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2)

"快愁死了,我娃看著鬼精鬼精的,怎么一出門就很膽小呢?"豆丁媽媽在群里發來一條消息。
"怎么膽小呢,啥表現?"肉肉媽關心地問。
"看見人不敢打招呼,總是往后躲!"豆丁媽回復。
"是不是因為孩子認生呢?這不是啥大問題哇!"肉肉媽寬慰道。
"誰知道呢,遇到這種情況總是讓人很尷尬,哎!"豆丁媽媽說。

看著群里你一言我一語的聊著,大家都認為豆丁的表現是一個三歲多寶寶的正常表現。但我經歷過兩個孩子的養育,我深知這其實是感統失調的表現,我女兒也有過這么一個階段。
她的表現是不喜歡別人碰她,比如洗澡,洗頭等,甚至有時候連換衣服都很排斥。幸好我發現的早,在我和先生的共同努力下,女兒現在好很多了。
說到感統失調,寶媽們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卻又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它不是一種病,但需要干預,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感統"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于1972年提出的。
"感統"即為感覺統合能力,是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過大腦的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簡而言之,就是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不協調,大腦和身體就無法協調發展。

而造成"失調"的原因有很多,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就是指早產或剖宮產,而后天性就是指,由于之后的教育和訓練不夠造成的,會有以下幾種表現:

感統失調這個概念雖然聽起來很陌生,但接下來看一下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日常行為表現,就又會覺得是每天都在發生的。

據北京和南京兩地醫院測定,患有不同程度感統失調的兒童高達我國兒童總數的60%之多。
我們在日常帶娃的過程中,常常會把孩子的一些行為,比如孩子好動、膽小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歸結性格的因素。也許是因為太常見了,所以這也是常常被家長忽視"感統"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孩子感統失調,通常有以下表現。

A、動作不靈活。比如孩子五六歲了,還不會使用筷子和剪刀,或者不敢蕩秋千等。
B、討厭被觸摸。這就是我家妹妹的表現,不喜歡別人碰她。這主要是因為觸覺防御過強造成的,這種防御會妨礙孩子與他人相處,影響人際關系。
C、語言發展遲鈍,咬字不清晰,速度慢等表現。由于感覺動作功能的落后,導致孩子不能準確發音,影響與他人的正常交往。
D、異常害怕。同齡孩子已經能很好地完成事情,你娃卻沒有辦法做到,不愿意去嘗試的時候,家長就需要多關心下孩子了。比如孩子害怕旋轉木馬,討厭搖晃等。

當然,家長還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認為孩子"感統失調"是指當大部分同齡人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而自家寶寶卻不行,這時候需要去考慮的。
由此可見,孩子的感統能力會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每個方面,動作、語言、肢體以及心理發展等都囊括在其中。
一般認為,感統失調的情況在6歲前為最佳預防期,7-10歲為最佳矯正期,超過12歲就會定型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在上初中以后,就會出現較大的個體差異。那么,該怎么預防呢?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
感統失調與智力是沒有關系的,孩子只是在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上出現了問題,導致他無法表現出自己優秀的那一面。通常被認為是"大腦在發育過程中遇到了輕微的障礙",這并不是一種病癥,而且可以通過及時干預來預防和糾正。

家長只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活動機會,有意識的去訓練寶寶的平衡能力和觸覺能力,他們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簡而言之,就是可以多玩一些有感覺訓練類的游戲。


Tips:這個游戲同樣可以讓寶寶做觸覺學習,以及對前庭固有的感覺形成,有很大幫助。
凌晨媽媽來叨叨:
因此,父母若能及時的意識到,孩子的某些問題是由于感統失調造成的,也就能做到及早的預防。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類的"感統"問題時,不必表現的過于緊張或慌張。只要我們發現問題,并能及時開始幫助孩子糾正,不錯過最佳矯正期,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寶寶的2歲"叛逆期",也是成長的黃金期,家長合理引導對孩子更好
別再吐槽寶寶笨手笨腳了,"精細動作"分階段開展,越練越靈巧
明明會做的事情,寶寶卻說"我不會",背后深層因素有哪些?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