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1閱讀(5)
*相遇是緣!很高興能遇到各位新老朋友^_^
大家都知道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中,有四只為禍一方甚至是危害天下的異獸,分別叫做混沌、窮奇、梼杌、饕餮。這四大兇獸非常出名,在許多古風游戲以及影視劇當中都有出現過。而這四種兇獸最出名的就是饕餮,因為它是跟“食”有關,而我們中國古代又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總得來說,饕餮的傳說要比其它三位要廣的多。在很多的文獻中也都有有關于饕餮的說法,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文獻中饕餮也有著不一樣的身份和形象。

美食家小饕餮
今天幺幺就和小伙伴們來盤一盤這位出名的“四兇”:饕餮。
動物:
《山海經·北次二經》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鋼。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是食人。”說的是鉤吾山,山上盛產玉石,山下盛產銅礦。山中有一種野獸,長著羊的身子,人的面孔,眼睛長在胳肢窩下面,有著老虎一樣的牙齒和人的手。發出的聲音就好像嬰兒的哭聲,這種野獸名字叫狍鸮,吃人的。那么《山海經》里的狍鸮是不是就是我們說的饕餮呢?兩晉時期文學家郭璞注釋稱“狍鸮就是饕餮”。至于為什么我們也不知道,他說是那就是吧。
反正在《山海經》中,饕餮是一只長相怪異吃人的怪獸。怪獸也好,異獸也罷,饕餮只是一只動物。

狍鸮
圖騰:
《呂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說周朝鼎上鑄有饕餮,有頭而沒有身子,吃的人還沒有咽下去,自己就不行了,象征著報應循環。所以,這個怪獸的形象就是因為貪吃,最后把自己的身子也吃掉了,只剩下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
所以經常的被人們刻在青銅器上面,已警告人們不要貪吃。總得來說,這個時候的饕餮雖然還是兇獸,但是也有著辟邪的作用的。
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于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

青銅器上的饕餮紋
不過,“饕餮紋”這個名稱也并非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起名的。
饕餮紋到底是什么動物呢?歷來爭論紛紜,迄今尚無定論。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鹿、像山魈;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所以漢代以后不少著作已經將饕餮紋稱為獸面紋。
獸面紋所指稱的神獸的真正名稱與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復現的年代之中,所以金石學興起時,宋人將這種面相兇惡、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的紋飾,叫做饕餮紋。但饕餮原是《左傳》中用來形容貪財貪食之不仁不義者,近世學者已指出把獸面紋命名為吃人的饕餮純是牽強附會,有悖于商周的社會文化狀況。
總得來說,這個時候的饕餮雖然還是兇獸,但是也有著辟邪的作用的。

玉器上的饕餮紋
部族首領:
《左傳》:“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這里饕餮的身份不是動物了,而是縉云氏的子孫,很貪吃,為人也很兇殘,被老百姓認為是“四兇”之一(其實所謂”四兇“,最早指的是上古年間四位殘暴的部落首領)。縉云氏有三種解釋,一個就是古代某個部族就叫做“縉云氏”,是炎帝的后裔。第二種就是黃帝時期的一種職位,現在因為簡化了“縉”字,變成了云氏。第三種就是黃帝了,黃帝有很多的名號,像是有熊氏,縉云氏,帝軒氏等。

饕餮
另一種觀點說,饕餮乃是上古大魔神蚩尤所化。蚩尤為人兇暴,長相恐怖,肋生雙翅,能隨風翱翔。蚩尤本是炎帝之孫,可是為了貪圖更大的權位,不但派兵攻打祖父炎帝,還與黃帝爭奪天下。第一次造反被擊敗后還不甘心,又挑唆夸父一族跟他造反。最終,蚩尤戰敗,被黃帝擒拿。
黃帝在解州將蚩尤頭顱砍下,為防止蚩尤死后作亂,其頭顱與身軀被分別鎮壓在不同的地方。
但蚩尤怨氣沖天,不甘失敗,其頭顱化為猙獰巨獸,即為饕餮,饕餮眼后一雙肉翅,也就是蚩尤曾經背上的雙翅。

? 饕餮
總之,饕餮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食人的異獸,也是經過時間的積累才變成現在的樣子的,現在饕餮也只是用來形容“美食家”了。總得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的東西都會有很大的變化,不管是異獸還是我們的祖先。總之,真實情況已經不能考證,所以,我們就還是把它們當作神話來看待吧。

山河異聞錄——饕餮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
*謝謝大家的觀看!我們下期再見。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59085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