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20)
《雍正王朝》中,兩次提到“鐵帽子王”一次是雍正剛剛繼位時,鄔先生決定隱退,在離開京城時他特意囑咐十三爺,要拼了命辭掉“鐵帽子王”這一榮譽,否則會給自己埋下隱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果郡王真實歷史是個怎么樣的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果郡王真實歷史是個怎么樣的人
《雍正王朝》中,兩次提到“鐵帽子王”。一次是雍正剛剛繼位時,鄔先生決定隱退,在離開京城時他特意囑咐十三爺,要拼了命辭掉“鐵帽子王”這一榮譽,否則會給自己埋下隱患。
第二次是胤禩、胤禟等人,與關外的幾個王爺借整頓旗務之名,企圖架空雍正實行所謂的八王議政。后來在張廷玉與胤祥的合力下,才得以解圍。胤祥對著幾個關外王爺說:“還不趕緊向皇上認罪,難道真要皇上廢了你們頭上的鐵帽子嗎?”
《雍正王朝》的收視率高、影響力大,但畢竟屬于影視作品,其中有很多劇情是和真實的歷史有差距的。比如“鐵帽子王”這個稱呼就很有問題,它不應該出現在雍正朝,而是在乾隆朝以后,確切地說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以后才有的。
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估計不少讀者都會有一個概念,清代的親王、郡王無非就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的,一種是降等襲爵的。這種看法其實并不完全準確,關鍵在于有個時間節點,而這個時間節點就是乾隆四十三年。
先來說乾隆四十三年以前的爵位承襲情況
清代宗室爵位分十二級若干等,御史就以親王為例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我們知道,清代共有十個鐵帽子親王(兩位郡王略過),其中六位是功封,即清初開國功王,四位是恩封親王。
親王的爵位始于皇太極改元稱帝后,即崇德年間。當時獲封親王的僅有六個: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成親王岳托、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
這六個人都有一個特征,他們都是八旗旗主,所以崇德時期封和碩親王是有個基本原則,非旗主不封親王。由于岳托后來獲罪,被降為克勤郡王。順治朝時又加上了莊親王碩塞、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才最終形成了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
這六王從崇德時期首次分封時,就沒有規定他們是世襲罔替的,同時也沒有規定是降等承襲的。因此他們死后,都由自己的兒子承襲了親王爵位。唯一不同的是,六個親王中,除了豫親王多鐸外,其他人的封號在順、康時期都發生了變化。
以禮親王為例,代善去世后由他的第七子滿達海承襲親王爵位,并改為簡親王,不久又改為巽親王。到了第四代時,又改成了康親王,第一任康親王便是康熙朝平定三藩的主要功臣杰書。雍正朝康親王改為簡親王,乾隆朝又改為恭親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最終恢復了禮親王的封號。禮親王一脈,親王的封號變動最多。
再如鄭親王,曾改封號為簡親王;肅親王改封號為顯親王。至于多爾袞是由于死后遭到順治帝的清算,所以睿親王爵位被革,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恢復。
不管封號如何變動,但有一點都是肯定,那就是親王的爵位始終沒有發生變動(有因罪被降后又重晉的)。這是因為清初時期,宗室王公的數量尚不多,二來則是當時中原未大定,這些王爺大部分都是領軍統兵的一方大將。
到了康熙后期以及雍正一朝,清王朝的統治趨于穩固,但這一時期親王的承襲,依然遵循祖制,沒有采取降等襲爵的措施。
乾隆四十三年以后的情況
到了乾隆中后期,由于宗室繁衍,加上順、康、雍三朝又增加了諸多皇子,這樣一來,親王、郡王的爵位就很多了,國家負擔過重。為了防止向明代一樣出現嚴重的宗祿問題,乾隆皇帝才實行王公降襲。
乾隆四十三年時乾隆為多爾袞翻案,借著這個契機,乾隆帝將睿親王多爾袞恢復了親王爵位,配享太廟準其世襲罔替。同時也將清初的幾個功王配享太廟,加恩著世襲罔替。至此,清代才有了“鐵帽子王”這個稱呼。
乾隆四十三年以前,親王的爵位都是不降等襲爵的,大家待遇都一樣,也就不需要強調“鐵帽子”這一說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怡親王允祥算是一個特例。
雍正八年,允祥病逝,雍正帝下了一道諭旨說:“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雍正這道諭旨中所說的“世世相承,永遠弗替”,似乎也有世襲罔替的意思。
不過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是在乾隆初年才正式確定的,換言之允祥才是清代第一個獲得“鐵帽子王”稱號的親王。1722年,69歲康熙讓大臣宣讀遺詔,一旁的四阿哥聽到“禮親王”3字時,臉色驟變。康熙:不善待他,我死后都不得安寧!
