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0)
作者丨焱公子 編輯丨水青衣來源丨焱公子(公號ID:Yangongzi2015),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自我管理如何有效克服拖延癥?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自我管理如何有效克服拖延癥
作者丨焱公子 編輯丨水青衣
來源丨焱公子(公號ID:Yangongzi2015)
昨天跟編輯朋友小菲吃飯,期間她時不時就要刷一下手機,同時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啊,我在催稿。有個作者太不讓人省心了,明明給了她充足時間,一直在用各種奇葩理由拖拖拖!”
我好奇地問,都用的什么理由啊?
小菲咂咂嘴,直接把她與那名女作者的聊天遞給我看。
原定4月30日交稿,小菲從4月29日開始催,對方說,放心,明天肯定按時交!
到了4月30日,對方說,抱歉啊,我感冒了在醫院打吊瓶。隨文字,還附了一張打著吊針的手部特寫。
5月1日:我電腦硬盤壞掉啦,正在電腦城修理,之前的草稿沒啦。放心明天一定交!
5月2日:領導突然讓加班做事嚶嚶嚶,太討厭了,晚上給你呀!
5月3日:我發你了啊,沒收到么?不行我回去再傳你一次。隨文字,還附了一張截圖,是一個傳給小菲的word文檔。
“真的是夠了,你P圖也走點心啊,上下都沒對齊!”小菲又好氣又好笑,“要不是她文章確實寫得好,我早不跟她合作了!”
我哈哈大笑,非常理解小菲的無奈。
其實現實生活里,咱們多數人都很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拖延傾向,要想真正走出這個怪圈,咱們需要先了解所謂拖延癥,究竟是怎么產生的。
一、 拖延癥不是病,是本能
首先要強調一點,有拖延癥并不羞恥,它并不是一種“病”,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一。
因為,它是由大腦生理構造所決定的。
我們的大腦外部有前額皮層(PFC, prefrontal cortex),以科學家戴維森為首的研究課題表明,它的各個部分,與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
簡單來說,前額皮層可簡單劃分為下圖的三個部分:
左側區域負責的是“我要做”的積極情緒,它的主要作用,是讓我們在面對枯燥、困難、壓力巨大的工作時,不輕易放棄。
右側區域負責的則是“我不要”的消極情緒,一個新任務擺在面前,這個區域會傾向于首先傳遞一種聲音:別接,怪麻煩的,誰知道有什么坑。
這兩個區域就如同兩個陣營相反的小人,它們隨時天人交戰,共同決定前額皮質中間靠下的第三個區域“我想要”的部分。
左側區域越發達的人,做事就越有韌性,也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而相反,右側區域越發達的人,就越容易淺嘗輒止,傾向于選擇簡單任務,或耽于享樂。
這即是拖延癥之所以與生俱來的神經學根因。
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法改變。早在20世紀40年代,神經學家Donald Hebb就發現了所謂“神經可塑性”,換成大白話,它指的是我們的大腦結構可以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而發生改變。
舉個例子。你愛刷朋友圈,是因為這件事相比其他事,更輕松、無壓力。因此右側區域會不斷釋放信號:我不要做其他更復雜枯燥的事,那些事先往后放放;而左側區域也會受影響,相應作出配合:我要繼續做這件事。
但當你寫了篇文章意外獲得了讀者打賞,前額皮質的判斷或許就會立刻不同:左側區域會告訴你,這好像是一件“更好玩”的事。
我們怎么跌進拖延癥怪圈的,實際上也可以怎么爬出來,這同樣是生理構造決定的。
二、拖延癥產生的四種核心歸因
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們會因前額皮層右側戰勝左側而產生拖延癥,通常可歸為四種核心原因。
1.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一書的作者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認為,如果一個人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工作,他就會放慢節奏,或者增加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這樣一來,他往往就會傾向于在截止日期前,甚至超過截止日期,才匆匆去做早該完成的任務。
像是小菲吐槽的這位女作者,便是其中的典型。
工作關系,我認識很多作者,他們也有著類似的情況,且多數還振振有詞:沒辦法啊,沒到截止時間,我沒有靈感啊。
2.過于完美主義
從去年開始,我的朋友袁姐一直期望做一場線下演講,但直到今天,她都沒真正去做。
因為她始終有很多擔心:
萬一我緊張怎么辦?
