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杭州旅游發展趨勢圖最新(從金江干到)
發布時間:2024-08-04閱讀(15)
-編者按-江干區委十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要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落實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和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決策部署,進一步動員全區廣大黨員干部,堅決扛起“窗口”責任、樹牢“窗口”標準、展現“窗口”風采,牢記使命勇擔當、爭先創優立潮頭,為高水平打造“重要窗口”的一流示范樣本而努力奮斗。8月起,江干區融媒體中心圍繞“勇立潮頭奔小康·重要窗口看江干”主題,從七個方面推出系列深度報道,展現江干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輝煌成就。今日推出第五篇,打造一流“城市化詩意棲居”。

當清晨的第一縷曙光照在錢塘江面上,勇立潮頭的江干人從不畏懼踏出變革的第一步腳步。
從1949年杭州將第五區改稱為江干區以來,這里經歷了從農業重區到市場大區、到民營經濟強區、再到國際化城區的“三次轉型”,實現了從菜地走向CBD、從金球走向全球、從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江時代的“三大跨越”。

毛惠清 攝
“有美好環境,才有美好未來。”上世紀70年代,江干人圍墾江涂改造良田、向錢塘江討生存空間的情景,至今還在老一輩江干人記憶里鮮活留存著。近年來,跟隨著“兩山理論”的指導方針,江干區在擁抱GDP的發展過程中,轉變思路,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刀闊斧地展開了一場場“青山綠水美麗江干”的建設。
依托于國家級AAAA級景區——皋亭山的自然資源,江干區在五水共治、城中村環境提升改造、城市面貌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探索出一條打造“城市化詩意棲居”之路。曾經的灘涂荒涼地,如今已是“江干回首處,云樹兩依依”。
生態環境從治水開始,以“幸福”結局

江干,光聽名字,就知道是個倚水為居的地方。一江春水穿城過,在江干,人們除了“坐擁”錢塘江,還與許多城中河道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圍繞著城中村、小區而流的河道,因為污水直排、河邊環境臟亂、生態環境被破壞等等原因,河水常年發黑發臭,居住在河邊的人們苦不堪言。

新塘河
2014年,是江干開始著力治水的第一年。當時,工作人員在區內的64條(段)河道上,共布設了96個水質監測點,實現了轄區內所有河道水質監測全覆蓋,同時,在主要閘站安裝4個高清攝像頭,時時掌握閘站運行情況。另一邊,建立起河道數據庫和涉河企業數據庫,掌握企業污水的排放量,實現對沿河企業的精細化、信息化管理。
“治水先治岸”、“治污水、排澇水”、“科學治水”……江干區提出了種種治水思路,并且都一一落到了實處。最顯著的成效出現在丁橋新城二號港。

丁橋新城二號港
這條河道位于丁蘭街道,南起五會港,北至大農港,全長975米,原本是城鄉結合部的一條農灌河道,河岸沿線遍布農居房和農田,長年生活污水、農業污水直排河道,導致河水被污染。2015年,結合城中村改造及城市地塊開發,江干區開始實施截污納管、河道清淤等措施,全面改善丁橋新城二號港環境面貌。如今的丁橋新城二號港,在杭州也算得上是一條“網紅河”:河水清可見底,岸邊花樹繁茂,已經成為居民們茶余飯后散步、游玩的新去處。丁橋新城二號港也因此成為2017年杭州市首條通過驗收的生態示范河道。
整治好了這城中一條條的“毛細血管”,江干區又提出了新的治理思路——2020年春天,江干區治水辦主任例會上提出:江干即將即將以城東新城為重點,打造一個美麗的“城東水系”,其中就包括之前被治理的二號港、趙家港、白石港、筧橋港、五號港(筧橋段)、六號港(筧橋段)等。
“城東水系”全長13.5公里,曾經是杭州的“菜籃子”,“走馬塘外彌望皆菜圃”,經過綜合的整治,目前沿河綠道全線貫通,還設有90多個垂釣點位,不僅完成了水體治理、生態保護,且真正做到“還河于民”。8月20日,“城東水系”順利通過省級“美麗河湖”創建的市級驗收,江干的一流生態空間藍圖正一步步從理想照進現實。
城市管理既要摩天大樓,也要白墻黛瓦
“姑娘兒都不愿意嫁過來,”皋城村支部書記林云彪至今還記得,這個曾經一眼望去盡是黃泥路的村莊,盡管距離城區只有半個鐘頭的路程,背靠皋亭山,依偎上塘河,卻總是被當作又臟又亂的“鄉下地方”,“村里年輕人都巴不得早點把戶口遷出去”。

