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剖腹產產婦成植物人(生產時尊嚴盡失)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4)

記得在我小的時候,一直覺得生個孩子特別的容易。
那時候也是看了電視劇了解的,在分娩過程中女演員喊得撕心裂肺,梨花帶雨般妝容不減,身材也并未走形。
生完孩子,她又恢復了往日纖細的身材。
如此輕松的過程像是去幼兒園接孩子、去菜市場買菜一般。

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男士居多。
在他們眼中,好像一直都覺得女人生孩子就像電視劇中一樣簡單。
和往往大眾關心的女性身體上的疼痛,卻忽略了一位剛生產完的母親在身體跟精神上的“雙重折磨”。
所以當我點開《親愛的小孩》第一集的時候,就馬上被震撼到了。


任素汐的演技我們姑且放到后面來說,就劇情程度來說,《親愛的小孩》顯得無比真實。
任素汐飾演的一諾表面妝容艷麗,濃妝艷抹,是神采奕奕的都市麗人。
但從她下班后拿起卸妝棉的那一刻,臉上的褐斑、蠟黃的臉色、無不透露著疲倦的姿態。
當她緩緩脫下外套,露出一個與外貌形象完全不符且十分突兀的孕肚——肚皮兩邊出現的紫紅色妊娠紋,像是隨時要把肚皮撐破一般。


盡管知道這不是任素汐真實的狀態,但劇中表現出來的這一幕狀態,真的很讓人“害怕”。
劇中的一諾呢,她是怎樣的狀態?
一邊摸摸自己的孕肚,一邊掐掐黃臉婆的自己,像是不敢相信般地落下幾滴無奈的眼淚。
產后情緒不穩定、神經緊繃……
和丈夫給她收拾完大便之后,嫌棄地一次又一次洗手的場景,完全擊潰了她的自尊。
短短幾幕畫面,就拍出了國產劇久違的真實感。


很多人為此對這些片段表示不滿,認為這是赤裸裸的“販賣焦慮”,對于這些畫面是很“矯情”的說法。
在這里我想說,這些絕對不是平添焦慮,而是讓人認清現實。

盡管相較于《人世間》的溫暖底蘊,《親愛的小孩》的劇本可能略顯遜色。
但這部劇之所以熱度能這么高,是因為它有勇氣直面這些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就像夫妻生活,可能會因為兩性觀念、婚姻觀念、家庭觀念等諸多層面的不同在影響著每一對夫妻的生活。
相比“挖苦”,我們更應該看到這些鼓勵有勇氣推動社會發展的這些好?。?/p>

《親愛的小孩》中并沒有指向性的壞人!
劇中的每一個人都只是普通人,他們只不過有著普通人的小毛病,自私和局限。
所以不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部劇,你就會發現一下我說的這些更容易體會一些。

我覺得《親愛的小孩》最讓我有共鳴、最吸引我的是一諾和肖路之間還存有的愛,雖然這份愛很心碎,但這讓整部劇并不只是在訴說兩個人如何因為離婚針鋒相對。
更多時候,是什么導致的兩人走上離婚之路和彼此失去之后更懂得珍惜,是最重要的。
看完《親愛的小孩》,我覺得對于婚姻生活的理解,就猶如你每天都理所當然地走過房門外出,直到有一天你忘了帶鑰匙、或是門鎖壞了,你再也無法從過去一直通行的房門進去,被鎖在外頭的你,這時才會開始注意到門上有刮痕、門鎖生銹了等種種細節。
婚姻就是那道“門”,非得要直到觸礁,我們才開始驚覺原來我們過往曾忽視了這么多細節。

導演胡坤表示,他能如此貼切地道出“婚姻”的議題,反映出人性,是仰賴事前的田野調查。
他說:我曾進行多次全面性的田野調查,找來有離婚經驗的朋友深入討論細節,才能確保兩性之間不同的觀點。
對于選擇主演任素汐一角的初衷,他說,“我原本以為她會很顧慮這個劇本,但她很開放且勇敢的接下這部片,我很敬佩她這點,她是個好演員?!?/p>


《親愛的小孩》首先讓我夸贊的是,它能真實客觀地陳述一個孕媽生產后的故事和狀態。
對于國產劇里不乏對孕婦生產撕心裂肺的描述,但大多數都只停留在表面。
但真正孕媽在產后遭遇到的如漏尿、身材臃腫、精神崩潰、夫妻矛盾等問題,國產劇涉及的層面也是少之又少。
而《親愛的小孩》里近乎恐怖的真實狀態,相信是不少寶媽、寶爸們感同身受的地方。


