán)傾朝野。稍微列出幾個,想必就可見一斑了。瑯琊王氏原屬姬姓,其最早之開族始祖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司馬王子成父,其后代以“王”為氏,到了魏晉時期,家族開始鼎盛。 王戎的祖父輩里有一位“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王祥,而在其同輩中還有兩位位極人臣、權(quán)傾朝野的王導(dǎo)、王敦堂兄弟,還有一位把錢稱為“阿堵物”的清談家王衍。在后輩堂侄里,還出了有著千古“書圣”之稱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可見,瑯琊王氏在那個時代堪稱繁花似錦、群星璀璨,甚至有著“王與馬,共天下”的巔峰盛況。 因此說,從出身角度來看,無論是嵇康、阮籍,還是山濤、向秀等人,均無法望其項背。
2、第二宗“最”——年紀(jì)最小“竹林七賢”的前六人,基本處于同個時代,唯有王戎年紀(jì)最小,且與其他人相差至少十年以上,我們不妨來看看每一個人的生卒年月以作比較。 嵇康——生于公元224年,一作223年,卒于公元263年,一作262年,享年40歲; 阮籍——生于公元210年,卒于公元263年,享年54歲; 山濤——生于公元205年,卒于283年,享年79歲; 向秀——生于約公元227年,卒于公元272年,享年46歲; 劉伶——生于公元約221年,卒于公元約300年,享年約80歲; 阮咸——阮籍之侄,生卒年不詳,根據(jù)與阮籍的叔侄關(guān)系以及文獻(xiàn)記載推測,其出生時間應(yīng)該晚于阮籍十來年; 王戎——生于公元234年,卒于公元305年,享年72歲。 可見,王戎在七人中的年紀(jì)最小,與年齡最大的山濤相比足足小了29歲,而且他是經(jīng)阮籍介紹開始參加竹林Party聚會的,當(dāng)時只有15歲而已,可見其心智確實是比較早熟的。 3、第三宗“最”——家境最富如前文所述,王戎出身豪族,原本家底就比較雄厚,他的祖父王雄,官至曹魏的幽州刺史,而其父親王渾,不僅官至涼州刺史,還加封貞陵亭侯。王戎成年后世襲了其父的爵位,繼承了家產(chǎn),家境殷實。此后,王戎官運亨通,先后擔(dān)任過豫州刺史、建威將軍,晉封安豐縣候,后又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仆射,最后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此外,據(jù)《晉書》記載,形容王戎“性好利”,喜歡置辦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早年在荊州刺史任上,王戎就曾私下修建了大園宅,還因此被免過官,后來出錢贖回。傳說他常與其夫人手握象牙籌(象牙算盤)計算自己的財產(chǎn),日夜不輟。 可見,王戎的家境是相當(dāng)富裕的。其他六位仁兄在個人財富上與其相比,也是望塵莫及的。
4、第四宗“最”——性情最摳王戎在性情上,還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點,那就是“摳門”。這一點,也是王戎被世人所廣為詬病和鄙夷的一點。 根據(jù)《世說新語》記載,其中關(guān)于古代吝嗇鬼形象的八卦典故有9條,而和王戎有關(guān)的就占了4條,可見他的摳門程度在當(dāng)時便已經(jīng)廣為人知。這里,九州列舉其中最能彰顯其本色的八卦三例如下: 例一——鉆核售李:王戎家中有品種優(yōu)良的李子樹,結(jié)的果實那是又大又甜。若是尋常人家,這樣的好果子,應(yīng)該是留作自己食用或者贈親朋,可家境富裕的的王戎卻盤算著把摘下的李子拿出去售賣。更令人咂舌的是,為了防止買他李子的人用吃剩下的李子核種出和他家一樣的好李樹,于是命人不厭其煩地“鉆其核而后出售”,傳為笑談。 例二——送衣索回:據(jù)說王戎的一個侄子大婚,礙于情面的他不得不在宴會前隨個份子。可他又實在舍不得什么貴重的禮品,于是便忍痛贈送給侄子一件單衣。這倒還不算什么特別讓人驚訝的,好戲還在后頭。婚禮過后幾天,王戎親自登門拜訪了這個侄子,還沒等侄子開口,他便委婉的表達(dá)了想要把衣服索要回去的意思,著實令人啼笑皆非。 例三——借錢嫁女:如果說王戎對待別人摳門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么他在對待自己的女兒也摳到極致的做法,真的是令人大跌眼鏡。女兒出嫁之時,和常人大把送嫁妝不同,摳門的老王可是舍不得花自己一分錢呢。