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08閱讀(32)
一位曾經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美國老兵如此感慨:
“如果當時沒有中國的援助,美國早就把越南一鍋端了。”
這話其實還高估了越南,如果沒有中國在背后做越南的靠山,越南恐怕在50年代的抗法戰爭中就滅亡了。那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國家還很貧窮,但毛主席為了友善鄰邦,不僅將大量軍事物資源源不斷送往越南,還幫越南打造了一支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
60年代至70年代的抗美援越,中國對越南的幫助就更多了,當時北緯17度線以北隨處可見中國的運輸車輛,僅在1972年,中國就援助給越南9166門火炮,8558臺車輛,其他作戰物資更是不計其數。僅從1972年6月至1973年12月,中國開往越南的運輸車輛的總行程就達到了3545萬公里。
那時的毛主席甚至對越南表示:“只要我們有可能,就一定滿足。”
周總理也說:“援助越南是我國的重中之重!”
原本中國以為,如此善意的行為可以獲得一位堅定的盟友,但沒成想居然養了一頭白眼狼。

70年代的越南軍隊
1976年越南統一后,就像習慣了伸手要錢的人一樣,又開始頻繁派人向中國討要很多不切實際的援助。中國實在沒法滿足越南的要求時,越南便向當時已經與中國交惡的蘇聯投懷送抱,這正中蘇聯高層的下懷。
當時的蘇聯需要越南在中國的南方挑事,為此吸引中國的注意,并消耗中國的實力,而且他們還看上了越南的優良不凍港;越南呢?他們需要蘇聯提供的技術和物資,越南黎筍集團還放出豪言,稱即便沒有中國幫助,越南有了蘇聯這個靠山,一樣能成為地區大國。
野心勃勃的黎筍集團在越南國內鏟除異己、完全控制本國經濟后,便像一頭貪婪的野獸一樣露出了鋒利的獠牙,無視國際社會的譴責主動對外用兵。
中國便是他們的首要目標,從1974年初開始,越南在中越邊境就頻繁制造流血事件。
1977年初,越南開始了排華政策,不斷驅逐華人華僑,有敢違抗者直接出動軍警鎮壓,無數同胞遭到了毆打和槍擊。排華頂峰期的1978年4月到7月,被越南當局驅趕的華人華僑就有16萬人之多;
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蘇聯的經濟互助會。同年11月3日,蘇越正式簽訂“友好合作條約”,這就相當于蘇聯和越南在對付中國上已經達成“統一戰線”;
1978年12月20日,越南悍然對柬埔寨出兵20萬,直到攻占柬埔寨全境,他們都對中方的警告置若罔聞;

越南出兵柬埔寨
截止到1978年初,越南武裝人員入侵中國領土并造成流血事件3398起,這還不包括損失輕微沒有上報的惡性事件;
從1978年9月到1979年2月,越軍罔顧中國警告,侵占中國領土160余處。越軍士兵不僅推倒中國界碑,還在1978年11月1日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廣西庭毫山流血事件;
......
在庭毫山事件中,越南軍隊不僅占領了庭毫山,而且在中國士兵保持克制、始終沒有開槍還擊的情況下,殺害了中國邊民8人,打傷了數十人。
更為無恥的是,中國政府因庭毫山事件正在氣頭上時,越南居然惡人先告狀,聲稱庭毫山事件是中國武裝侵略越南的“惡劣行為”,使其瞬間上升為國際事件。
可中國政府早就一眼看穿了,越軍在庭毫山挑事,無非就是給蘇聯遞交投名狀。
從這時候開始,中國和越南的關系降到了史上最低點。
50年代的朝鮮戰爭讓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國軍隊的強大實力,很多國家從此之后再也不敢挑釁中國,但為什么越南敢冒這個風險呢?

