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鬼谷子交際六條法則(做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發布時間:2024-09-05閱讀(18)

每個人其實是不同的,比如人有高矮胖瘦,美丑強弱,比如人還有內向外向的性格特征。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比如內向的人適合做行政管理,外向的人適合做產品推廣。所以,用人也應該學會因人而異,量才而用。但是總是會遇到一些人,喜歡所有事情一肩挑,親力親為,那么這樣的行為真的好嗎?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全能型的人才,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尷尬的事情: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精,但是卻對自己盲目自信。那么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成分的了解,會發生什么樣的后果呢?今天我們來講個故事,關于諸葛亮的。

一
公元234年十月,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諸葛亮生前一直有個夢想,希望能恢復漢室,所以他連續六出祁山,希望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是的,他失敗了。究其原因,或許另有隱情。
我們知道諸葛亮是歷史上有名的智者,謀士,同時還是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但是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其實并不是杰出軍事家,他最大的身份是跟蕭何一樣是管理學家。比如陳壽就說:“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意思是說諸葛亮擅長治軍,但沒有奇謀,治理內政的能力強于打戰的能力。
但是諸葛亮本人并不這么認為,他堅信自己能“用兵如神”,所以他開始了六次北伐,每次面臨的大多是魏國的二流將領,但是結果,諸葛亮其實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把蜀國越打越窮,越打越弱。
所以陳壽又評論諸葛亮: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意思很簡單,諸葛亮是個治國良才,但是多次北伐失敗,主要原因是因為他不是將才。尤其指出諸葛亮后期用兵,功績不著。陳壽說的比較狠,諸葛亮跟管仲,蕭何一樣是治世良才,但是卻比不上他們,因為諸葛亮沒有自知之明,喜歡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這到不是陳壽抹黑諸葛亮,實際上通過史料記載,諸葛亮跟張良一樣,是陽謀高手,用兵如神,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但是即便如此諸葛亮依然不愧是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大師。所以看待歷史人物,我們應該保持中肯,而不是神話。因為神其實也是人,也食五谷雜糧。

二
那么這與鬼谷子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一直說鬼谷子反應術是要反過來換位思考,那么目的是什么呢?鬼谷子說“探人而居其內”,意思是說通過反應術做到能像別人一樣思考,知道別人的一言一行。我們都知道知己知彼,但是如何才能知己知彼呢?
鬼谷子說“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意思說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能夠做到自知,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然后才可以知人。也就是說僅僅知道別人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自知之明。知人是陰,知己就是陽。知人是反,知己就是正。只有陰陽正反結合起來才是知彼知己,才能如孫子說的百戰不殆。
那么如何知己知人呢?鬼谷子說: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與《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有著必然的思維體系的傳承關系。自知就是認識自己,知人就是了解別人。一個人想了解別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充分的認知,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否則不自知如何知人?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我們必須要明白:一、知道我要干什么,二、知道你在想什么。只有自己現有定見,再去管理別人,才能神不知鬼不覺的謀劃。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又如何能知人呢?
而我們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做了超出我們能力范圍、認知范圍之外的事情?由于盲目的樂觀和自信,最終耽誤了別人也耽誤了自己。
比如在生意上,在工作上,在情感上,所以鬼谷子告訴我們,做人最好要有自知之明,有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鬼谷子告訴我們,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認清自己,擺正位置,才能成功!
學習國學鬼谷子謀略智慧,歡迎關注鬼谷子微信公眾號(guiguzi7619299),我們一起縱橫捭闔,鬼谷論道。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0610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