萬一沒幾個人來怎么辦?
萬一大家聽了不感興趣冷場怎么辦?
萬一……
無數個萬一的背后,是她持續在給自己做一個心理暗示:如果沒有百分百把握,如果不夠完美,就寧可不要開始。
可這世上,哪來百分百的完美?保持這樣的想法,只會有一個結果:你永遠不會開始,因為永遠都沒法真正準備好。
3.任務難度過高
很多時候我們遲遲不開始,不見得是不想做,而是任務本身難度過大,遠超出了我們當前能力范圍,或者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成本,最終導致難以入手。
去年我們就曾遇到這樣的事,商務談判階段,客戶一再變更需求,一次比一次復雜,綜合考慮人工和預算,我們只能一再往后擱置,最終不了了之。
4.任務缺乏足夠吸引力
說好每天鍛煉、讀書,但堅持一段時間后就懈怠了。因為似乎不做,短期內也沒什么影響。
花時間做某件事,付出與收益貌似不成正比。
總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在不斷分散我的注意力。
……
以上表現,皆可歸結為任務本身缺乏吸引力。越沒吸引力,越會懈怠,也越容易產生拖延。
三、如何走出拖延癥怪圈,3個策略供你參考
明了了拖延癥產生的根因,如何改善?公子想提供3個策略送你參考。
1.即刻開始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提出“OEC管理法”,也即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縮寫,最接地氣的翻譯即是,今日事,今日畢。
我們要充分明白的是,一件事完全沒有開始,和開始了沒做完或者沒做好相比,心理上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會讓我們心安理得的不斷謀劃、權衡、做準備,而后者會迫使我們盡可能想辦法,去解決這種懸而未決的狀態。
因為既然已經付出,心理上就會產生“沉沒成本”,不往下做,仿佛就虧了。
所以,別想那么多,即刻開始,先去做,再去琢磨如何完美。
2.合理拆解目標
“我要練出八塊腹肌!”
對一個胖子來說,這個目標聽起來實在太不靠譜了。練兩天沒效果,你理所當然會選擇放棄。
但練出腹肌這個宏偉目標,如果拆解成以下一系列小目標,似乎看起來就不那么難:
第一周,鍛煉3次,每次完成1公里跑 單次俯臥撐10個*3組;
第二周:鍛煉4次,每次完成2公里跑 單次深蹲20個*4組;
第三周:鍛煉5次,每次完成3公里跑 器械訓練20分鐘。
……
每一個大目標,一定都可以細化拆解成無數個可量化的小目標,而每當順利達成一個小目標,一定會讓你的動力顯著提升,迫不及待去挑戰下一個大一點的目標。
3.建立預期反饋
很多時候,我們如果能給自己建立一個“預期反饋”機制,或許會更有利于向前邁進。
比如,你就是不想干活,但非常喜歡某個地方,特別想去那里旅游。
或許可以找出那個地方的美圖做成手機屏保或電腦桌面,沒事就看兩眼,然后給自己一個心理預期:好好賺錢,今年就去。
以此為目標,你在督促自己去干活、學習時,或許就不會那么拖延和痛苦。
正因生活不易,我們才要更多學會時不時給自己一點“甜頭”,這樣才會持續有盼頭。
四、擺脫拖延癥,你我都可以
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問題:你聽過最心酸的一句話是什么?
最高贊的一條答案只有4個字:我本可以。
我本可以,為什么沒能行?最大的原因之一,或許就是致命的拖延。
就像《西游記》里,每次妖怪們抓到唐僧,最終都得而復失。
因為這些無腦妖怪們,次次都是這句話:把這大胖和尚先綁好,待明日拿他下酒!
待什么明日?拖延什么?不知道夜長夢多么?
記好了,想吃唐僧肉,請從不拖延開始。
擺脫拖延癥,你我都可以。共勉。
作者:焱公子,發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注解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公號: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更多職場心路、干貨分享,歡迎加入我的免費圈子: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4172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