1979年越南排華事件
首先,越南從1950年到1975年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而且還是接連打敗法國和美國兩個大國,這無疑給了他們很大的自信心,覺得可以和世界強國相提并論了。再加上蘇聯的支援,野心愈發膨脹;
其次,越南人骨子里的反美情緒絲毫不輸朝鮮人,中美外交上的緩和令越南政府以為中國即將投入資本主義的懷抱,所以他們想對中國實施戰略上的報復。在他們看來,如果打贏了中國,那越南就會成為世界上唯一接連“掀翻”美國、法國、中國三個大國的軍事集團,國際地位也會一夜暴漲。
最后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深深根植在越南人心中上千年的反抗中原王朝的觀念。越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在越南人眼里,中國人就是喜歡欺負他們,他們也一直對中國人懷有獨特的仇恨心理,這一點是中國無論怎么援助他們都改變不了的。
對越南一而再而三的挑釁行為,中央軍委進行了多次討論,決定要出兵好好教訓教訓這個胡作非為的“混世魔王”,給沖突事件中的死難同胞和受到“排華”壓迫的華人華僑討回公道!
鄧小平也說:“小朋友不聽話,該打打屁股了。”
按理說,中國對越南開戰應該是引發中央軍委的同仇敵愾,會全票一致通過。但實際上,對越南用兵的決議是經歷了一些爭論的。
畢竟,打狗還是要看主人的。

越南高炮部隊
關于出兵越南的問題,中央軍委的63名戰功赫赫的委員們分成兩派,一部分人堅決支持出兵,另一部分人不同意出兵。
不同意出兵的以開國元帥葉劍英和開國大將粟裕為首,他們認為中越戰爭很有可能會使蘇聯介入,越南也正是因為有了蘇聯的支持才敢和中國叫板的。開戰后,他們兩國一定會互相勾結,蘇聯很可能趁著中國打越南時大舉南下,與越南形成南北夾擊,那情況就嚴重了。
70年代蘇聯的國力簡直可以用恐怖來形容,其經濟總量接近7000億美元,鋼鐵產量1.5億噸。蘇聯軍隊有370多萬常備兵力,預備役則超過了2000萬人,還擁有6.5萬輛坦克和7.5萬輛裝甲車,外加近3萬門火炮。他們的空軍擁有1.2萬架作戰飛機,其中僅僅遠程轟炸機就有700多架。
按照蘇聯的軍事推演,他們只需要3個月便可蕩平歐洲大陸。
葉劍英和粟裕的擔心不無道理,憑蘇聯這種戰斗民族的做事風格,誰也摸不準他的脈。不僅他們二人這樣想,當時的國際輿論也對中國出兵越南持悲觀態度,很多人都認為中越在南方開戰之日,就是蘇聯襲擊中國北方之時。
從軍事上講,兩面受敵卻為兵家大忌,而且當時的中國正值百廢待興之際,這個時候將有限的資源用到一場對外戰爭,是否值得?是否明智?

70年代的中國軍隊
越南雖為小國,軍事力量卻不可小覷,過去20多年,已經接連有兩個大國(法國、美國)在它身上栽跟頭了,萬一蘇聯介入,中國會不會步美法的后塵?畢竟,那時的我們已經十幾年沒打過仗了。
鄧小平也對蘇聯是否會出兵一事極為看重,后來他說:“中越戰爭不是南邊打仗打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北方(蘇聯)的反應有多大,北方反應不大,那影響就不大。”
同時,鄧小平也有了他的觀點:蘇聯不大可能介入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
但鄧小平當時還不是中央軍委主席,他必須要找一個有力的理由,去說服不贊成出兵的人。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從未帶兵打過仗的人站了出來,就是否要發動對越戰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觀點,不僅給鄧小平吃了“定心丸”,就連葉劍英、粟裕等一眾將領都心悅誠服。
這個人就是陳云。
那么,陳云到底說了什么?
二、沒打過仗的軍事家陳云同志長期主管經濟工作,雖然被人稱為“錢袋子”,但他一生勤儉內斂,廉潔奉公,沒有一點私心,更沒有為自己挪用過一分一厘的公款,他曾寫下一副對聯: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

