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云夢澤的位置在哪里氣蒸云夢澤中的
發(fā)布時間:2025-10-22閱讀(5)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這句詩,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洞庭湖景。詩中的“岳陽城”自不必說,那么“云夢澤”到底在哪兒呢?

岳陽樓下看洞庭湖。攝影/林小面,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云夢與云夢澤
云夢澤早已消失在地理變遷中,在今天的地圖中已無法被找到。但我們可以尋著一些歷史資料,重訪云夢與云夢澤。
為什么說是云夢與云夢澤呢?因為這二者有所聯(lián)系,但又稍有不同。
我們首先翻開司馬遷的《史記》,在這本成書于漢代的巨著中,有這樣一句話:“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
郢都,后來所稱的“江陵”,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都城,也是長江流域最大的城市,位置大約在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
這句話點明了云夢的位置——江陵之東,也就是今天的荊州之東。

云夢澤地理位置。來源/網(wǎng)絡
荊州位于江漢平原,這里的湖泊星羅棋布,河道縱橫交錯,有“九曲回腸”之稱的下荊江河段橫貫其中,構成了陸上三角洲。據(jù)《左傳》《國語》和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記載,先秦時期,這一地區(qū)位于楚國名為“云夢”的楚王狩獵區(qū)范圍內(nèi)。
這片狩獵區(qū)面積廣大,東部在今天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江濱一帶,西部大致在今天宜昌、宜都一線以東,北面在今天的隨州、鐘祥一帶的大洪山區(qū),南面以下荊江為限。這其中有山林、川澤等各種地貌,江漢平原內(nèi),有一名為“云夢澤”的湖泊。
所以說,“云夢”和“云夢澤”是有所區(qū)別但又有聯(lián)系的兩個地理概念。據(jù)文獻記載,春秋時代的云夢澤,主體在今天的荊州以東、江漢之間,部分在今天漢江北岸的天門、應山一帶,南部以下荊江為限,與更偏南的洞庭湖并無直接聯(lián)系。
先秦時期,由于泥沙填充,原始地貌開始改觀,云夢澤開始演變?yōu)槠皆有螒B(tài)的地貌。當時的云夢澤兩側有兩大平原,西側是荊州以東的荊江陸上三角洲,東側是城陵磯到武漢之間的長江西側泛濫平原。這兩塊平原在春秋時期就有人居住并形成聚落,《禹貢》中的“云夢土作乂”就反映了這一事實。

先秦時期的云夢澤。來源/網(wǎng)絡
秦漢時期,云夢澤漢江北岸部分已經(jīng)成為陸地,江漢之間的云夢澤,西部接納了荊州三角洲上長江分流的夏水、涌水帶來的泥沙,不斷向東發(fā)展,并與今天潛江一帶向東發(fā)展的漢江三角洲合并,形成了漢江陸上三角洲。

秦漢時期的云夢澤。來源/網(wǎng)絡
隨著三角洲發(fā)展,土地逐漸被開墾。漢代,夏水自然堤北側的章華臺設立華容縣。漢江三角洲本身又不斷向東南發(fā)展,因此西漢時期,云夢澤主體被擠在當時的華容縣境內(nèi),東部和北部雖然也是云夢澤,但已經(jīng)是沼澤了。曹操敗走的華容道,就途經(jīng)了華容縣東部地區(qū),雖然已經(jīng)是沼澤,但仍可通行。

