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29閱讀(15)
查證專家:@依農看天下|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
今天,我們聊聊餐桌上常見的西紅柿。
西紅柿,也叫番茄,是一種原產自美洲大陸的茄科植物。

雖然是個舶來品,但憑借著優質口感、豐富營養、吃法百搭、便于種植等特點迅速成為國人的心頭好。
這種喜歡催生了龐大的產業鏈。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紅柿種植生產國。

2019年我國西紅柿產量高達6000萬噸,相當于其他主要產區的總和。
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近日題為“為什么西紅柿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的相關內容,沖上了各大熱搜榜單。
就連央視還為此專門發布了視頻,解讀西紅柿味道變化的原因。

其實,關于西紅柿風味不如以前的討論,早已有之。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被廣泛討論并且都能引發眾多消費者的共鳴。
絕大部分用戶的回復都是對小時候西紅柿軟糯口感、酸甜滋味、濃郁香氣的懷念,以及對當前西紅柿風味下降的調侃。

但也有部分別有用心的人惡意造謠稱:“當前難吃的西紅柿都是轉基因”,再比如武斷地講“西紅柿變難吃了全是因為用了藥和激素”,“變難吃的西紅柿營養成分也大不如以前了”......
這些聲音,導致部分將信將疑的朋友開始對當前西紅柿的安全性產生了擔憂。
今天辟謠君邀請到了專業農技專家,和各位聊聊“西紅柿為什么不好吃了?”

是我的味覺出了問題?
No,西紅柿味道確實變了。
如果你也覺得西紅柿不好吃了。那恭喜你,你的味覺很靈敏。西紅柿的味道相比過往,確實發生了改變。
導致這一問題的最核心原因,在于當前國內西紅柿種植生產端主栽品種的改變。
當前國內西紅柿品種主要以硬質西紅柿為主。

與傳統西紅柿品種相比硬質西紅柿的果皮更厚,果實支撐性更強。
這使得硬質西紅柿具備了產量高、耐運輸、儲存時間更長等諸多優勢,更適應當下的市場需求。

不過有得必有失,硬質西紅柿成為主栽品種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感覺出西紅柿的風味大不如以前。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只是小部分人的“感覺”,并不能作為西紅柿風味缺失的鐵證。
直到2017年,由我國科學家黃三文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篇學術文章,真實嚴謹地揭示了西紅柿風味缺失的原因,證明了消費者的“感覺”是對的。

因為西紅柿的風味是一種“感覺”不好量化,所以研究難度比較大,因此黃三文研究員的研究歷時4年才完成。
該研究團隊首先通過組建一個170人的品嘗小組,對100種西紅柿進行了多次嚴格的品嘗實驗,確定了33種直接影響西紅柿風味的物質。

而后該研究團隊又對來自世界各地,近400種西紅柿品種的風味物質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
發現當前主栽西紅柿品種與傳統西紅柿品種相比,缺失了控制西紅柿風味的部分基因位點。
從而造成13種風味物質的含量顯著降低,最終導致了西紅柿風味的下降。
但正如前文所說,有失必有得。以損失部分風味為代價,西紅柿的育種朝著高產、耐儲運的風向發展。無論對消費者,還是種植西紅柿的農民,都是有正面意義的。

品種差異外,以下因素也會影響風味
正如前文所說,導致西紅柿口味大不如前的原因是因為品種差異。
但其實同一種西紅柿,也會因為生長環境、種植條件等因素差異,導致口感分化。為此,國內外的科研人員對此也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

當其它影響因素不變時,在西紅柿的種植生產過程中:

講這些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大家,當前主栽西紅柿品種的風味也分高低,不談老品種的前提下,我們也是能吃到風味相對較好的西紅柿。
至于農藥和激素問題,作為消費者也不需要過分擔心。一方面,因為從正常途徑購買到的農作物,已經過嚴格的檢疫檢測。絕大多數情況,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某種意義上,使用農藥是當代人逃不開的問題,如果不使用農藥,別說美味的西紅柿,填飽肚子都是問題。
風味下降,營養也變少了?
并沒有,西紅柿營養依舊豐富。
在網絡上關于西紅柿風味的討論中,不少朋友還延伸到了營養成份的問題,覺得西紅柿風味缺失的同時營養成份也會跟著下降。

甚至還有人造謠說當前西紅柿品種大多都是轉基因,這里我們不討論轉基因的好壞,只強調兩點就可以讓這個謠言不攻自破。
首先,轉基因番茄目前在我國不能商業化種植。
其次,所有在我國銷售轉基因農產品或農副加工品,必須在明顯位置標注以便消費者辨識。

對于西紅柿風味下降后營養物質是否也會隨之下降,這也是無稽之談。單純更換品種,改變栽培技術,并不能改變農作物的營養成分。
特別是《中國食物成份表》發布的數據來看,最新版本和以前版本對比下,西紅柿營養物質并沒有下降。
因此大家可以放心地去吃西紅柿,它的營養超乎你的想象。
可能不同西紅柿品種之間的營養成份差異不大,但與其它農產品相比,西紅柿就有了不小的優勢。
這里以大家熟知的維生素A為例,每100g西紅柿中含有92mg的維生素A,這比西瓜、獼猴桃等水果及牛、羊等肉制品的維生素A含量,都要高上許多。

此外西紅柿中還含有番茄紅素、視黃醇、核黃素、煙酸等功能性營養物質,長期食用有益于身體健康。
兒時的味道,遲早會回來
其實不只是西紅柿,生活中很多農作物的口味都發生了變化,其成因與西紅柿風味下降大同小異。
比如說近幾年備受詬病的獼猴桃和黑布林,就因早采品質風味急劇下降;過度追求產量的西瓜、桃子、蘋果也不再如以前好吃;較短的出欄時間,讓雞、鴨、豬、羊等肉類失去了原有的風味。

其實市場需求是一直在變的,當越來越多的人詬病農產品風味下降的時候,就證明消費市場對于農產品風味有了越來越大的需求。
事實上農產品的風味已經有人在找了,這里邊既有前文提到的黃三文科研團隊,他們正在從農技育種角度,恢復農作物原有的味道。

還有一些農民朋友看到了市場對于風味的需求,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恢復種植產量低但味道好的農作物。往城市周邊的農場走一走,相信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發現。
近幾年,在直播、物流行業高速發展下,具有風味優勢但不耐儲運的農產品,也有了遠距離消費的可行性。

如果你想回味下兒時的味道,也可以去一些農產品直播間轉一轉。
最后再說一句,我們對風味農產品的需求和認可,就是讓更多農產品回歸原味最有效的推動力。
參考資料:
Tieman D, Zhu G, Resende M F R, et al. A chemical genetic roadmap to improved tomato flavor[J]. Science, 2017, 355(6323): 391-394.
霍建勇, 劉靜, 馮輝, 等. 番茄果實風味品質研究進展[J]. 中國蔬菜, 2005 (2): 34-36.
徐愛東. 乙烯利催熟對番茄果實營養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J]. 北方園藝, 2011 (10): 181-184.
潘燁, 謝貞清, 金娟. 魚蛋白有機肥料對番茄果實甜度及風味的影響[J]. 農業工程技術 (溫室園藝), 41(10): 62.
芮文婧, 王曉敏, 高艷明, 等. 環境對番茄果實品質和風味影響的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 2017, 45(6): 34-36.
楊月欣.中國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冊[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8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