建國后的陳云
雖然是個徹頭徹尾的文官,但陳云在軍事上的戰略眼光完全不亞于那些戰功赫赫的將軍。
陳云如果在軍事會議上發表看法,沒有一個人會有意見,因為他曾經挽救了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的東北戰云密布,國民黨軍加速了對我東北民主聯軍的進攻。他們在攻取戰略要地四平后,東北民主聯軍被攔腰斬斷為兩截,形成一邊在北滿,一邊在南滿的長白山區的不利態勢。
1946年10月,國民黨軍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戰方針,企圖先吃掉東北民主聯軍南滿部隊,解除后顧之憂,再全力北上進攻東北民主聯軍在北滿的根據地,進而奪取整個東北。
國民黨軍集結了8個師約10萬兵力,兵分三路向我南滿根據地進攻,而南滿的民主聯軍部隊只有不到4萬人。實力懸殊之下,我軍又不得不放棄安東、通化等城市。到了11月下旬,南滿根據地只剩下了臨江、長白、撫松、濛江4個縣,兵力只有兩個縱隊,根據地人口只有22萬,而且還面臨著兵源不足、糧食不足、土匪猖獗和軍心不穩的各種問題。
東北民主聯軍的接連失利,導致了很多之前收編的土匪、偽軍的叛變,我東北解放區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就連士兵也在發牢騷,質疑司令員林彪到底還能不能打勝仗。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林彪甚至做好了放棄最后的大城市哈爾濱,帶著隊伍在黑土地上打游擊的最壞打算。

林彪(左)
在緊要關頭,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會議,討論加強南滿根據地領導力量的問題。這時候,室內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陳云在會上挺身而出,毛遂自薦要到南滿去主持工作,并說:“敵情嚴重,黨內有意見,鑒于重大,自告奮勇。”
于是,東北局決定成立南滿分局,由陳云兼任分局書記和遼東軍區政委。
陳云冒著零下幾十度的寒冷天氣到任后,迅速開展南滿地區的工作。12月11日,陳云和蕭勁光、蕭華等南滿領導同志在七道江舉行了一場軍事會議,討論部隊到底是撤出南滿還是留在南滿,到底要不要打。
陳云這個“文官”在會上直接拍板:
“不應該撤出南滿,應該留在南滿!我們不走,一個縱隊也不走,都留在南滿!當孫悟空大鬧天宮,在長白山上打紅旗!”
此等“違背軍事常識”的決定,瞬間語驚四座。過了半晌,主張撤退的人都懵了,主張留下來的人則爆發出陣陣掌聲。
接著,陳云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雖然東北民主聯軍形勢尤為嚴峻,但國民黨軍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們同樣經歷著嚴寒和減員。最重要的一點,國民黨因為戰線拉得太長,補給必然會成為困難。

年輕時的陳云
自從內戰開打后,國民黨軍從山海關一直打到松花江,看似勢如破竹,但其實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他們每奪一城、每攻一地,必要派出軍隊駐守,這樣就使他們的進攻勢頭越來越弱,補給越來越困難,我軍絕對有希望戰勝他們。
在《曹劌論戰》中有這樣一句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用來形容國民黨軍隊再合適不過了,如果民主聯軍這時候打退堂鼓,那便正中敵人下懷,一招棋下錯有可能滿盤皆輸。
陳云又仔細地給大家分析了放棄南滿、撤到北滿的后果,他說:
“如果北撤,敵人追過來照樣是要和他們打仗的,我們會損失幾千人;順利撤到北滿,還要打仗,又會損失幾千人......我們如果撤了,敵人就能全力對付北滿,到時候北滿也難以保住,我們便又要北撤,那就到了蘇聯境內。我們總不能一直住在蘇聯吧?早晚有一天要打回來,打到北滿,打到南滿,這些戰斗,又要損失幾千人......你們算算,北撤是保存部隊實力的有利之舉嗎?”
現場的干部們一言不發,都在思考著陳云說的話。
陳云接著說:
“相反地,如果我們留下來堅持南滿,部隊可能損失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但只要守住了南滿,就不會失去掎角之勢,就可以牽制敵人大批部隊,使敵人不能集中力量去打北滿!”
為了讓大家理解得更深刻一些,陳云還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
“東北的敵人好比是一頭牛,牛身子是專門朝著北滿去的,在南滿就留了一條牛尾巴。如果我們松開這條牛尾巴,那就不得了了,這頭牛就要橫沖直撞,南滿保不住,北滿也就危險了;可如果抓住了這條牛尾巴,那就了不得了,敵人就進退兩難。因此,抓牛尾巴是個關鍵。”
最后,陳云還說:“如果這個決定下錯了,責任由我來負,不怨大家,希望同志們團結一心,堅持南滿!”
在七道江會議上,陳云同志以精妙的分析和生動的比喻,徹底讓南滿諸將心悅誠服,本來已經快要熄滅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燃了起來。

