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臨滄鳳慶縣示范牧場(臨滄鳳慶團山村)
發布時間:2024-08-04閱讀(17)

臨滄鳳慶團山村:俐侎山寨的美麗蝶變
斜靠在墻角用弦子彈奏《俐侎十謝共產黨》的李小德,他笑了;即將接通光纖準備上網課的羅文菊,她笑了;在田間采摘甜脆豌豆的李雙德,他笑了。這是定格在3月3日,云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郭大寨鄉團山村的一組鏡頭。
他們的笑容背后,便是脫貧攻堅的春風拂過這個彝族俐侎人山寨,由此帶來的一份份沉甸甸的收獲:2019年末,全村551戶農戶均住上安全穩固的磚混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847元;就讀大學的孩子從無到已有12人;貧困發生率從30.01%降至零......
“和其他地方相比,團山村仍有差距;但和過去相比,這里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掛鉤團山村的郭大寨鄉宣傳委員李文斌如是說。

臨滄鳳慶團山村:俐侎山寨的美麗蝶變
政策撬動,生活家園大變樣
地處冷涼山區的團山村,有著農戶551戶2306人,其中彝族支系俐侎人占80%。十年前,村民們居住的幾乎是土木房,別說宜居美觀,連遮風避雨都成了村民們的渴望。
2011年起,臨滄市制定出臺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的專項規劃,隨即以特色安居房建設為重點的扶持工程在團山村拉開序幕。“有建房意愿的農戶,每戶給予補助3萬元。”團山村黨總支書記潘云虎介紹,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團山村掀起了大干新家園建設的熱潮,村民們互幫互助,共建了磚混房446戶。
潘云虎說,建房雖然同時可以享受貸款優惠政策,但由于村民們存有不敢輕易舉債的思想,很多農戶建房時未能一次性裝修入住,則是等有錢裝修了才陸續裝修,直到2016年,仍有不少房子未裝修入住。
“除了全面落實住房保障扶貧政策,省高院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精準補短,累計投入360萬元資金,保證了所有農戶都能住上安全穩固住房。”由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派駐的團山村扶貧工作隊長、第一書記鄧一然說。
此前因沒錢裝修一直未能入住新房的村民李珍乜含著淚眼說:“政府幫我家鋪水泥地坪,粉墻,裝門窗,現在全家終于住進了新房子。”
與鄰居李珍乜相比,53歲的李小德更是有著念不完的黨恩。早年舉家外出打工,打工期間妻子病故,2017年他攜孩子回到故里,卻已沒有能夠落腳的住所。得益于黨和政府的關懷,他和孩子住進了建蓋在村集體土地上的兜底房。
為了表達感恩之情,能彈會唱的李小德與縣文化和旅游局的老師一道創作出了歌曲《俐侎十謝共產黨》。一有空閑時間,他便滿懷激情彈唱起這首歌。
春天到來,一幢幢矗立在俐侎山寨中的漂亮民居,在一簇簇桃花的裝扮下顯得更加靚麗。

臨滄鳳慶團山村:俐侎山寨的美麗蝶變
特色種養,產業致富有奔頭
往日的團山村,村民們只能靠“種一山坡收一土鍋”的方式維持著基本生活。近年來,該村經過大膽嘗試,逐步探索出了符合當地自然條件、長短結合的特色產業發展致富路子。
“2014年引進甜脆豌豆種植,試種成功后,2016年起種植規模保持在3000畝左右,畝產值高的可達到4000元左右。”潘云虎介紹,團山村有著13000多畝的泡核桃,這幾年來,隨著核桃樹茂盛起來,大春作物基本上不能種了,便試種豌豆、魔芋等林下作物,最終種植甜脆豌豆成了增收致富的新產業。
春節前后,村民李雙德就開始忙著采摘自家種植的5畝甜脆豌豆。“豌豆收入近1萬元、核桃收入6000多元、茶葉收入7000多元、牲畜收入7000多元,加上兒子、兒媳的務工收入,一年總的收入超過10萬元。”李雙德樂呵呵地說,他家早已經穩定脫貧。
花椒產業同樣是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好產業。村民趙老四家種植的12畝花椒,去年采摘鮮花椒2000多公斤,收入4萬多元。“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將花椒確定為團山村的‘一村一品’產業,今年計劃建設1000畝的優質花椒基地。”潘云虎說。
村民趙文紅則依托漫山遍野的山花資源,搞起蜜蜂生態養殖,已從最初的四五箱發展到了200多箱,每年創收3萬多元,而且市場前景越來越好。
好產品如何有個好銷路?“省高院專門為郭大寨鄉農特產銷售搭建線上線下的服務平臺,并通過組織開展消費扶貧幫助促銷。”鄧一然說,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幫助郭大寨鄉農產品龍頭企業免費提供了兩個進駐昆明的銷售點,兩個月的時間,銷售收入就有50多萬元。