雍正皇帝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就是老爹康熙在彌留時,還不忘在遺詔上,要求他善待禮親王的后人。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后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上面這句話,是康熙皇帝遺詔上的原話。
大概意思是:禮親王是太祖皇帝的兒子,你們要好好善待他的后代,否則,我死都死得不安心。
一般來說,遺詔,是對繼任者最正式的要求,只會寫最重要的事情。
康熙在遺詔上特意叮囑,顯然,在他心中,善待禮親王的后人,是一件國事。
可問題是,禮親王代善已經去世幾十年了,不能輔政、對國無用,為何康熙會留下這樣的旨意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問題進行拆分:
1.禮親王是誰?2.為什么要善待他的后人?3.為什么康熙一定要囑咐雍正?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禮親王是誰?
禮親王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兒子,是皇太極的哥哥。
而皇太極又是順治的爹,即康熙的爺爺。
那么,算一算,禮親王就是康熙皇帝的堂爺爺。
這是最簡單的人物關系。
不過,皇家無親情,能讓康熙如此叮囑兒子,這件事肯定也不能簡單被歸為血脈親情。所以,我們要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何要善待禮親王的后人?查資料,發現這個禮親王,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皇太極能當上汗王、順治能入關、康熙能繼承皇位,都無法忽視禮親王代善的功勞。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禮親王代善,那么,康熙都不一定能當上皇帝。
不信的話,我分享幾件代善干的大事,大家就清楚了。
一、不可磨滅的功勛:文治武功,建國功臣
作為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是最早跟著努爾哈赤打天下的那一批。
他16歲正式征戰,第一次上戰場,就立了大功,被冊封為貝勒。而后在烏碣巖大戰中,他斬殺敵將,又賜予“古英巴圖魯”的稱號。
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過程中,代善率軍參戰,西征明軍,北伐蒙古,南戰朝鮮,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代善還有個哥哥,名字叫褚英,是努爾哈赤欽定的繼承人。
不過,褚英性格暴虐,后來被賜死,而代善作為弟弟,有謀略有智慧,在軍中很得人心。
在哥哥死后,代善短暫地當過一段時間的繼承人,不過后來因為和多爾袞的母親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緋聞八卦,他被取消了繼承人的地位。
不過,即便如此,代善仍然是子侄輩中第一人。
康熙十年,康熙表彰代善的功績,對他的征戰的功勛高度總結:
“王出則効力戎行,入則宣猷廊廟,無不殫厥心力。”(取自《八旗通志初集》)
換言之,在康熙心中,如禮親王代善這樣的開國功臣,理當善待。
二、兩次擁立:愛新覺羅嫡系的大恩人
開國功臣很多,但能讓康熙皇帝念念不忘的,沒有幾個。
代善和其他人相比,他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2次擁立皇帝,1個是康熙的爺爺,1個是康熙的父親。
第一次,首倡皇太極。
努爾哈赤去世時太匆忙,來不及留下傳位給誰。
按照當時的規矩,這個繼承人的人選,就得由八王會議來選。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投票,在八王中推舉一個人。
“爾八王中擇其能受諫者即嗣父為國君。若不納諫,所行非善,爾八王即更擇其能受諫而好善者立之。”(取自《滿文老檔》)
當時,代善是大貝勒,又是年歲最大的,軍功、兵力也是最強的。
只要他想,他就是眾望所歸的繼承人。
但他沒上。
代善不僅沒上,還直接提議,擁立八弟皇太極當大汗。
因為有代善的擁立,皇太極這才順利當上大汗,否則,他排行第八,兵力也不占優勢,怎么都輪不上當大汗。
第二次,巧妙擁護皇子繼位。
1643年,皇太極匆匆離世,也沒指定繼承人。
按照規矩,這一次,還是大家投票。
此時,最有可能當大汗的是2個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
這兩個人,一個是代善的侄子,一個是代善的弟弟,誰當大汗,對他都沒什么太大的影響。
不過,代善沒有獨善其身,還巧妙把汗位推給了皇太極的兒子。
當時,豪格、多爾袞的擁護者,直接在大會吵起來,互不相讓。
按照規矩,代善要出來說話,調和并表態,但代善沒說話,一直到皇太極的兩黃旗表態:應該讓皇太極的長子繼位!
此時,多爾袞的弟弟多鐸抓住“長”子,立馬表示:論長幼,應該讓禮親王(代善)繼位。
多鐸的目的很簡單,把水攪渾。
但代善完全不買賬。
他直接開口:“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云。”(取自《沈館錄》)
這句話的意思是,代善說,他認為應當讓皇太極的長子當大汗。
這就是非常清晰地表態了。
但誰也沒想到,豪格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來了一句推辭:“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這一推辭,兩黃旗就不干了!
他們冒著得罪多爾袞的風險擁立他,他居然還退讓?