第二個值得夸贊之處在于導演胡坤和兩位編劇以反向手法處理女性在婚姻中的自我“消失”。
這里的“消失”并不是沉寂,而是失去了往日的夢想,被迫做了家庭主婦,婚姻一地雞毛,失去了情趣和激情。
也讓許多人明白,婚姻不僅僅只是愛情這么簡單……
尤其是曾在愛里受傷的你,不敢看《親愛的小孩》,怕又掀開心底的傷口;但若你愿意細嘗箇中滋味會發現,有時候,兩個人分開并不是因為不愛了,而是愛得太累了。

《親愛的小孩》透過描述“消失”的過程來讓“妻子角色在婚姻中的消失”狀況清楚展演在觀眾面前。
尤其是肖路和一諾初識的過程,以及婚后的心境轉變,一諾是如何對這個家庭,乃至于自己的人生失去掌控力,進而失去自我,這樣清晰地情緒闡述過程讓觀眾有著“這就是我所經歷”的共鳴。

劇中透過這些“難言之隱”塑造出一諾這個妻子及新手母親角色的兩面,悲情大于同情,因而讓觀眾反過來同情在這場離婚中最弱勢一方的一諾。
導演在一開始用了多個長鏡頭處理一諾對于這段婚姻的無奈。
生產之際,這個最需要老公陪在身邊的重要時刻,丈夫肖路卻戲外缺席。
在很多人覺得“生完就好了”,一諾卻不得不在深夜起來哄睡正在哭鬧的小孩,白天還要上班,晚上繼續帶孩子。
這些片段沒有太多聲嘶力竭的畫面,卻處處都是軟刀子,刀刀扎在心上。

劇中有一幕我覺得特別震撼,當肖路有點嫌棄一諾生產期間間將排泄物拉在褲兜里,此時的一諾終于不再隱忍,兩人大吵了起來。
這則爭吵的戲份用了大量的長鏡頭片段來維序。

“長鏡頭”在電影中常用于拉開電影載體所創造的有限時空中的時間感,但《親愛的小孩》卻用了大量對白填滿長鏡頭,乘載一諾對于這段婚姻從初識到質變的過程,反而起到“濃縮”的效用。
長鏡頭的連續時間感(切鏡拉得特別短)也讓觀眾在這段“吵架”中身歷其境,仿佛就坐在房間的另一頭,看著一諾在房間里無助的樣子,看著她婚前臉上幸福的笑容轉為產后含淚的橫眉豎目。

而長鏡頭不僅考驗著演員深厚的演技功力,鏡頭的敘事和流暢的劇情脈絡。
也是讓所有觀眾目不轉睛的關鍵,加上饒富磁性的對白、跳脫第三人稱敘事的旁白,由內而外都讓人贊嘆。
不得不說,正是因為有兩位頂級演員行云流水的互動、激烈碰撞的精彩火花,使得這部作品僅僅是從臺詞的點綴,就能拉近觀眾到豐富的家庭故事中,再漸漸深陷、無法自拔。

例如鏡頭在控訴行到尾聲時開始拉近,最后停在一諾的特寫鏡位。
像任素汐這樣的短發形象更讓她的五官更為突出,表情更多變,看似銳利,但搭配起她的神情和服裝,頓時柔情四溢,又不失在找尋自我中的堅定。
也讓觀眾更可以清楚地看到她臉部表情,也許在多愁善感、踟躕迷惘,卻在面對孩子和事業有著女強人般不顧一切的勇敢,著實令人贊嘆。

老實說,鏡頭緩緩拉近這樣的手法在情緒營造的技巧中略顯老套,不過《親愛的小孩》卻用得很短,幾乎不被察覺。
緊接著就進入到一諾搭配著大片背景墻哭泣的畫面,單純的背景色讓含淚的一諾像一幅掛在墻上的畫,被觀眾仰望,讓觀眾愿意傾心揣摩其心境,試著投入自己的理解。


編劇孫浩洋說,在雙方在激烈的爭吵下開始對罵、互相數落、批評、針砭,甚至變成攻擊、咆哮的這場戲上,就整整拍了兩天、演出不下30次才完成。
這種一氣呵成、層層堆疊、節奏迸發的戲碼,不是專業演員絕對無法輕易做到的。
那種崩潰到極致的感受令人心痛,卻也不就是你我常常存在的爭執模樣!

