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星巴克被爆食品問題(星巴克食品風波背后)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9)

咖啡界的“天花板”星巴克,翻車了。
12月13日,新京報針對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的調查顯示,星巴克存在多項食品安全問題,食材過期后仍繼續用,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承諾“開封后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
隨后,星巴克中國官博發布消息稱,星巴克中國已經關注到有關無錫星巴克兩家門店的報道。對于報道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問題,深感震驚。對此事件高度關注,已于第一時間關閉了這兩家門店,并立刻啟動深入調查。

然而星巴克的口碑直線下滑,卻成為難以挽回的事實。
“收割了多少年輕人的智商稅啊,賣的這么貴,居然這么坑害消費者。”
“其實想不明白,生意這么好,怎么還用過期的?”
“星巴克這次如果只是道歉肯定過不了關。”
畢竟,針對食品安全,星巴克是在自家官網上立過食品安全“金標準”的flag的。如今偏偏在食品安全上出問題,不得不說是狠狠打了自己一個耳光。
面對這一信任危機,外界關注的是,在眾多中國本土咖啡、飲品品牌的圍剿之下,市場地位依舊穩固的星巴克,究竟是怎么被自家人整“破防”的。
縱有“金標準”,也沒守住食品安全在營銷和門店管理方面,星巴克是砸過重金的。
獨資直營,是星巴克一直以來堅持的。1999年進軍中國大陸的星巴克,早期因政策影響短暫實施過中外資合營模式,自2006年起開始逐步收回中國大陸的門店控制權和管理權。2017年7月,統一方面以13億美元,將雙方的合資企業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50%的股份賣給星巴克。至此,星巴克取得在江蘇、浙江和上海約1300家門店的100%所有權,在大陸市場全面實現直營。
20年前,就有人這樣描述過星巴克的直營理念:“坐視數百萬美元利潤從眼前飛走,星巴克舍得這么做,它寧可多花錢,開自己的店,訓練自己的人。加盟一詞成了星巴克的禁用語。”
這帶給消費者的印象是,星巴克的門店,應該是100%具有星巴克母公司“血統”的,從經營理念、管理規則、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是嚴格遵循母公司要求的,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要比加盟模式下的門店好得多。從學界到業界,有不少人將星巴克在中國大陸的成功,歸因于對直營模式的堅持。
星巴克的官網上也這樣描述自己的《星巴克中國食品安全“金標準”》:每一份原料經過10多道工序,以及100多名伙伴、供應商的共同參與。在上海烘焙工坊烘焙的每一包咖啡豆,可以通過數字化追溯系統在4小時內完成從生豆到咖啡各個環節的信息追溯。
門店管理方面,星巴克要求店員每天對冰箱進行2次溫度檢查,所有產品設置開封后保質期,并記錄儲存條件,可以通過App隨時查詢管理,采用嚴于國家要求的“產品臨保下架規定”。

星巴克官網上的“中國食品安全金標準”
然而,星巴克的食品安全問題并不只是個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21年11月24日,星巴克咖啡(深圳)有限公司鹽田壹海城二分店因未及時清理超過保質期的食品(臺式月餅),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鹽田監管局決定對該分店處以警告。
更早之前,也有多家媒體曝光,在上海、山東、福建等地,有消費者在星巴克購買到了過期的酸奶、三明治、蘋果汁等產品。事發之后,星巴克的回應幾乎都繞不開幾句“常用語”:是由于個別伙伴(星巴克員工)的操作失誤造成的;其他門店絕對不會出現類似事件。
只不過,類似的“失誤”,一直在各個城市中流轉,一次次的曝光,也讓星巴克的“金標準”不斷地“破防”。
KPI之下的“小動作”星巴克的單品售價是比較高的,一杯中杯星巴克的咖啡價格區間通常在20-30 元之間,有的咖啡甚至達到了40元的價格。
星巴克首席財務官 Scott Harlan Maw曾透露,星巴克咖啡的毛利率在80%左右,而食物的毛利率也在50%左右。也就是說,一杯30元的咖啡,材料成本也只在6元左右。
既然毛利率不低,那星巴克出事的兩家門店為何不及時將過期的食材報廢?
新京報的調查中,有員工解釋說,公司要考核門店的營業額和利潤率,如果食材成本花費過高,這些數據會不好看,“用不出去的食材報廢的話,就算店里的成本,這些東西都是店里花錢。”
他坦言,盡管星巴克的規定嚴格,但執行上仍存在問題。早前的老員工就養成了不良習慣,“師傅帶徒弟,基本上教出來的人,一代一代都是這樣,對于規定都是無所謂的態度。”
從財報上看,星巴克的業績并不算差。據星巴克公布的2021財年第四季度(截至10月3日的財年)財報顯示,星巴克第四季度營收81.47億美元,同比增長31.3%,低于市場預期的82.1億美元;凈利潤17.64億美元,同比增長349.4%。

