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尿素袋做褲子圖解(穿上怪跩不值兩塊)
發布時間:2024-08-04閱讀(12)
“一望車向忙碌碌,染成花布色繽紛。時光已過多年久,再現辛勤作業人。”這是一首描寫染工辛苦工作場景的詩。染布,作為一種十分古老的行業,早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部分衣服、被褥由粗布制成。粗布也稱土布,由各家各戶用傳統的織布機手工紡織而成。由于手工織出的棉布為白色,需要染色才能做成衣服,因此染坊隨之出現。

許昌人艾榮泉曾著文回憶舊時許昌縣城內的染坊,介紹了當時染坊的分布情況:聚奎街北段路東、興隆街、北大街、清虛街等處。
當時染坊內設置有靛池,用于染布。城隍廟后街的一處染坊前面搭建有高大的木架子,用來晾曬布。染布用的染料是靛藍,由藍靛草漚制而成。染料可以從染料鋪購買,黑色、藍色都有。染好后,用清水洗干凈、晾曬好就可以做衣服了。
民國時期,比較著名的恒得顏染坊就位于聚奎街北段路東,由許昌縣(今建安區)五女店鎮人馬寶善于1917年開辦。
據《許昌縣文史資料》記載,這座染坊由南側三間草房和北側三間瓦房組成,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50米。這座染坊沒有大門,有一條供獨輪車及牲口車進出的路,方便人們運煤、送柴、運水、拉貨。染工隨著市場行情增減,最多時有70多人。
染料配制有講究,顧客憑刻有圖案的竹板取染布染坊生意興隆與否,主要取決于染色的技藝。如果染坊染出的布料、衣物色澤均勻、清新亮麗、不掉色、不褪色,自然業務就多。
據《許昌文史資料》記載,恒得顏染坊的院內設置有高大的曬布木架子,還配置有爐子和大鐵鍋、水缸、捶布石等。染布所用的染料是在南大街買的。買來后,家人將布和染料放在鍋內煮。當時染料鋪多位于南大街北段和天平街西段。
1947年左右,許昌城內有一些染坊,但在農村很多人是自己煮衣服染色。舊社會,染坊的工人很辛苦,往往很早就起床干活兒。染布的時候,工人需要先將白布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后撈出來用棒槌捶打,如是數次之后放入加有染料的鍋內煮,煮的過程中除了需掌握火候外,還要用木棍不停地攪動。

煮好之后,工人要將布撈出來置入水缸中,洗掉浮色,撈出擰干,捶打一遍,然后觀察顏色是否均勻,若不均勻,還需要重新煮一遍。染好的布,工人會將其放在架子上晾曬。“染布的過程并不復雜,可恒得顏染坊的生意在同行中,幾十年來一直名列前茅。這其中的秘訣就在于染料的配制。”許昌人李太合在一篇文章中回憶,染料配制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染布的質量。染料配比得當,染出來的布不易褪色且富有光澤。顧客拿來的布染好后如何避免混淆?店鋪的做法是:事先備好刻有圖案的長方形竹板,一分為二,一半讓顧客保留,一半系在布上。顧客前來取布,竹板上的圖案能夠吻合即可。
染坊的興衰,反映了百姓的生活變遷。抗戰勝利后,市場上的工業制成品逐漸占領市場,染坊的生意受到很大影響。隨著細布、染色布和花布的逐漸普及,染坊的生意每況愈下。

1946年,恒得顏染坊關門轉行。后來,許昌城內的染料鋪也“萎縮”成染料攤兒了。
新中國成立后,染坊越來越少,后來就慢慢消失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經濟條件不好的人還用尿素袋子做褲子。當時人們打趣說‘穿上怪跩,不值兩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市場上五顏六色的布匹出現,人們的選擇多了起來。
20世紀70年代后,市場上物美價廉的“的確良”等布料大量出現,引發了國人的“穿衣革命”。挺闊不皺、結實耐用的“的確良”成了那個年代的代名詞。當然,人們更用不著染布了。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7178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