至于秦昊飾演的丈夫肖路,坦白說這是一個令人討厭的角色,或者說不是很討喜的角色。
不知道是不是我對秦昊“刻板”的印象,雖然他高挑、五官立挺,有著深邃的氣質和樸實魅力。但在他出演《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之后,總覺得他演什么像什么,似乎“壞”的程度要大一些。
他在前半段中一直都處于頹勢狀態。
在妻子和丈母娘口中他是個自私、罔顧妻子自我實現的需要的人,聽起來就像是個控制狂。

他是典型的那種“大男子主義”的人。
我特別習慣豆瓣網友的一句話:
即使傷口的鮮血汩汩流下,他(肖路)內心慌張卻故作鎮定的不喊痛、不處理,只是用手壓著。待到無人處,才慌忙止血……
這情境如同與一諾相處的他,表面上毫無波瀾,妻子說什么他照做但不會主動出擊,內心早已破碎不堪,這是他的婚姻。

和許多人一樣,面對婆媳關系時,肖路“兩邊都想討好,卻弄得越來越差”的地步。
首先在哄媽媽這邊,他站在媽媽的角度,讓不要跟一諾計較;在哄一諾這邊,他讓一諾體諒媽媽的不容易。
當各種矛盾交加的時候,其實更應該是夫妻雙方靜下心來認真溝通的時刻。
可是肖路不會處理這些婚姻關系,一個矛盾解決不了下一個矛盾又來了。
因此夫妻雙方的裂痕越來越大。

所有構成這場婚姻質變的軸線,都圍繞著肖路的自以為的“累”,包括讓一諾在婚姻中感到渺小和沒安全感,甚至是他與朱珠的婚外情,都肇因于工作。
對他來說,事業是先于婚姻乃至家庭的。
這正是對于丈夫的角色在婚姻中,甚至于社會中常見的課題。社會不容許丈夫事業無成,妻子一方面受社會價值影響想全力支持丈夫,另一方面又有自我的生命課題,不停掙扎于自我認同的心理中,這就是構成婚姻故事的藍圖。
這堪稱所有男女婚姻中丈夫角色的縮影,讓你“失望”到不行。

所以夫妻兩人的這段爭吵成為刺破這場婚姻的最后一把刀, 肖路于此終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肖路不懂為什么一諾都沒有看到他的付出,只是一味指責。
這場爭吵伴隨著雙方氣急的肢體而讓觀眾有著更切實的經驗感受。
這段爭吵能引發熱烈討論就在于拍得非常寫實,觀眾能從中看見每場爭吵中的自己。

兩人在屋子中邊處理家務邊互相叫罵,各種爭吵中常見的肢體動作紛紛出籠, 一諾吵到激動處氣急著將手臂由后向前推,身體順勢跺入房間,繼續叫罵,最后甚至氣到跺腳,肖路也不遑多讓,又是捶墻,又是指著對方鼻子怒吼。

這些舉措能讓許多觀眾共鳴。
和親近的人吵過架就知道,在認清無法改變對方,但自己又痛苦不已時,才會這樣氣急,才會有這些肢體。
在爭吵中雙方不停另辟戰場,扯到孩子、父母和事業,由此也可見到“家庭”是肖路和一諾雙方的傷,他們一點都不想過成他們認知里“悲劇婚姻”那樣,卻仍落入婚姻的無盡輪回中。


最終兩人以離婚收場。
離婚后,兩人分別站在民政局拉門兩側,一同將拉門關上的戲碼。兩人在推門的過程中對視,鏡頭交叉剪接雙方望著彼此的臉,以及最后讓門橫亙在彼此的臉上。
其實這一幕拿掉,也無阻劇情進行。
導演胡坤應是有意透過如此帶有象征意味的劇場式展演告訴觀眾,這兩個人之間關于“婚姻”的連接確實被他們兩人親手切斷了。


其實這樣類似的情節,在2019年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婚姻故事》中上演著。
回顧電影史,“婚姻”是個亙古的題材,不斷地被重新探討。
意大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的《意大利式結婚》以歡樂又參雜苦楚的互相糾纏展現,而在《藍色情人節》則用交叉剪接的方式,將步入婚姻前的相依與步入婚姻后的枯燥兩相對比,在《革命之路》也從互相吸引的甜蜜逐漸步向分離的恐懼氛圍中……
這些故事里導演將許多夫妻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科華出扣人心弦且玩味再三的沉痛。

