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8)


人物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周易讀本》《楚辭集注》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知識錦囊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語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教學目標:
1.認識“恥、矣”等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識”,會寫“恥、誨”等5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
4.能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出課文內容帶來的啟發。
我會寫:
恥:chǐ(雪恥、恥笑、羞恥)
誨:huì(教誨、訓誨、誨人不倦)
謂:wèi(所謂、無謂、謂詞)
誦:sòng(背誦、傳誦、誦讀)
豈:qǐ(豈不、豈敢、豈能)
我會認:
識:zhì(附識、心存目識、默而識之)
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
多音字:
為:wéi(認為)wèi(為何)
好:hào(愛好)hǎo(好人)
識:zhì(附識)shí(識別)
詞語擴展:
形容勤奮好學的詞語: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孜孜不倦
廢寢忘食 學而不厭 懸梁刺股 韋編三絕
表示良好學習習慣的詞語:
用進廢退,事半功倍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課文主題: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古人談讀書的方法和益處,告訴我們要從小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問題歸納: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本文主要講了古人對讀書的看法。
2.通過閱讀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些收獲呢?
我們在學習上,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請教問題要不恥下問。對于不明白的問題,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裝懂。學習要把知識牢記于心,不能自滿,不能患得患失。
3.朱熹的讀書方法“三到”具體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讀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復品味,才能理解書中精義;眼要仔細看,才能全面準確地記住知識;嘴要讀出聲來,以便調動聽覺、視覺的綜合作用,增強記憶,幫助理解。這三個“到”,概括準確,要言不煩,發人深省,因而成為后世讀書人的準則。
4.通過 “讀書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讀書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說明我們再讀書學習的時候不僅要仔細看、認真讀,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學習。
課后習題答案: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朗讀指導:朗讀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頓,讀準節奏。文言文句式長短不一,意思也相對不容易理解,因此為了正確地把握停頓,讀準節奏,我們除了理解字詞句的含義之外,還應掌握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如辨別詞性、劃分句子成分等,更準確地掌握停頓。其次要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大意。
譯文:
A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聰敏而又喜好學習的人,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并不是生來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識的人。學習就像追趕什么似的,生怕趕不上,學到了還怕會丟失。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可發現這樣做并沒有什么益處,不如去學習。
B.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讀書上,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隨意地誦讀,絕對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經集中了,眼睛、嘴巴的應用怎么會不到位呢?
3.聯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說課文中哪些內容對你有啟發。
指導:課文中的讀書方法雖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每個人的學習情況不一樣,大家要根據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這樣讀書才能有率。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讀書法使我受益匪淺。我每次讀書時容易走神,對書中的內容記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讀書法集中精力于書本,眼睛認真地看每一個字,嘴巴隨著眼睛的移動而大聲誦讀,這樣一遍下來,我竟然記住了絕大部分內容。
課外拓展:
1.《論語》: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2.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文言文是古代用來寫文章的一種文體,將日常說話的意思用簡短的文字表現出來,意思比較豐富。
現代文是將日常我們說的話直接記錄下來,直白干凈,意思明確簡單。
3.文中的讀書方法對你有什么啟示?
從《論語》中,我明白讀書除了勤奮努力、專心致志外,還要“不恥下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斷向別人學習,オ會真正地成長;從朱熹的話中,我知道專心致志在讀書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讀書才會事半功倍;從曾國藩的話中,我懂得了志向、見識、恒心的重要性,這啟發我讀書要有志向,有見識,要持之以恒。
4.跟讀書有關的名言警句:
(1)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董遇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5)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
(6)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7)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
(8)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培根
(9)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10)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孟郊《勸學》
(11)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2)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杜甫《柏學士茅屋》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