七道江會議舊址
不久之后,國民黨集中第2師、第91師、第182師、第195師、新編22師、第30師,兵分三路向南滿臨江地區發動進攻。我民主聯軍秉承陳云提出的“死守南滿”方針,和敵人陷入了鏖戰,戰斗打得非常慘烈,傷亡嚴重。
同時,林彪也從北滿調集兵力,越過松花江,配合南滿部隊作戰。果然如陳云所說,國民黨軍在南滿、北滿民主聯軍的夾擊之下,漸漸招架不住,只得敗下陣來。
東北民主聯軍獲得了“一下江南,一保臨江”戰役的勝利,斃傷俘虜國軍數千人。
1947年1月30日和2月3日,國民黨軍又集結兵力,對臨江大舉發動了第二次、第三次進犯,我軍在蕭勁光和陳云的領導下,再次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3月27日,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親自來到通化坐鎮指揮,這次國軍調集了20個團,兵分三路再次向臨江地區進犯。遼東軍區集中兩個縱隊,于幾天后的4月3日在柳河紅石砬子、崗山地區包圍了敵人主攻部隊,并將其全部殲滅,其余敵人紛紛落荒而逃。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整整歷時3個半月,期間東北民主聯軍北滿、南滿部隊密切合作,共殲滅國民黨軍4萬人,收復城鎮11座,使國民黨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野心計劃功虧一簣。
陳云的推斷完全正確,只要抓住南滿這根“牛尾巴”,我軍就不會失敗。

毛澤東和陳云(左)在一起
后來的事實證明,陳云在東北著實下了一步好棋,不僅讓戰局滿盤皆活,而且將我軍由被動轉為主動。國民黨軍在東北逐漸走下坡路,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從此,東北部隊的發展越來越壯大,直至后來發動遼沈戰役解放全東北,陳云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在很多人看來,南滿堪稱東北戰場上的“死地”,是萬萬守不得的。但陳云以獨具匠心的慧眼看出南滿不僅不是死地,還是威脅、牽制敵人的一支利箭,背后還有北滿的支持。面對筋疲力盡的國民黨軍,只要同仇敵愾,上下一心,并不是沒有扭轉局面的機會。
豈不聞“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陳云卓越的戰略眼光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讓陳云看到了和幾十年前東北戰場上異曲同工的地方。
面對中央軍委一眾名將,陳云用他那卓越的戰略眼光,一上來就戳中了蘇聯的軟肋:
“蘇聯在中蘇邊境的兵員嚴重不足,蘇聯若想進攻中國需從歐洲調兵,而這得一個月才能完成。如果作戰時間很短,蘇聯插手的機會就極少。”
陳云認為,目前的蘇聯是一個讓全世界心驚膽寒的軍事集團,它對美國、對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震懾力。除此之外,他們還分兵干涉世界各地的事務,看似來勢洶洶,但實際上犯了幾十年前國民黨軍在東北犯的同樣的錯誤——戰線拉得太長了。

蘇聯強大的閱兵式
蘇聯絕大部分主力部隊都在東歐,在遠東及中蘇邊境的兵力最多只有70萬,其中很多都是二線部隊,而中國在北方部署的軍隊卻足有200多萬人。兩下比較,蘇聯的威脅其實沒那么大。如果他們靠這些軍隊就敢和中國刀兵相見,那八成又會重蹈1969年珍寶島戰役的覆轍,所以他們輕易不會和中國開戰。
如果把蘇聯也比喻成一頭橫沖直撞的蠻牛,那么越南就是它的“牛尾巴”。
在陳云看來,這條“牛尾巴”也是要死死抓住的,如果放任不管,那么越南人就會認為中國人好欺負,就會變本加厲,到時候中國西南邊境將永無寧日。
往最壞處想,萬一蘇聯真的犯了“牛脾氣”,一定要為了越南和中國開戰怎么辦?
那蘇聯就必然要從遙遠的歐洲再抽調至少70萬精銳部隊到遠東。
陳云估計,蘇聯若真的從歐洲經西伯利亞鐵路調幾十萬部隊過來,時間上至少需要1個月。為了保險起見,陳云認為可以抓住兩者之間這1個月的極短時間差,對越南速戰速決,這樣蘇聯即便是想出兵干涉也沒有機會了。
陳云的戰略分析,讓主張出兵的鄧小平拍案叫絕,這不僅給鄧小平吃了“定心丸”,也讓軍委一眾將領頓時豁然開朗,都紛紛贊成出兵了。