但顯然,《親愛的小孩》是比《婚姻故事》細膩程度還要高的作品。
第一幕鏡頭一落,就狠狠砍在婚姻中“離婚議題”的節骨眼上。人們常常要在結束的當下,才開始正視婚姻的本質,這部電影正是用這樣一針見血的切入點。
婚姻,是許多人在愛情上最終必經的道路,很多人戲稱這是愛情的墳墓,但卻也不遑是幸福的果實,在各種包容、體諒和磨合的過程,是每一對夫妻都曾有過的《親愛的小孩》里的故事,也在那彼此相愛的痕跡中,道出人情的無奈……

胡坤導演在《親愛的小孩》中探討現代女性在生存與理想間的掙扎,雖然精準到刺痛,卻仍不失溫度,這次處理這樣兩性關系的題材,一反大部分的離婚電影,將離婚前的過程放大,大到枯燥乏味的地步,再到離婚后兩人重建家庭的生活,并且用爭吵冷冽刻畫。
然而又在每每要失溫的時刻,夾雜著雙方若有似無的連結,讓整部電影更貼近人們的日常感受。

它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于它實在是太貼近人心了。
即便沒有夸張的雕梁畫棟、狂妄的特效大場面,但就是一顆顆再樸實不過的鏡頭,道出每一個家庭下都曾經發生過的甜蜜、浪漫、爭執和怨懟,你會發現它如此引起共鳴,而且活生生就在自己眼前活生生上演。
縱使沒有結過婚,戀愛之路也充滿曲折,但它未嘗也是你我父母都在面臨的人生課題,觀眾可以在故事中發現自己的影子,而那影子映照出的現實,令人震撼。

有趣的是,不只是《親愛的小孩》,幾乎所有婚姻課題的電影都是以“離婚”為命題去叩問婚姻本身,在這些故事中,對女性來說,離婚的過程就是找回自己之旅,因為我們總是為愛改變太多;對男性則是,找回原本那個懂得愛自己的自己,因為他們常常把愛想得太簡單。
而婚姻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這是亙古年來,在各式文學、電影中,人們不停探討的事,卻始終沒有答案。或許這就和生死一樣,到過彼岸的人才知箇中滋味,而我們終究只能是不斷迷途的羔羊,緊捏冠冕堂皇名為“愛”的線,匍匐前進。

《親愛的小孩》中沒有過度夸張的情節,反而平凡地深入人心,用男女主角的一段離婚過程,細膩檢視愛情變質的疑問——我們是怎么走到這一步的?
其實不是不愛了,或許放下的理由,而是想要對方多愛自己一點。
因為在婚姻關系中,一段關系當中的不平衡,積累之后,天平的另一端就會翹起,輕輕一碰就傾倒。
而后會發現,最初的委屈求全,反倒成了感情撕裂的關鍵一步。

其實看到大結局這部分,無論你是男性或女性、亦或是在現實生活中,感情正走到什么樣的地步,其實觀眾都能深深地在這部劇中,嗅出一絲希望和慰藉。
愛情沒有真正的對錯,電影所要傳遞的核心價值,也絕對不是要讓人對婚姻絕望,很多時候,你一定會有“為什么會變這樣子?”的感慨,但每一段愛情,不就是因為曾經深愛才精彩!
在事業、愛情、個性、價值觀等元素之間的牽連,從每一個細節中互揭瘡疤又鋪陳彼此其實無法分割的個性,那是值得細細體會,讓人余韻無窮的哲理。

婚姻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電影中所給出的一抹希望,是你我都必須緊握的人性契機……
也正如《親愛的小孩》尾聲,兩人有了各自的家庭與情感新頁,他們學會了尊重彼此,以及多年來那句說不出口的和解。
這些角色的人生沒有因此而完美,但是這個故事中,這些“不完美”遠比一大勝利來得更加雀躍人心,這就是《親愛的小孩》難以言喻的魔力。

最后還想提一下任素汐,她過往演過各種角色,時而剛毅,時而柔情,這次演起苦情母親的角色相當具有說服力,夠悲情,夠偏激,她在吵架那段戲的神情簡直把這個角色的精華都演出來了,非常具有說服力。
也期待她今后能像熱依扎、童謠那樣發展的更好,她公認的“好評”演技,真的太需要一個權威的獎項去證明了。

——END——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1155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