于是,兩黃旗也退讓了一步,說:“必須得是皇太極之子繼位。”
此時,局勢就發生了變化,此前,兩黃旗擁立豪格,如今,兩黃旗只擁立皇太極的兒子了。
這是多爾袞樂意看到的局面。
他只要拆分這些支持豪格的人,那么他作為努爾哈赤的兒子,自然有希望當大汗。
但這個時候,代善又開口了。
他說:“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取自《清史稿》)
說完這句話,代善就直接離開了現場。
乍一看,代善好像對誰繼位無所謂,但實際上,他在傳遞一個信號:我老了,我們上一輩的人,就不要摻和皇位了。
顯然,代善立場很鮮明,就是支持皇太極的兒子。
在代善走后,濟爾哈朗打破僵局,提出了讓福臨繼位,自己和多爾袞輔政。這就是順治皇帝上位的故事。
但從這個故事來看,如果代善不堅定擁護皇太極的兒子,恐怕,這個皇位也輪不到順治。
在康熙眼中,禮親王代善不僅擁護了爺爺,還擁護了父親,這是2次大恩,沒齒難忘。
三、大義滅親:首告阿達禮、碩托,削減多爾袞勢力
福臨繼位后,日子并不好過。
多爾袞虎視眈眈,大臣、貝勒們明面效忠大汗,實質上還是追隨多爾袞。
更過分的是,代善的兒子碩托、孫子阿達禮,還專門跑去游說多爾袞,表示自己愿意追隨他,讓他為首領。
碩托:“內大臣圖爾格和御前侍衛皆從我謀矣,王可自立為君。 ”(取自《清世祖實錄》)
這種行為,顯然就是讓多爾袞去篡位了。
多爾袞也是有野心的人,只是,此時他還沒有兒子,兵力也不占百分百的優勢,這才沒有輕舉妄動。
當時,福臨年紀也小,壓根不知道這件事。
代善如果有半點私心,也會把這件事瞞下來。
但他知道后,直接把這件事捅到了明面上——首告阿達禮、碩托。
到了明面上,多爾袞迫于輿論,就不得不處置了碩托和阿達禮。
在康熙眼中,代善的行為,一方面削弱了多爾袞的2個助力,另一方面,也威懾了其他蠢蠢欲動的人。
顯然,代善是自己家難得的忠臣。
四、后人爭氣:代善之孫,軍功赫赫。
康熙愿意善待代善的后人,除了代善本人的功勞外,還因為他的后人都很有出息。
代善的幾個兒子,都是清初建國時的功臣,軍功勢力不小。
清初的八個鐵帽子王,光代善一脈就占據了三個。
而到了康熙年間,代善的孫子杰書又一次成為清朝大功臣。
平定三藩的征南大將軍是他;圍剿耿精忠、平定浙江、直搗福州是他;打敗鄭經、收復沿海廈門、金門、銅山的也是他……
可以說,康熙登基的前些年,杰書就是王朝安定的定海神針,屬于衛青式的人物。
只是,康熙三十六年時,杰書就去世了。
這樣的有功之臣,康熙自然希望后代能夠被善待。
從代善的上述事情來看,禮親王一家“忠心”“有功”“有用”,自然值得被善待。不過,這種事,值得在遺詔中還特意叮囑嗎?
很自然,我們就要來解決第三個問題——康熙為什么要囑托雍正?
善待禮親王代善的后人,康熙為何要特意提醒,還不惜寫入遺詔呢?
這件事,就要從雍正皇帝的性格說起了。
康熙偏向仁政,凡事不愿意太下狠手,對于有功之臣總愿意顧念舊情,予以善待。
但雍正是個“狠角色”,多疑又狠辣,很多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態度,最討厭尸位素餐的人,處理起官員來也絕不會心慈手軟。
對于兒子的性格,作為父親的康熙不可能不知道。
或許,他是為了避免兒子對禮親王后人下狠手,才特意叮囑。
康熙臨終前,繼承禮親王爵位的崇安,能力和資質都不算太優秀。
可能,他哪天就犯錯了。
如果不刻意叮囑,心狠手辣的雍正動手起來,哪里還會顧及到他的祖輩呢?
一想到這件事,康熙就夜不能寐,便刻意寫入遺詔之中,希望能引起兒子的重視。
康熙的苦心沒有白費,雍正在位期間,對代善的后人們很好,襲爵的崇安更是先后管理鑲紅旗漢軍事務、正紅旗漢軍事務、宗人府事務、議政……
我想,經歷了九龍奪嫡的康熙,對于自己最后選的繼承人,應該也是滿意的。
雍正是個十足勤奮的勞模皇帝,在位期間不僅改變了康熙末年的吏治弊病,將皇權專制推向頂峰,還發展經濟,將滿清推向了頂峰。
如果要說最大的缺點,那可能就是雍正選了四阿哥弘歷繼位。
比起康熙和雍正,乾隆這個最長壽的皇帝,能力就遠不如自家長輩了。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4916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