臨滄鳳慶團山村:俐侎山寨的美麗蝶變
多方聯動,治愚扶智譜新篇
治窮的根本之策就在于治愚,李文斌自2016年掛鉤團山村以來,對此感受頗深。“只要有孩子上學的農戶,我們不論做哪個方面的工作,都更能夠得到支持和配合。”他欣慰地說,“以前,團山村的孩子大多數念不完初中就輟學了,現在已經有12個孩子上了大學。”
“為了抓好控輟保學,我們壓實各級責任,層層簽訂責任書;實行教師掛包學生制度,適時開展家訪;開展送教上門服務,對無法進校的殘疾兒童每月進行一次送教上門服務;對特殊家庭子女除享受國家政策外免除其他一切費用;開展各類興趣活動,盡力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團山中心校副校長李永勝說,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目前團山村無輟學兒童,而且教育教學質量在逐年提升。
當前就讀三年級的趙文祝,之前因母親、姐姐遠在新疆打工,致使患有疾病、出入不便的父親無人照顧,他便輟學回家當起父親的生活小助手。得知情況后,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連忙上門做工作,一方面聯系趙文祝的母親,明確要求她履行法定監護人應盡的義務,說啥也不能讓孩子輟學;另一方面,按照相關規定讓趙文祝的父親享受低保政策。最終,趙文祝得以重返校園,父親則有姐姐回家照料。
3月3日這天,就讀于大理大學、受疫情影響暫返不了校的羅文菊興奮不已。為了方便她上網課,家里人給她接通了移動光纖。她家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戶,學校每學期給予她1500元的助學金,同時她享受到每年8000元的助學貸款。“國家的政策很好,我們也要爭氣,再困難也要供孩子讀書,要不然,一代代就這么窮下去。”她的父親羅金甲說。
示范引領,鄉風文明成風尚
走進團山自然村王艷家中,客廳干干凈凈、家具整整齊齊,院子一角擺放著一盆盆漂亮的蘭花、茶花等花卉。這是團山村實施“小手牽大手”活動綠化美化家園帶來的成效。
為了改善村容村貌,促進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團山村注重示范引領,便在團山自然村率先開展針對垃圾、廁所、污水、不良風氣、綠化的“五整治”行動,不僅加大硬件上的投入,還結合實際創新工作機制,確保行動見實效。
潘云虎說,在“掛包幫”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共改造戶廁98個,建成公廁5個,垃圾焚燒池4座,太陽能路燈100多盞。同時,該村制定自然村“五整治”公約,采取“小手牽大手”的方式要求每戶至少栽種10盆花,規定每個月至少打掃兩次公共衛生,并開展家庭衛生評比表彰活動。
此外,團山村還通過開展民主法治示范建設、民族團結示范建設等,切實抓好法治宣傳教育、感恩教育,村民們的法律意識、感恩意識和自強自立意識得到了增強。
置身團山村,一股股文明新風撲面而來:“核心價值觀”宣傳讓人賞心悅目,頌黨恩贊家鄉的山歌嘹亮動聽,忙碌的身影、甜美的笑容隨處可見......
云南網通訊員 雙春天 趙開明 張朕音 攝影報道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70252.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