他思來想去有了一個妙招,就是去借錢為女兒置辦了一筆嫁妝,然后將這筆債務(wù)通過各種暗示將其轉(zhuǎn)移到小兩口頭上。每次女兒女婿來家中之時,只要小兩口還沒還貸,老王就會拉長著臉給他兩看。后來,女兒女婿反應(yīng)過來,很快把債還掉,后面去拜見自己的父親之時才見到了笑逐顏開的老王。 可以說,王戎的摳門是摳出了水平,其段位非常之高,這在竹林七賢之中也算是“特立獨行”的存在了。摘自: www.ws46.com 5、第五宗“最”——拜官最高如前文介紹,王戎一生基于其家世外加其個人的機(jī)巧功利,官運非常暢順,步步高升。從世襲父爵貞陵亭侯并被司馬昭辟為掾?qū)匍_始,其后一路開掛,歷任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等重要官職,并于元康七年(公元296年),升任為司徒一職,位列公卿。 反觀其他六人,嵇康生性淡薄,最高官至中散大夫,人稱嵇中散;阮籍官至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山濤算是和他有的一比的,最高也就是官至太子少傅、左仆射,離王戎的司徒還有差距;一直隱居山林的向秀被迫為官最多也就當(dāng)了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而對司馬氏政權(quán)深惡痛絕的劉伶更是從未當(dāng)過任何官職。可見,王戎在七人之中,拜官最高。
6、第六宗“最”——機(jī)巧最盛與另外六人相比,王戎之所以能夠仕途通暢、步步高升,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聰明機(jī)巧。當(dāng)然這是好聽的說法,難聽一點的話,就是王戎這個人比較狡猾和圓滑。 舉個例子,據(jù)《晉書》記載:“初,孫秀為瑯邪郡吏,求品于鄉(xiāng)議。戎從弟衍將不許,戎勸品之。及秀得志,朝士有宿怨者皆被誅,而戎、衍獲濟(jì)焉。族弟敦有高名,戎惡之。敦每候戎,輒托疾不見。敦后果為逆亂。其鑒嘗先見如此。” 這里其實說的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說孫秀擔(dān)任瑯琊郡吏之時,王戎從弟王衍因為瞧不上孫秀其人,原本在“鄉(xiāng)議”時打算拒絕品評孫秀,但王戎卻力勸王衍應(yīng)該給孫秀好的品級。后來,司馬倫、孫秀得勢開始掌權(quán),對曾經(jīng)有宿怨的朝官大開殺戒,而王戎和王衍卻得以幸免。另一件事說的是,王戎非常厭惡族弟大將軍王敦,常常托病避而不見,后來王敦造反失敗,他沒有被牽連。 這兩件事,都無一例外的說明了王戎這個人,非常聰明,善于辨別形勢和把握形勢。而這一點,其他六人則顯得淡薄剛直了。 7、第七宗“最”——最善自保從第六宗“最”所舉案例中,我們也隱約發(fā)現(xiàn)了王戎其人的另一個特點——善于自保。除了上述兩個例子之外,還有一件發(fā)生在他身上的典故非常有代表性。 據(jù)《晉書》記載,王戎在擔(dān)任司徒為齊王司馬冏效力之時,趕上了司馬家的另外兩王聯(lián)合來討伐齊王。司馬冏向他問計,他卻一番慷慨陳詞,力勸齊王不如放棄權(quán)力,回到齊王封地,應(yīng)該還可以守得住自己的封爵。還沒等齊王聽明白,他手下的謀士葛旟就跳出來怒斥他胡說八道了,理應(yīng)當(dāng)斬。其實,王戎在這里確實是錯判了形勢,因為在當(dāng)時的亂世之中,誰都知道權(quán)力就是命根子,如何能夠輕易拱手相讓以求自保呢?實際上當(dāng)時的局面下,司馬冏早已沒有退路,只能迎戰(zhàn)。 王戎著實為自己捏了一把汗,不過聰明的他立刻來了個神來之筆,他借口要去上廁所,然后故意掉進(jìn)茅坑喊救命,然后被侍衛(wèi)從茅坑里拖出來見齊王,他假裝自己是“五石散”藥性發(fā)作,前面所說均是自己喪失理智后的胡言亂語,掉廁所也是自己藥性發(fā)作導(dǎo)致暈厥所致。沒想到,眾人都相信了他,他也因此化險為夷,史書上說其“戎偽藥發(fā)墮廁,得不及禍”,真可謂保身有道啊。 綜上,我們對于王戎的品性有了大致的了解,與“竹林七賢”中其他六人相比,他在淡泊名利、清新脫俗上根本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可以說是“七賢”中的一個異類,有失“賢”的美名和本意。無怪乎房玄齡評價他是“取容于世,旁委貨財”,同出瑯琊王氏的唐人王繇則形容他“譎詐多端”。 |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71732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