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山西袖珍古堡未解之謎(江西小縣城藏有)
發布時間:2025-05-29閱讀(14)
格林童話《韓塞爾與格雷特》里有一座滿是糖果做的房子,窗子、椅子、甚至床都是甜甜蜜蜜的,擁有這樣一座房子是大多人童年時的美好愿望。

糖果屋
童話有時不僅不是幻想,還可以變成現實。低配版的糖果屋就集中在江西東南丘陵,被稱為江西南大門的龍南。這里有幾百座能“吃”的房子,并且存在上百年卻依然屹立不倒。
極南的地域讓龍南擁有濃密的山林,對外交通受到阻礙,也使管理變得十分困難。所以龍南建縣也是非常晚的,正式建縣已經是唐之后了。此前龍南一直屬于信豐縣的管轄,信豐縣最早叫做南縣,隸屬于秦36郡縣的九江郡。
在953年,由于當時政治相對安定,再加上上百年的中原南遷居民的整合,南唐政府選擇在龍頭山南面一個開闊的土地設立縣治,龍南也因此得名。
可它依舊難逃被支配的命運,不僅元初又被信豐縣統轄十余年,明朝時期高砂、下歷、橫江三地又被劃分割地建定南縣,清朝時又割兩地建虔南廳。不過也就在這時,能吃的房子——圍屋的建造也達到頂峰時期。

圍屋
圍屋是客家人將中原文化和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的產物。從黃河地區遠道而來躲避戰亂的“外來客”初到贛南深山,不僅要面對豺狼出沒、濕熱的環境,還要和在本地居住的土著居民、土匪盜賊作斗爭。
于是他們選擇抱團取暖,利用集體的力量來抵御這些困難。龍南屬于丘陵地區,他們就用花崗巖、河卵石、生土來砌墻身;樹木林立,就用來做房梁家具。為了增加墻體的韌性和硬度,還要加入紅糖,蛋清,糯米漿還有熬制的棕油,用這些材料夯筑的墻體,就是給圍屋的居民加上了“金鐘罩”,宛若銅墻鐵壁,經久耐用。
這樣的工藝,被形象地稱為“金包銀”法。生土讓城墻變得厚重以抵御外敵的同時,還以其透氣性讓調節圍屋內部溫濕度,一舉兩得。在圍屋內部的墻壁也為防御服務。有的圍屋內壁是用稀面粉進行粉刷,如果被敵人包圍,還能扣下墻皮煮水度日。正是因為這樣,圍屋也被稱為“可以‘吃’的房子”。
圍屋這樣的古老封閉建筑其實并不是只有在贛南地區出現,和它類似的還有閩西的客家土樓和粵東的客家圍龍屋。
它們都是在幾次南遷時,客家人在南方大地傳播漢文化的產物,但如果追本溯源,原江西贛州市博物館館長韓振飛館在他的作品《贛南客家圍屋源流考》中認為,圍屋很有可能起源于西漢時期的西北邊陲。王莽末年時期,當時處在中原的豪家大族趁動亂之機,瘋狂修建塢堡,甚至在廣州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塢堡
塢堡可以近似地看作小型的城或者庭院,為了防御的需要,又在庭院四角建造角樓。圍屋與它一脈相承,比如龍南燕翼圍,東南西北四角都設置了特殊的角樓,還在矩形角樓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45°的斜切角,把防御四角降到最低。
客家人可以說是為了提高圍屋的防御力無所不用其極。圍屋外墻通常是不開窗戶的,頂層不允許堆放雜物,設置瞭望和射擊的槍眼炮孔。作為防御關鍵的門,門框用一整塊石頭制成,板門還要包上一層鐵皮。板門后還有一道閘門,閘門之后還有一重便門。如果敵人用火攻,門頂還有水漏,可以說是水泄不通。
不過民國之后,也再難見圍屋的建造了。在圍屋建造之初,連年不斷的兵火讓大量移民涌入贛南,再加上林深密集,給盜賊流寇提供絕佳的藏身之地。忍無可忍的農民終于發動起義,明政府也下令鎮壓,派出了王陽明等能臣赴職。
道光之后,列強入侵,各種矛盾激化,讓本就不太平的贛南又一次陷入危機。到了封建社會的末期,維系圍屋內部的父系大家庭開始瓦解;土地改革之后,圍內的人們興起外居潮;新中國成立后社會逐漸穩定,也沒有過多的防御要求,改革開放之后,80%的圍屋也都被廢棄了。登記在冊的376座圍屋中也有被開發成景點的,比如關西圍,燕翼圍等。

關西圍
即便如此,圍屋作為客家文化的標本依然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呈現超強凝聚力的宗親家族氣息,記錄龍南這座城的興起與發展,更是展現中華傳統文化在與各地文化交融的現實證據。
龍南政府也逐漸意識到對圍屋的保護,每年春天開展關于圍屋的旅游文化節,承辦贛南客家圍屋的高峰論壇,讓圍屋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煥發出新的魅力。
參考資料:
江西傳統民居建設--贛南客家圍屋建筑的特點和文化
贛南圍屋——江西龍南縣客家圍屋建筑特征研究
贛南客家圍屋源流考——兼談閩西土樓和粵東圍龍屋
論民俗視野下的生態建筑設計——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樓為例
淺析客家圍屋、土樓、圍龍屋的建筑藝術特色
贛南客家圍屋之發生、發展與消失
中州古風與地方傳統的融合——贛南客家圍屋的文化內涵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53970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