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1-24閱讀(15)
(接上文。關注我,一起聊聊石家莊的美食吧)
近日華北地區進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撰此文時,關了空調,任由雨水拍打著窗欞作響。水滴濺起一團團清爽,驅散了連日來的悶熱。也許正因為在寫石家莊的牛肉罩餅,在這個雨天,腦海中不禁蹦出一個場景。也許這個場景,或改成雪天、大風天、霧霾天、哪怕再平常的一天,都讓很多老石家莊人感到熟悉。
雨天,略帶寒意的雨,路人都撐著傘行走在石家莊街頭。幾個少年冒雨奔跑,嬉笑間直奔一家罩餅店。進店后一小伙高喊:老板,三罩四!……
好家伙,小伙子就是沾,能吃!

本人拍攝于2009年初,石家莊的街頭人流
【口令的含義:幾罩幾】
上篇中本人賣了個關子,沒有道出牛肉罩餅店顧客和老板之間的點餐“口令”含義。也怪我,光顧著探尋罩餅的來源了。關于這“幾罩幾”,其實在上篇朋友們的留言中,早就揭了底。
“幾罩幾”,前面是牛肉的兩數分量,后面是餅的分量。比如三罩四,就是三兩牛肉四兩餅。當然,一大部分人要的還是“二罩二、二罩三”。只有飯量大的,才會與眾不同。也有愛吃牛肉的,不過很少有人將半斤牛肉“罩”到前頭。真愛吃牛肉那口的,早就單點一盤下酒啦。
而“白餅”,就是不加牛肉片,只吃罩餅;在過去經濟不發達的年代,白餅是主流,完全靠著罩一罩那鍋牛肉老湯解饞。
對于牛肉罩火燒而言,一般是沒有口令的,往往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飯店直接定價,大碗的幾塊,小碗的幾塊。一種呢,則是要幾兩肉,切幾個餅。如今,能吃到正宗罩火燒的地方越來越少,一多半都只有罩餅,往往只有在老店才能尋得。

拍攝于2009年,石家莊的大石橋,應該算是橋東橋西的最初分界吧
【啥是牛肉罩餅?】
盡管知道了口令,但對于很多沒吃過這道美食的朋友們來說,也許還是感覺摸不到頭腦。那么,讓我們詳盡去了解下這道美食。
牛肉罩餅的基本組成,是由牛肉老湯、餅塊、牛肉、蔥絲(可放香菜)。看似簡單的構成,卻在多少代廚師的傳承下,化繁為簡。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藏著不同的工序或特別的講究。
1.老湯
先說老湯,幾乎每一家店,都能看到一大口鐵鍋,看到熱氣騰騰翻滾著的牛肉湯。而對于老店來說,所有牛肉罩餅的秘密,都在這老湯里。幾十種香料再加上各家的秘密配方,造就了每個石家莊人心中關于罩餅不一樣的味蕾記憶。
記得在和多位石家莊朋友談及對牛肉罩餅的喜好時,幾乎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飯店名都不一樣。有哈老太太、白三、白家、安家、伊斯蘭等等……
而且幾乎都分著區域,你住橋西,必然認為最正宗的味道就是附近那幾家,特別是清真寺附近的。而你住橋東,住哪條街,答案又是其他的飯店。對于我這半個石家莊人來說,也算幾乎吃遍了各大知名罩餅店。但我的味蕾記憶,卻栓在兩個地方。

沒想到曾經的相冊中,還存有自己拍下的照片。這是清真寺的一家罩餅店。
一個是白佛村,白佛客運站西邊把腳的罩餅店,黃顏色的牌子。早已忘了名號了,現在連客運站也許都沒了,飯店早沒了蹤影。而白佛村,算是我在石家莊的第二個家。這里有我的幾個好哥們,雖不是一個學校,卻因為偶然和相知走到了一起,共同風雨歷經如此多年。還有我曾經藏在這里的愛情,熟悉的小區、街巷……這家罩餅店,連同一旁的小白還是老白燒烤等等一眾飯店,見證了我太多早已逝去的過往。這些,都隨著石家莊的變遷、我的離開,成為永恒的記憶。

