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山西岢嵐脫貧攻堅模范人物(河北易縣董新瑞)
發布時間:2024-09-10閱讀(17)

流井鄉全山莊村婦女在家中編織繩結。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劉英紅)初冬時節,北風冷朔,卻依舊擋不住董新瑞風風火火的腳步。作為河北保定易縣傳統手工編織繩結企業負責人,她用一條條紅繩串聯起越來越多山鄉群眾的幸福追求與美麗向往。
在易縣流井鄉全山莊村的手編繩結培訓教室,董新瑞剛一到,就被村里十幾個大媽們、媳婦們圍住。一聽說她又帶來了手工繩結編織的新花樣,一個個迫不及待地操練起來。
五十多歲的李秀英,邊看邊學、邊學邊編,幾分鐘的功夫,一條五彩平安如意結手鏈就編織完成。她喜滋滋地打量著自己的新作品,對董新瑞說:“這以前過冬,我們就知道打牌、磨閑牙,沒啥意思。現在,坐在炕頭上編繩結,又樂呵、又掙錢。大家伙兒都得念你的好。”
今年32歲的董新瑞生自農家、長自農家,老家就在易縣梁格莊鎮梁格莊村。打小起,她就常見姥姥和母親拿紅繩編織些盤扣和裝飾品,除了裝飾自家之外,大多被親朋好友歡喜的拿走。耳濡目染中,她就喜歡上了這個手藝,學習之余還能幫稱母親趕些活計。
長大后,董新瑞去了北京做服裝生意,但心里的“紅繩情結”一直沒有放下。2008年,在丈夫趙鐵城的大力支持下,他們的“小瑞繩飾手作”在北京開張了,專營繩結飾品。在做精、做細產品的同時,小兩口還瞄準網上市場,積極開拓銷售渠道,擴大產品的知名度。經過艱苦打拼,2015年新瑞的店鋪沖上淘寶飾品排行前50名,2016年位居飾品行業北京地區銷售第一名,在全國排名到28位。

圖為董新瑞(左)指導村民沈春蘭進行編織。
隨著易縣脫貧攻堅步伐的進一步加快以及一系列惠農政策的不斷推出,2017年,董新瑞和丈夫決定返鄉創業,帶著家鄉人一起脫貧致富。回鄉后,公司里原有的繩結技藝老師大多選擇離開了。缺乏熟練技師,培訓跟不上、人員跟不上、生產跟不上,公司發展舉步維艱。開弓沒有回頭箭,董新瑞沒有退縮。她和丈夫咬緊牙關,既當工人,又做培訓、忙訂單、跑銷路,常常是起早貪黑,顧不上吃一口熱乎飯。
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們很快在梁格莊生產基地培養出一批固定技術員工,生產開始有序運轉。在發展中,新瑞還積極研究挖掘家鄉傳統文化元素,把清西陵地區滿族服飾、燕下都古風古韻等元素融入到產品創作中,后注冊了“誠瑞軒”“魏銀匠”“小瑞繩飾手作”等品牌和多項產品專利,獨具特色的產品受到消費者廣泛喜愛。公司發展逐漸壯大,他們在縣城設立了總部,有了50多名固定技術員工,開了兩家淘寶店、兩家天貓旗艦店、一家京東旗艦店,還有一家阿里巴巴批發店。
致富不忘鄉親,為帶動更多鄉親們依靠雙手實現脫貧致富,自2018年以來,董新瑞先后在全山莊、太平峪、小龍華等20個行政村建立起手工繩結編織基地,與貧困戶簽定加工回收協議,全方位保障鄉親們的收益。與此同時,公司還通過開辦公益課堂、開展入戶培訓,帶動300余名貧困戶、農村婦女成為編織能手,讓他們有了收入,有了奔頭。就拿全山莊村來說,普通農村婦女守家待地,每天可編百余條,月收入最高達到4000多元。
眼下,董新瑞正著手謀劃殘疾人培訓工作,她希望幫助更多的殘障人士加入到手工編織隊伍中來,讓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于我來說,編織繩結就是在編織夢想,也是在編織鄉愁。”她用紅繩的一頭裝飾著千千萬萬消費者的美麗生活,而另一頭連接著對家鄉父老鄉親的質樸深情。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0755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