曹操在華容道。來源/94版《三國演義》截圖
魏晉南北朝時代,荊江三角洲上夏水、涌水分水分沙激增,形成“首尾七百里”,包括華容、監(jiān)利二縣的“夏洲”。這說明荊州三角洲在不斷擴大,從而迫使原華容縣的云夢澤主體向下游方向的東部移動。到北魏時期,云夢澤主體已經(jīng)在華容縣東了,而原來華容縣南的云夢澤則被新擴展的三角洲平原所替代。西晉時期,在華容縣東南設置監(jiān)利縣和石首縣,漢魏之際到東晉,又陸續(xù)設置了新的縣治。這樣,云夢澤以西在漢代只有華容、竟陵兩縣,到東晉已經(jīng)增加到六縣,這說明荊州三角洲在不斷擴展和開發(fā)。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云夢澤。來源/網(wǎng)絡
6世紀的云夢澤已被沙洲分割成許多小湖。在云杜、惠懷、監(jiān)利一線以東,由大浐湖(今沔陽西境)、馬骨湖(約今洪湖)、太白湖(今武漢漢陽區(qū)境)等組成。可見南朝時隨著江漢陸上三角洲的向東擴展,云夢澤主體不斷被迫東移到城陵磯至武漢的長江西側泛濫平原,陸地淪為湖澤。西漢時已經(jīng)設置在長江西側泛濫平原上的州陵縣(今洪湖市境內(nèi))也隨之撤銷。荊江三角洲北側的云夢澤區(qū)也演變?yōu)槌嗪㈦x湖、船官湖、女觀湖等。
隨著大面積水體被分割,云夢澤的名稱從此消失了。
南朝以后,云夢澤主體逐漸變成平陸,大浐湖、太白湖已經(jīng)不見記載,馬骨湖則變成一個小湖泊。宋代太白湖有“百里荒”之稱,云夢澤解體了。
南宋初期,陸游自越入蜀、范成大自蜀返吳,都經(jīng)過了今天的湖北省中部,他們的船都取道于沌,躲開了從武漢到監(jiān)利間的一段大江之險。這條沌所經(jīng)流之地,正是曾經(jīng)云夢澤的東部。二人經(jīng)過這里時,正值夏歷八九月秋水盛漲時節(jié),但在二人的游記之作《入蜀記》和《吳船錄》中,都沒提到什么巨大的湖泊,說明當時的大面積水體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
這種陸地逐步擴大、水面逐步縮小的地貌變遷趨勢,并沒有在自宋以后的江漢之間繼續(xù)下去。根據(jù)明清兩代的記載和輿圖,這一地區(qū)的湖泊不僅為數(shù)很多,有的面積還很大。
明代和清初又出現(xiàn)了一個周圍二百余里的太白湖,相當于宋代的百里荒故地,春夏水漲,更與附近一些較小湖泊連成一片,是當時江漢間眾水所歸的巨浸。
至今,湖北省境內(nèi)仍然有無數(shù)大小湖泊,被譽為“千湖之省”,與云夢澤的變遷不無關系。

湖北省地形圖,可以看出,湖北境內(nèi)有不少湖泊。來源/網(wǎng)絡
云夢澤不是平白無故解體或消失的。隨著秦漢大一統(tǒng),南方的開發(fā)程度進一步提高,人類活動加劇了自然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加重,江水中的泥沙越來越多。三角洲在泥沙作用下不斷向東推移,云夢澤也不斷被壓縮、割裂,形成眾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這些湖泊還有大量的水道和荊江相通,起到汛期天然調(diào)蓄作用。唐宋時期,隨著南方人口增多,圍垸造田等與河湖爭地的活動愈發(fā)頻繁。為了開發(fā)肥沃的三角洲,抵御洪水的侵襲,人們開始在荊江沿岸筑堤來約束江水。至元朝時,荊江段已形成“九穴十三口”的分流局面,洪水期上游的巨量來水通過這些分水口進行自然調(diào)節(jié)。
明清時期,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沿江的堤防水平更高,傳統(tǒng)的土方堤壩被改造成石堤。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間,荊江北岸的穴口全被堵住,南岸保留太平、調(diào)弦兩口,上至堆金臺(荊州城西北六十多里),下至監(jiān)利縣拖茅埠,長達124公里的江堤被連成一體,這就是著名的萬城大堤,也叫萬安大堤。為加強荊江大堤的管理,明隆慶元年(1567年),還專門設了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清朝時延續(xù)明朝做法,荊江兩岸的堤防不斷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監(jiān)利和沔陽境內(nèi)的江堤長達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內(nèi)的江堤長達300余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發(fā)大水造成大堤潰決,江陵城被淹沒。為堵塞決口、加固堤身,乾隆皇帝特撥200萬兩庫銀專款,并設石尺水志,規(guī)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為官堤。