還真從相冊里找到了曾經的老照片!圖為在石家莊白佛村朋友家聚餐,轉眼已是10多年前
另一家店,位于棉三和棉四之間的底商。記得當年一邊是味道相當可以的鍋盔店,一邊則是一家開了很多年的牛肉罩餅店,不知現今是否還在。我最愛的,就是這家的炸辣椒。撒上細碎咸鹽粒兒的炸辣椒,一定不能捂潮了,就著罩餅下肚,配上老湯燙香的蔥白味兒,那真叫人間美味。而且在這家店,喝著酒還經常能碰到熟面孔,熟悉熟悉著就湊到了一桌……服務員的機靈和熱情,也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一個長得像微縮版演員條子的,特會看人辦事……
無論哪一家老牌罩餅店,老湯必然是精華所在。以至于在和一些做本土餐飲的朋友閑聊時,他們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觀點:在石家莊開飯店,沒經營過餐飲行業的千萬不要碰牛肉罩餅店。因為光是這一口老湯,如果不是幾十年的功夫、甚至幾代人的傳承,是根本不能定下味兒的。
(寫到這,不禁聯想起曾在網上看到的某些外地個人或公司,都是和石家莊保定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卻弄出個牛肉罩餅店的加盟。居然,還有全國各地的很多人交學費去學。試問,光是那口老湯,學得來嗎?我曾在一些城市吃過這樣的罩餅,實在難以下咽,頂多糊弄糊弄沒吃過正宗口味的人罷了。)
正宗牛肉罩餅的老湯,一定是牛骨出油,并非添加這個或那個輕松就能辦到的。每家老店的湯頭,必然是清亮的,而不是渾濁的。翻滾著的大鐵鍋,又以柴火燃燒為最佳。當然現在要達到這一點比較難,畢竟得環保。翻滾的老湯表面,層層牛油花跳蕩著,蕩漾到鍋邊,又回轉跳回湯花之中。廚師熟練地拿起鐵勺,將碗中的食材用滾燙的老湯反復“過水浸激”幾次,老湯瞬間和食材發生了奇妙的呼應變化,這就叫做“罩”。
罩完之后(也有叫做抄的),再從鍋中間撈起清亮的湯汁重新倒入碗中,牛肉罩餅就算出鍋了。而對于偏好這口的很多老石家莊人來說,往往都會要求老板多來點油,香而不膩。

在石家莊一老字號吃的罩餅和爆肚。同行的是楠楠,多年沒有聯系,回首間感慨萬千。現在過得可好?
2.牛肉
畢竟咱沒開過罩餅店,但據一些老板所言,一般是以牛腱子肉、或肋部的牛肉為主,必須要瘦。更講究的,在每一片牛肉上,都要有紋理橫切下的褐黃色牛筋。
以一名食客的角度來說,罩餅里的牛肉,絕對與眾不同。首先,幾乎所有老店的牛肉片,薄厚幾乎都一致,且恰到好處。刀功到位,每一刀都要將牛肉的紋理切斷,切出橫切面。這樣既能保證牛肉因為太薄,而讓顧客吃不過癮,能舒展地“立”在湯碗里;同時又能避免太厚,而讓顧客咀嚼費勁,更讓老湯恰如其分地和牛肉片融合。
你說這是醬牛肉吧,但又并非傳統帶咸味的那種。完全是牛肉本身的肉香,浸上老湯后的獨特味道。一口塞入嘴中,滿足了對肉的渴求,又滿嘴盡是肉香料香清香……這多層次復雜的口感,也許才是最能觸及老石家莊人靈魂深處的味道。我試著尋找好幾個詞匯和描述方式,發現都不恰當,與其胡寫,不如留給讀者,有機會親自去嘗嘗。
不知不覺,又已到了深夜,關于牛肉罩餅的描述,實在有太多值得可寫。不知道各位石家莊的朋友們,你記憶中的那家牛肉罩餅店是哪家?關注我,咱一起到評論區聊聊。沒吃過罩餅的朋友們,別忘了看下一篇,咱還有牛肉罩餅的其他精髓沒有寫完。石家莊的美食,等你來發掘。
(未完待續,寫于2022年7月22日夜)
PS:在排版插圖時,無意間想起曾經存在網上的相冊,似乎留有石家莊的印記。趕緊打開一看,果然記錄著自己在石家莊的一些點滴。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牛肉罩餅的味道,更增添了一層獨特的回憶。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8506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