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6)
在聽《家長如何提高孩子語言理解能力》講座的時候,我超級喜歡的一位老師發出了這一直擊核心的問題。
為什么是核心?因為語言理解是表達的基石。
所以特別想分享下下關于語言理解方面湯圓家的體驗。

01孩子真的“聽得懂”嗎?
評估前,我對語言理解的了解,也不過是多少月齡能夠聽幾步指令,所以我對湯圓的語言理解還是有信心的。
但事實上,如果把語言理解能力理解為只要能聽指令就沒問題,這本身就帶來了一個大問題。如果理解就是聽指令,小朋友會覺得,反正媽媽發的指令就是讓我指東西,拿東西,扔東西。那干嘛還要說話?可事實上,語言的理解涵蓋的不僅僅是聽得懂別人給的指令,更重要的是對語言的概念、功能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說點湯圓家的體驗——去年34個月在培聲做DREAM-IT評估時,最開始老師問的問題,讓我覺得很順利,直到老師問了下面兩個問題:

我一下子愣了,但很快冷靜下來想了想,家里有關于蔬菜水果的認知繪本,我好像問過他集合名詞的問題。
緊接著,老師拋來下一個問題—
這下我真不確定了。我只能老實說:“穿外套時我會讓他拿外套來,其它我不清楚。”
最終,因為我回答的否定問題很少,所以湯圓的語言理解仍是綠燈,符合月齡要求。
但我意識到,過了兩歲半,語言的豐富程度,已經不是用簡單的指物和發指令能涵蓋的了。
所以,干預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不僅可以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進一步推動他的語言理解能力。
聽了講座,我才了解到,集合名詞是一個2到3歲小朋友語言理解發育的標志。而到了3歲,很多抽象概念的詞匯會大大豐富孩子的語言理解與表達,從而促進他的社交。
所以,“聽得懂”不是那么簡單的:
有時家長覺得他聽得懂,他未必真的聽得懂,例如有時他能執行你的指令,可能并不意味著他聽懂了你的話,而是靠著你的手勢、表情、動作和日常慣例才理解的;另外,隨著孩子越長越大,語言也越來越豐富和復雜,對語言理解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兩歲時還正常的理解能力,如果發展沒有跟上同齡人,到了三歲就不一定夠用了。
所以,即使孩子能聽懂日常指令,也不能掉以輕心。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定期篩查,如果懷疑孩子面臨落后,更要接受科學詳盡的評估。

02孩子是“不會說”,還是“不肯說”?
比起“孩子什么都聽得懂,就是不會說”,還有一個更加可怕的想法,是什么呢?“什么都聽得懂,就是不肯說!”。
兩者只差一個字,卻有實質性的差別。孩子不會說,是能力問題,你知道孩子能力有限,不會逼孩子。而“孩子什么都聽得懂,就是不肯說”呢?我們把這句話類推下,不就是“我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肯用功”嗎?
你再翻譯一下——
“只要他開口了,必然說得你啞口無言!”
“只要他用功了,成績立馬就突飛猛進!”
相比于“不會說”,“不肯說”只是后天努力問題,只要孩子努力就可以改進了!
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恰恰是家長認為孩子“就是不肯”帶來的問題更大,因為交流就會變成——
“你說呀,你為什么不說呢!!”
交流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沒有人喜歡被逼著說話,即使是大人也是一樣。更何況,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孩子“不會說”,即語言表達的能力不足。孩子需要的是科學引導和耐心等待,而不是佛系躺平(反正孩子只是不肯說,等到他肯的那一天就好了)或大吼大叫(你為什么不說!你是故意氣我的嗎?)。
認為孩子“不肯說”,掩蓋了孩子真正的需要,只會讓家長白生氣、孩子干著急,影響孩子發展語言。

03不開口沒關系 ,“聽得懂”就夠了?
那么到底是不是“不肯說/不會說問題不大,聽得懂就夠了”?
語言理解能力作為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生活中的交流是雙向的。只能“聽得懂”,那孩子就只會執行家長指令,做個“聽話”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則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重要。
我覺得,如果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月齡差距越來越大,這一鴻溝甚至會導致他的理解能力也逐漸跟不上,于是我們之間的相互理解也會越發吃力。

湯圓家最近發生了兩件事,讓我對此深有感觸。
1)一次玩捉迷藏,我提醒他,“軟糖在柜子的車車后面哦!”。他立刻跑到柜子旁邊,但是看了一眼車,說“沒有!”就走掉了!我意識到,他不懂方位詞。
上課問老師,老師說兩歲理解簡單的上下方位,但名詞 前后的方位詞是三到四歲才開始理解。所以湯圓目前不理解還算正常。
但是,如果他不會說話,我是不是會以為他不想玩游戲了呢?
2)湯圓大概三四個月前開始,只要非常生氣,就會拼命拍手。我們一直無法理解,都要歸入行為問題了。
直到上周,他一邊哭一邊拍手,和我說“拍拍手”。
我突然恍然大悟——“你是不是在說《幸福拍手歌》?”
他不哭了,又說“拍拍手”!
我哭笑不得。第一句歌詞“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幸福是抽象詞,他沒理解,但是他聽懂了后面的“生氣”,于是把兩句歌詞合而為一,就出現了我們無法理解的表達方式。所以,這幾天只要他生氣了,我就帶他跺跺腳,重新理解歌詞。現在他生氣拍手先要猶豫一下,頻率也降低很多。估計在思考哪里搞錯了。
如果湯圓還不會說話呢?他會始終認為“拍手”、“幸福”等同于生氣,而我則認為這是他的問題行為,我們會一直誤會下去。
當孩子會說話了后,你不僅能解決他的需求,也能開始真正了解他的情緒,性格。
或許你會發現更多新問題。但是,語言,為我們打開了解決問題的窗戶。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