星巴克2021財年第四季度財報
但這距離投資者的預期仍有差距。星巴克四季度全球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17%,低于此前StreetAccount估計的18.3%;其中,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了7%,平均客單價下降5%,交易量下降2%。
星巴克表示,在中國有80%的門店受到8月中旬疫情的影響,其中包含在18個省級地區共計42個城市,盡管面臨這些強勁的阻力,中國收入仍同比增長11%。
面對不達預期的業績,數家投行紛紛下調了星巴克的股票評級。
富國銀行分析師Jon Tower維持星巴克“增持”評級,目標價由135美元下調至122美元。分析師認為,星巴克擁有巨大的定價能力,并得以最終收回成本;此外,在更為廣泛的行業挑戰面前,該公司在服務和客流量上的差異化將使其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不過,分析師指出,由于該公司對2022財年的業績指引未達市場預期,該股股價近期或將承壓。
Baird分析師David Tarantino維持星巴克“強于大盤”評級,目標價由144美元下調至128美元。分析師表示,由于在員工工資和人才投資上的支出會給利潤率帶來壓力,該公司給出的2022財年盈利預期不及市場預期。
公司的業績承壓,也會因此傳導到門店。
在新京報的調查報道下,有自稱星巴克前員工留言稱,“我在星巴克做過,我在的時候,執行挺嚴格的,該報廢的報廢,因為門店生意好,不在乎這點報廢成本。這兩年疫情,生意不好,就開始從原材料上節省成本了。說到底,還是盈利問題,門店賺錢,店長也不至于搞這些小動作。”
一位曾在星巴克任職店經理的人也在社交媒體上談道,疫情暴發后,星巴克的市場遭到了猛烈沖擊。然而在疫區部分門店暫時關閉后,前線門店仍迅速擴展,這就出現了人力不足,門店發展參差不齊的情況。同時,門店密度變高也導致老門店增加了KPI壓力。
有星巴克職員透露,雖然星巴克店員沒有銷售業績壓力,但店長會很在乎銷售業績。店長和主管會催促店員推銷,而且平時誰賣的多就傾向于讓誰去點單。每家店的業績指標是平均55元/人,只用半價券17元的,確實會讓店員有點擔心,只能祈禱下一個顧客花的錢多一點。
星巴克門店的負擔星巴克的壓力,不只來自疫情。以瑞幸為代表的本土品牌通過瘋狂擴張和虧本拉新,建立起了的自己護城河。
即使2020年4月財務造假的余波仍存,但瑞幸的發展卻已經明顯見好。瑞幸咖啡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營收為23.5億元(約3.6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1.43億元增長105.6%,凈虧損2350萬元,較上年同期凈虧損的17.1億元收縮98.6%。

瑞幸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
而在此之前,瑞幸上半年的數據也處于直線上升狀態。財報顯示,瑞幸咖啡2021年上半年營收為31.83億元(約4.9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5.45億元增長106%。其中,來自產品銷售的收入為27.41億元(約4.2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4.48億元增長89.3%。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連續幾個季度的增長,表明瑞幸咖啡已穩定進入上升發展軌道。在現任管理層的精細化運營戰略下,隨著門店數量的穩健增加和生椰拿鐵、絲絨拿鐵等創新爆品的迭出,瑞幸已經構建起了“規模 產品力”的雙護城河,不僅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未來業績也將更具韌性。
除此之外,Manner這類國內精品小咖啡店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追捧的對象。在大多數消費群體眼中,便宜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客單價在15-20元左右,走著“蜜雪冰城”的平民路線的Manner,被冠以“上海咖啡性價比之王”的稱號。
在資本的推動下,Manner近兩年擴張速度明顯加快,上海本土已有165家門店。擴張的同時,Manner也將心思放在拓展產品線,除標準菜單之外,它還推出了秘密菜單、宇治抹茶、精選手沖咖啡、烘焙咖啡豆等系列產品,致力于打造小型的咖啡產業鏈。
或許目前這些玩家還威脅不到星巴克的銷售額,但對手的成長,對于星巴克來說絕對算不上一個好消息。
尤其是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理念,也需要門店來承擔不小的成本。
星巴克打造的第三空間,走的是精致高端的路線,本身與賣出多少咖啡沒多大關系,它雖然贏得了強烈的社交屬性,但也增加了門店的成本。
30元一杯咖啡就能坐一天,把星巴克當成辦公室、自習室、會客室的白領一族比比皆是。這個理念的好處是,星巴克除了咖啡之外,可以用文化吸引消費者,比如星巴克的杯子、衍生品等等。

比起掙錢,星巴克第三空間及衍生品更大的意義在于品牌傳播,打造企業文化,提升現有客戶群體黏性。但這些都是對整個星巴克而言的益處,而不是線下門店。
從店長的角度看,這些文化及衍生品給公司帶來的效益,并不一定比自家門店多掙錢來得實在,畢竟更大的空間,需要更多的營業額作為支撐。
第三空間大面積的租金壓力,意味著星巴克需要更多的點單和更快的翻臺率來維持平衡,平均時間內來消費的客人越多,店鋪收益自然也就越高,在某種程度上,坐滿了人的第三空間,會在無形中將一部分有意愿的消費者婉拒在門外。
相比而言,瑞幸、Manner等面積小、沒有太多座位的咖啡店就不需要面對用戶等位“翻臺”的問題,“走咖”的形式可能帶來更多顧客,也會減少經營成本。
星巴克也正在積極尋求其他應對方式,以增加營收和利潤。
除了正在考慮漲價外,星巴克下一步動作依然是加速門店擴張。在新增門店表現上,2021財年第四季度星巴克凈開設了538家新店,同比增長4%,其中在中國凈開新店225家。
然而,一邊是不斷增加的新門店,另一邊是持續加碼的門店營收壓力,兩相夾擊,即便有食品安全“金標準”,恐怕也管不住業績壓迫下的“小動作”。
這次“過期食材門”,給星巴克當頭敲了一記警鐘:餐飲行業的底線是食品安全,安全不過關,開再多的店也無濟于事。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