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1)
|
做投資理財,尤其是非保本保息的理財,通常都是自負盈虧。不過,很多人在買銀行理財時,一旦出現虧損卻很難接受得了,這是為什么?
為什么很多人難以接受銀行理財虧損?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很多買銀行理財的人都屬于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對于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來說,理財產品的安全性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不管是買什么理財產品,都是不希望出現虧損的。 而銀行理財大多數都屬于穩健型理財,風險等級相對較低。所以,很多風險偏好低的人在買銀行理財時,可能也就認為不會虧損,或者虧損只是小概率事件,不管怎么樣都不會發生在自己買的理財產品上。 有了這樣先入為主的認知,再加上本身就厭惡虧損,因此在真正出現虧損時,也就比較難以接受了。
另一原因,可能就是還沒有從以往對銀行理財的認知中轉變過來。在過去幾年里,銀行理財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一個就是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以前的銀行理財是有保本產品的,而且保本產品的占比還不低,而買銀行保本理財,顯然是不會出現虧損的。 另一個就是銀行理財凈值化。以前的銀行理財,絕大多數都是非凈值型產品,而如今則恰恰相反。相比凈值型銀行理財來說,非凈值型的銀行理財哪怕是是非保本保息的,收益也要更穩定,更不容易虧損。(www.ws46.com) 還有一個就是銀行理財子公司接管銀行理財的發行和管理。以前沒有什么銀行理財子公司,所有的銀行理財都是由銀行本行發行和管理。相比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銀行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會更穩健一些。 所以,如果按照以前的認知來買銀行理財,自然就會認為不太可能會虧損。可如今的銀行理財跟以前的銀行理財已經不一樣的,要是還沒能從以前的認知中轉變過來,當出現虧損時就會顛覆自己的認知,讓人難以接受。
還有一個原因,則可能是銀行理財的收益和風險讓人感覺不匹配。一般來說,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都是相對應的,收益越高的理財,風險通常也越高,意味著也比較容易虧損。而收益低的理財,風險也不應該很高才對。 所以,如果一款理財產品本身就有機會取得較高的收益,在出現虧損時雖然也會難受,但也不是不能接受,賺不到錢只能怪自己能力不行或運氣不佳。而如果一款理財產品本就收益不高,結果還虧錢了,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由于銀行理財大多定義的是穩健型理財,風險較低的同時收益也不高,有的甚至還不如存款利率高。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就為了這么一點收益,還要面臨虧損的風險,實在是不劃算也接受不了。與其如此,還不如把錢存銀行吃利息呢! 那么,對于銀行理財出現虧損這種事,大家是否能接受呢?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