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7)
每個人兒時的記憶中
總會有一款魂牽夢繞的美食
在多少個饑餓的夢中
都把對美食的記憶化作了口水
留在了你的枕頭上

那些兒時站在家門口
翹首以盼的美食
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
慢慢地消失在我們的視野當中

當某天
我們想再次體驗兒時的味道時
卻發現,再也等不到
那些原先街頭巷尾
擔著籮筐、喊著口號的小販了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曾經走街串巷,遍布城市農村的“打糖”。童年時期每當放學回家,我都會在路上遇見肩上擔著籮筐,手中敲著鐵塊的小販在路上叫賣著。
打糖學名白麻糖,是通過濃縮、扯白的麥芽糖。
白麻糖來得傳奇,賣白麻糖也頗有特色:白麻糖小販都拿著一個下端鋒利的小鐵板,用小鐵錘敲打鐵板發出“叮叮鐺、叮叮鐺”的聲音招攬顧客,在通城,我們把白麻糖叫做“打糖”。
說白了,打糖就是我們對白麻糖的愛稱,兒時的我們若聞其聲,必見其糖。
“打糖”的民間傳說
相傳“酒圣”杜康當年在竹筒里裝稀飯,放置7天后變成了酒,杜康十分得意,在老婆面前夸耀自已的才能。老婆不服氣:“你拿稀飯7日成酒,有什么稀奇?看我把干飯一日變出糖來。”

杜康不以為然,老婆卻認起真來。她弄了些大麥來鋪在地上,清水澆濕讓其發芽后,舂碎磨成漿拌和在干飯里裝甕糟起來。一個對時的工夫,米飯里果真冒出了糖水;
她再把糖水煮一陣,就成了甜甜的糖糊。杜康嘗到這麥芽做成的糖,對老婆的能耐心服口服。托杜康老婆的福,從此天下有了麥芽糖。直到,清朝道光年間一個叫李世鴻的人開始在成都制售打糖。
大街小巷的“打糖 “
小時候,只要聽到“叮叮當。。。叮叮當。。。”的聲音便會很興奮地沖出門去,順著聲音找到那個期盼已久的身影。那時打糖唯一的記憶便是手里永遠拿著鐵錘和鐵塊,肩上永遠用扁擔挑著兩個載滿我們童年幸福的籮筐。
其實這些賣糖人手里拿著的兩個鐵疙瘩是有專業名字的——一個叫小鐵錘,另一個叫打糖刀。就是這么兩個不起眼的東西卻能發出我們童年最期盼的聲音;賣糖的小販不是音樂家,卻能用這兩個鐵疙瘩敲出最幸福的樂章。

那時要想得到賣糖籮筐中的“打糖”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是拿東西換,通常是家中一些不用的破爛什么的,或者用大米也可以;第二種則最為簡單直接了,就是拿錢買。

那時的我們并沒有零花錢什么的,所以每次實在饞的不行就只能拿家里的東西去換,什么鍋碗瓢盆啊、鞋子啊,只要肯收。不過結果必然是父母的一頓胖揍,然后下次又不長記性地拿家里的大米去換糖。

每當看到賣糖的敲一塊打糖,口水就多留下一點,等到所有的打糖都拿到手上,便視若珍寶地捧在手心,用紙包著,帶回家慢慢品嘗這難得的美味。這時,到底要怎么應對父母的責問都拋在了腦后。

“打糖”制作
打糖的制作工藝并不簡單,比起現在機器制作的麥芽糖來說,老一輩手藝人手工制作的打糖才是我們童年的記憶。
1
首先呢,要準備一個大鍋,用大火把吸水膨脹的大米蒸熟,然后不停地攪拌使大米均勻受熱,再用100度高溫蒸一個小時。待到大米成稀糊狀,抽火降溫至40度。

2
這時候就到了關鍵的一步了,那就是加入麥芽。曬干水分的谷芽和大米的比例非常重要,這影響到了制成得麥芽糖的品質。
而谷芽的品質也對麥芽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入谷芽之后便可以利用谷芽中的淀粉酶催化大米中的淀粉水解成傳說中的麥芽糖,然后發酵五至六個小時。

3
發酵后將米渣和發酵后的谷芽從中抽離出來,經過壓榨,瀝出糖汁,將糖汁重新擠回大鍋中。

4
將糖汁繼續加溫熬制,去掉多余的水分,慢慢地便會熬成金黃色的麥芽糖,顏色金燦燦的,及其好看。這個時候掌握火候和鑒別糖的成色便成了關鍵。
到這里,一份完整的麥芽糖便算是成功了,若是家中有閑置的芝麻還可以將芝麻炒香,然后灑在麥芽糖上。

如果你在大街上聽到“叮叮咳。。。叮叮咳。。。”的聲音,是否會買一塊打糖回味這童年的味道呢?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5135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