皋城村航拍
然而,如今一切都不同了。一下雨就褲腿卷黃泥的道路,搖身一變成了整潔的瀝青馬路;曾經亂搭亂建的農民房,變成了整齊大方的白墻黛瓦;到處堆放垃圾的小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鋪了石子、草皮,種著鮮花、蔬菜的整齊庭院。皋城村的“變形記”,是江干區改造景中村、城中村過程中留下的一筆濃墨重彩。
村容的改變,始于2010年的“造景工程”。村里不僅新建了道路、公園和排污等基礎設施,還通過治水拆違,對100幢農居實施改造,引導村民拆除圍墻,電線上改下、燃氣接進門、截污納管改造等措施一起上,該拆的違法建筑都拆了,民居都統一刷上了色塊,院墻變成了開放式的綠化景觀墻,村道改成了古樸的石板路,蜘蛛網樣的電線都往地下走了——農居、古樹、老井、茶莊……皋城村成了一個沒有圍墻的農居博物館。
環境變美了,游客自然多了起來。有心思活絡的村民開出了農家樂,一年忙下來,能賺個二三十萬生意還不錯。江干區的目標,不僅僅是除了宜居,還要宜業、宜游。作為基礎配套,皋亭山下還建起了停車場,設置公共停車位700個;此外,專門開發“北游”線路,千桃園二期、20公里游步道、盤山騎行道、風情小鎮等等景點相繼推出,名副其實地做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皋亭山盤山騎行道
這一切,都不禁讓人想起了21世紀初那場轟轟烈烈的錢江新城建設。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江干區建設城市的思路,在原本“高、大、上”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不少“繡花”功夫,比如筧橋街道鐵路沿線的環境整治、城市道路“平衣領”整治、改造人流密集區的公廁等。
城市開發因地制宜、城市管理細致入微,如今的江干區,既有“日月同輝”、高樓林立的國際化都市場景,也充滿了青山碧水、白墻黛瓦的詩意鄉愁。
美麗鄉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江干區與湖北省恩施市、貴州省三穗縣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收官之年。從致富到“帶富”,江干區這只美麗鄉村的建設之“手”,早早就伸向了1000多公里外的恩施市和三穗縣。

江干恩施產業示范基地
論物產,素有“鄂西林海”“華中藥庫”“世界硒都”稱號的恩施市并不貧瘠。然而,受到地形和交通的影響,這里的農產品面臨著“走不出去”、品質標準不定、回收價格不穩等問題,恩施市部分地區仍經受貧困之苦。
2016年,江干區與恩施市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東部的智慧加西部的資源,碰撞出了新的商機。在江干、恩施兩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過去生產經營恩施特產的仙芝堂和杭州益橙科技有限公司牽手,采取“政府 企業 社會組織 農戶”的創新運營模式,著力打造東西部資源深度融合的萬畝產業示范基地。在東西部扶貧政策的帶動和支持下,基地已發展種植基地1萬余畝,建成廠房1萬余平方米。


仙芝堂工廠晾曬藤茶
同時,基地還免費為當地農戶提供種苗技術、保價收購服務,現已帶動屯堡等5個行政鄉2000余農戶發展產業,帶領968戶貧困戶走上致富之路。
而在另一對口幫扶地——黔東南州的三穗縣,江干將“安居樂業”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文章。近幾年,為了幫助“黔東要塞”的貧困人口“搬出窮窩、拔掉窮根”,當地政府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及復墾復綠工作。


彩虹社區全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三穗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一座“返鄉創業扶貧車間”內有規律地傳出機器運作的聲音,工人們都在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工作著。車間里,浙商服裝企業——貴州鼎盛服飾有限公司開設了專門的扶貧就業班組,公司共吸納了167名貧困戶就業。“一邊學習如何做工,一邊可以就近照看孩子,同時還有穩定的收入貼補家用,實在是太好了。”住在彩虹社區的工人楊通艷對現狀很滿意。
“促就業”之余,江干還積極推動“保民生”,在安置小區附近新建教育、醫療等便民配套設施,以實現最終的“穩脫貧”之目的。由江干區援助600萬元建成的三穗縣城關第三幼兒園,已經在9月迎來了第一批新生。這個幼兒園規劃開12個班,招生360人,是江干“扶貧先扶智”的重要舉措。
江干人深知,美麗鄉村才能催生出“美麗經濟”。一巒青山、一汪碧水或是一落村莊,是當地的資源更是財富,將保護山水、守護家園與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才是江干對“美麗鄉村”的最大敬意和守護。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