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殺神白起在長平之戰后,為什么死也不打趙國?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0)
|
說到殺神白起這個人有多么的厲害我們就不比多說了,簡直就是堪稱最為杰出的軍事家,但是如果有讀歷史的網友或許發現了,那就是殺神白起在打了長平之戰之后,就再也不敢去打趙國了,而且是死也不打的這種的,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 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大軍上百萬人次,最終趙國戰敗,45萬降卒被秦軍坑殺。 前260年,秦國撤軍,半年后,秦軍卷土重來,大軍直奔邯鄲而來,意圖徹底消滅趙國,但是秦軍接連攻打三次,都被擊退。 此時的秦昭王想到稱病在家的白起,下詔白起掛帥出征。然而,這位被歷史學家稱為“殺神”的將軍卻選擇了抗旨,并且兩次拒絕了領導的征召。白起的忤逆和攻趙前線的失敗讓秦昭王急火攻心,最終下詔白起自殺。 一代殺神就此隕落。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能取得坑殺趙國降卒45萬的巨大勝利的白起,會一反常態打死不去進攻邯鄲呢?“靜夜史”認為原因如下: 1、趙國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后,燕國看到趙國兵敗,開始萌生了趁機劫掠趙國一把的猥瑣想法。 《資治通鑒卷第六?秦紀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記錄:“燕王喜使栗腹約歡于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反而言于燕王曰:“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 所以在前251年,在燕趙剛剛締結了友好盟約,頭腦發熱的燕國就大舉進攻趙國,結果遭到了趙國大將廉頗的迎頭痛擊,燕國被趙國反殺。 史載:“燕師至宋子,趙廉頗為將,逆擊之,敗栗腹于鄗,敗卿秦、樂乘于代,追北五百馀里,遂圍燕。燕人請和,趙人曰:“必令將渠處和。”燕王以將渠為相而處和,趙師乃解去。” 從長平之戰到燕趙之戰,前后不到10年,趙國就重新成為東方強國。 所以趙國真的收到滅頂之災了嗎?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到底又取得多大的戰果呢?45萬大軍中真正的將士又有多少呢? ![]() 答案就是:趙國雖然45萬降卒被坑殺,但是真正的將士遠沒有達到此數,更多的是為趙軍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夫等人。 不過,即使是民夫,受到趙國胡服騎射全民皆兵風潮的影響,戰爭時期,這些民夫最起碼也是預備役,是潛在的趙國士兵,所以白起才會痛下殺手。 而既然趙國軍隊損失沒有達到45萬,那趙國就不是遭到了滅頂之災,此時的趙國都城邯鄲,起碼還有10萬左右的軍隊,這是邯鄲之戰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在《史記》中,白起給出了秦昭王三個不去打邯鄲的3個理由,包括邯鄲不好打,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傷過半以及秦軍容易受到東方諸國的合擊。 但是這三個理由都是無法掩蓋趙國實力尚存的事實的,而且經歷了大敗的趙國哀兵,會讓白起敗得很難看,這才是白起寧死不去的原因。 很多人說白起欺君,他在長平之戰中根本就沒有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2、此時的秦國并不具備一口吞掉趙國的實力 長平之戰后,白起想要乘勝攻下邯鄲,消滅趙國,結果秦昭王被范睢的讒言所耽誤,秦軍撤軍半年,趙國恢復了元氣,所以秦軍失去了提前30年消滅趙國的絕佳時機。 《史記》記載: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聽起來好像白起趁趙國長平之戰大敗,再被白起來上一下就一定能亡國一樣。 事實上,趙國遠比白起想得要堅韌很多,因為,趙國的政治中心,不止一個! 準確的說,是三個! ![]() 趙國國土南北跨度大,南到河南北部、中間囊括了冀中南、晉大部,直到內蒙古河套地區。這樣的國土范圍內,有太行山、黃土高原、黃河等地形,所以地形破碎,相互之間難以統一協調,只能分化出三個環境迥異的三個板塊,包括以晉陽為中心的西部板塊,以邯鄲為中心的南部板塊和以代郡為中心的云中板塊。 長平之戰,位于晉陽板塊附近,對于邯鄲和云中板塊而言,影響不是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可以說在長平之戰中摧毀了晉陽板塊,但是對于另外兩個板塊,特別是云中板塊,基本沒有受到損失,這是同樣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大半的秦軍難以拿下的。 此時的滅趙之戰已經不是拿下趙國都城邯鄲就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沒了邯鄲,還有晉陽,沒有晉陽還有云中,想一口吃掉趙國,白起還沒有這副好牙口! 所以,面對膨脹的秦昭王想要徹底吃掉趙國的狂妄計劃,白起也只能以死明志了! |
上一篇:孫臏是怎么復仇的?有多狠?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