夕陽下的荊州長江大堤。攝影/張景輝,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云夢澤消失了,但這個美麗的名字從來沒有消失過,甚至傳到了海外。
前幾年熱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男主都敏俊就將一本叫“九云夢”的書稱為“人生之書”, 這是一本朝鮮名著,其書名就是來自云夢澤——《九云夢》之命名源自司馬相如《子虛賦》,烏有先生對楚王稱“楚有七澤”,其中最小的一個名“云夢”,“云夢者,方九百里”,后人以云夢指稱廣闊浩渺的大澤。
大概是因為云夢澤在宋朝消失,宋人喜歡化用“云夢”的典故,蘇軾詩云:“永辭角上兩蠻觸,一洗胸中九云夢。”(《同正輔表兄游白水山》)。朝鮮文人也喜用此典,高麗著名詩人林椿詩云:“臨軒一望大千界,不啻胸中九云夢。”(《游紺岳正覺僧舍書其壁》)“胸中九云夢”,指心胸寬廣,志向遠大。

《九云夢》故事屏風。來源/網(wǎng)絡
云夢澤的傳奇
云夢澤,浪漫如同其名,產(chǎn)生了不少傳奇故事,最有名的便是云夢睡虎地秦簡。1975年12月,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nèi)文為墨書秦隸,寫于戰(zhàn)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
云夢睡虎地秦簡是反映秦朝法律的重要文獻資料,堪稱“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內(nèi)容包括《編年記》《語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問答》《封診式》《為吏之道》和《日書》甲乙兩種,共10部分。
這批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寫成的竹簡,記載的幾乎全是秦之法律,雖然它只是龐大的秦代法律體系的一部分,但因其涉及廣泛、規(guī)范明細的法律條文,也可見秦律之一斑。官僚制度、詞語辨析、訓詁學、思想文化、人情考量、賦稅制度、國民經(jīng)濟、婚姻狀況、農(nóng)業(yè)、軍事、戶籍、外來人員管理等方面,都在這批秦簡中有所體現(xiàn),內(nèi)容非常豐富,而其最重要的價值莫過于法學研究

云夢睡虎地秦簡。來源/網(wǎng)絡
云夢睡虎地秦簡反映出秦朝的刑罰思想是重刑主義,但由于秦朝法律體系完備,事事有法可依,又體現(xiàn)出“罪刑法定”的一面。秦律對后世有著重要意義,秦朝二世而亡,讓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認識到,嚴刑峻法、羅網(wǎng)密布會使民眾在生產(chǎn)力低下、百廢待興的時代舉步維艱。因而,漢朝初年開始實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景帝更是以緹縈上書作為契機,對秦朝的嚴酷法令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革,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與此同時,它也是研究中國書法發(fā)展的重要資料。秦簡文字書法是從篆書向隸書轉變的一種形態(tài),是我國最早的隸書。隸書是由古篆文漸次演變而來的,據(jù)說是秦人程邈所創(chuàng)。程邈是奴隸出身,故將其所創(chuàng)的字體稱“隸書”。隸書又分“秦隸”與“漢隸”。“秦隸”結體渾圓,與篆文相近,多用方筆,又稱之為“古隸”。這批秦簡就屬于古隸。形體中仍保存有大量的篆體痕跡,篆隸混雜,秦隸在破壞、肢解秦篆的書寫方式中,盡管仍留有大量的篆書圓筆中鋒的筆法,但漢代隸書中的掠筆、波挑、不同形態(tài)點的筆法等在簡中都已出現(xiàn),部分簡上還有明顯的連筆意識。
與石刻文字相比,此簡更直接體現(xiàn)了毛筆運動的豐富性。從“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到“云夢睡虎地秦簡”,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隸的演變過程。

云夢睡虎地秦簡是研究中國書法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來源/湖北省博物館官網(wǎng)
隨著地理環(huán)境和時勢的變遷,云夢澤浮浮沉沉,一部分被人們記住,一部分又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無論是出土的秦簡,還是這片土地,都是研究中國文化、中國地理不可或缺的實體資料。云夢澤的消失,更為今天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敲響了警鐘,任何過度開發(fā),都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
也許,這正是云夢澤在另一個層面帶給我們的思考。
參考資料:譚其驤:《云夢與云夢澤》李慧芹:從《云夢睡虎地秦簡》簡析秦律的刑罰思想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60727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