陳云
鄧小平全盤采納了陳云的建議,并規定對越戰爭必須速戰速決,時間上最好要少于1962年對印度的反擊作戰,要保證讓蘇聯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
1979年2月17日,當中國20多萬大軍分成東、西兩線對越南發動自衛反擊時,所有國家都為中國捏了一把汗,全世界都在關注著蘇聯的態度。
可接下來的事情完全出乎預料,蘇聯僅僅只是派出了100多名戰爭顧問到了越南,而且還在中國北方邊境附近搞了一場無關痛癢的軍事演習,中國這邊兒該干嘛還干嘛。除此之外,蘇聯沒有一兵一卒越過中蘇邊境線。
陳云的判斷完全沒有錯,蘇聯根本不會插手中越戰爭。
說到底,蘇聯眼里的越南只是一顆在東南亞的棋子,當時正值冷戰時期,蘇聯的主要對手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如若這個時候和中國發難,無疑會給已經緩和很多的中美關系增加一把旺火,全世界也會對蘇聯的行為口誅筆伐。
到了那個時候,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就有了削弱蘇聯實力的理由了。到了那個時候,就連昔日的盟友中國也不會站在蘇聯這邊。

對越反擊作戰時的中國炮兵
再說了,越南被中國狠揍純屬咎由自取,中國發動戰爭是合情合理,國際輿論也都支持中國。狂妄自大的越南人在有了蘇聯的援助之后便敢自詡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如果蘇聯出兵幫他們和中國作戰,那今后這幫人還指不定會囂張成什么樣子。蘇聯幫助越南,只是想利用他們牽制中國,根本不想真讓他們強大起來。
更何況,中國有言在先,我們只是想懲罰一下越南,這樣軍事行動都是有限度的,蘇聯也根本找不到出兵的理由。既然中國給足了蘇聯面子,蘇聯當然也就順坡下驢了,頂多為了維護大國的臉面搞搞演習,打打嘴仗,做些表面功夫,然后坐山觀虎斗罷了。
陳云在戰前的分析全部應驗了,這取決于他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大局觀念。除此之外,就是越南人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恪守“一個月內結束戰斗”的原則,僅用了28天就連克老街、高平、諒山等軍事重鎮,殲敵4萬余人,消息傳到首都河內,政府官員紛紛逃命,狼狽至極。
中國令越南軍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重打擊,此戰不僅打亂了蘇聯和越南的戰略部署,破壞了越南的各種基礎設施,還收回了當年援助給越南的大量物資。
這一切就像是在告訴世界,越南自詡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就是個笑話。

中國軍隊攻克諒山
整場戰役,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只能坐在克林姆林宮生悶氣,眼睜睜地看著不爭氣的越南小弟,什么也做不了。
1979年3月16日,中國軍隊從越南撤回,對越自衛反擊戰勝利結束,此時離戰爭爆發剛好過去了一個月。
不管是對東北還是對越南,陳云對戰局的分析都是一針見血,招招打在要害上。陳云經常低調地說自己不會打仗,是個十足的文官,但在大局觀和戰略眼光這一塊上是完全不分文武的。有著卓越戰略眼光的領導人,往往能做出非常出色的成績,其能力也不是一般干部所能擁有的。
(全文完)
請大家點贊關注頭條號“杰瑞哥聊歷史”,今后杰瑞哥會給大家講述更多更好的歷史故事!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4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