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和備課(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稿)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9)
距離教資面試越來越近啦~你們都準備好了嗎?前幾天有小伙伴們就問怎么語文、數學、英語等這些學科的教案和試講稿干貨都發了,怎么沒有關于物理、化學、生物的呢?這不,小7就帶著這些學科的干貨來啦~
目錄:
一、教案通用模版
二、寫試講稿的意義
三、物理面試試講稿 教案(初中 高中)
四、化學面試試講稿 教案(初中 高中)
五、生物面試試講稿 教案(初中 高中)
絕對滿滿的干貨~~~
一、教案通用模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二、教學的重點
三、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3、鞏固練習
4、小結
5、作業布置
6、板書設計
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微調,但是順序不能夠隨意變動、環節不能缺少。
二、寫試講稿的意義
對于教師資格證面試新手小白來說,試講稿的意義非常重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1、幫助理清思路。
剛開始備考時,不會講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不必慌亂,但是一定要從試講稿的寫起開始練習,試講稿就是把自己在面試試講中要講的話一句一句的寫出來,非常有利于理清試講的思路。
2、幫助逐步形成試講模版。
試講稿寫多了,自然知道哪些地方是可以完全一樣的,知道有些地方其實只是換個數字或者詞語。
3、把握試講細節。
如果試講稿都寫不好,那么你的思路必定是混亂的,很多細節也無法顧及得到,就跟做數學題目一樣,你看了看題目以為自己會做了,但是真正做起來,竟然發現自己卡在了一步上,或者因為某個細節忽略而與得出的答案與正確結果相差甚遠。
所以,趕快行動起來吧~

三、物理面試試講稿 教案(初中 高中)
初中:
題目:《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試講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參加初中物理面試的 01 號考生,我的試講題目是《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接下來開始我的試講。
師: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環節 1 導入新課
師:大家還記得猴子撈月的故事嗎?
生:記得(記不清了)
師:現在大家來看大屏幕,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故事。
恩,大家都已經看完了,老師想問一下,月亮真的掉入水中了嗎?
生:沒有。
師:小猴子從水中撈起月亮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呢?
生:水中的“月亮”不是真的月亮,而是月亮的倒影。
師:很好,鏡子中的“月亮”,就是月亮的像,月亮的像有什么特點呢?我們這節課來學習——《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環節 2 新課講授
師:同學們都照過鏡子嗎?老師有幾個問題問大家,你和你的像大小有什么關系?當你靠近鏡子時,你的像靠近鏡子還是遠離鏡子?在這個過程中,像的大小是否發生變化?當你舉起你的右手,你的像舉起的是左手還是右手?
生 1:相等(不相等)。
生 2:像靠近鏡子,像的大小不變(變小)。
生 3:左手。
師:很好,平面鏡的成像有什么特點呢?根據我們剛剛的分析,請同學們大膽猜想。
生 1:像與物大小相等。
生 2:像與物大小不同,物體離平面境越近,像越大。
生 3:因為人靠近鏡子時,像也靠近鏡子,所以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師:非常棒,我們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物理是一門實驗的科
學,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實驗器材:兩只相同的蠟燭、 玻璃板、平面鏡、一張白紙。在實驗時,我們選擇玻璃板,還是選擇平面鏡?
生:選擇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師:怎樣確定像的位置呢?哪位同學試著敘述一下?
生:將一張白紙鋪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在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支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與前面那只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
師:很好,你的敘述非常準確,請坐。那怎樣比較蠟燭和它的像的大小呢?
生:觀察未點燃蠟燭的大小和點燃蠟燭像的大小是否完全重合?若完全重合,則說明蠟燭和它的像大小相同。若不完全重合,則不同。
師:那么,我們只做一次實驗能不能得出實驗結論,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試驗次數太少,結論存在偶然性。
師:對,因此,我們要多做幾次實驗,排除偶然性,尋求普遍規律。一般情況下至少做三次實驗。 實驗過程中,大家可以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并記錄下三次實驗蠟燭和像的位置,用刻度尺將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像的位置連接起來,并量出像距和物距。觀察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有什么關系?現在請各小組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同時將實驗數據記錄到表格中,請同學們如實記錄實驗數據,不要隨意改動。
教師走下講臺,巡視指導。
師:好時間到,大家已經做完了實驗,現在請大家看大屏幕,這是我們四個小組的實驗數據。請同學們小組內交流討論,分析實驗數據,總結一下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生 1:平面鏡所成的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生 2: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生 3: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師:很好,請坐,回答的非常正確,我們在數學中學過對稱,利用對稱的知識,如何表述平面鏡成像的規律?
生: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
師:你夠將物理和數學聯系起來,真棒,老師給你點個贊。
環節 3 鞏固提高
我們知道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生:光的反射。
師:很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觀看平面鏡成像原理 flash 動畫。我們可以看到光源 S 發出的一些光經平面鏡反射后進入人眼,由于有光沿直線傳播的經驗,人會感覺這些光好像是從進入人眼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 S,發出的。S’就是 S 在平面鏡中的像。像 S’處沒有光源,說明平面鏡成什么像?
生:成虛像。
師:不錯,通過學習平面鏡的原理我們知道了平面鏡成虛像。
環節 4 小結作業
師:我們來看一下大屏幕上的這幾道題,右邊穿紅衣服的那位同學聽你來回答前兩個問題。很好,請坐,中間這位同學你來回答后兩道題。恩,很好,他們兩個回答的非常正確,看來同學們這節課掌握的不錯。
師:下課之后請同學們找一下平面鏡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我們下節課一起來探討。
師:同學們,下課。
我的試講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耐心聆聽。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道平面鏡成虛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驗探究,總結平面鏡成像的規律。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實驗中,體會物理現象的美妙,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實事求事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實驗設計
三、新課講授
環節 1 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大家還記得猴子撈月的故事?月亮真的掉入水中了嗎?小猴子從水中撈起月亮了嗎?學生回答后,引入新課。
環節 2 建立規律,生成新知
提出問題:當你照鏡子時,可以在鏡子中看到另一個“你”,鏡子中的“你”就是你的像,你和你的像大小有什么關系?當你靠近鏡子時,你的像靠近鏡子還是遠離鏡子?在這個過程中,像的大小是否發生變化?當你舉起你的右手,你的像舉起的是左手還是右手?
學生回答后提問: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學生根據剛剛的觀察可大膽猜想。
猜想:像與物大小相等;物體離平面境越近,像越大;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設計實驗:
提問:如何確定像的位置?如何比較像與的大小關系?
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表格。接著小組間相互交流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完善
實驗方案。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如實記錄實驗數據,然后分析實驗數據。
得出結論:像與物大小相等;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
平面鏡成像的規律也可以表述為: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
環節 3 鞏固提高
提問: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平面鏡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鏡成虛像。
環節 4 小結作業
采用問答法進行小結,復習本節課的知識。
平面鏡的應用有哪些?
四、 板書設計

高中:
題目:《《法拉第電感應定律》》
試講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 xx 號考生,我試講的題目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下面開始我的試講,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環節 1: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哪位同學可以回答一下?
生: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電路中就會有感應電流。
師:掌握的非常好,感應電流的方向我們可以利用楞次定律來進行判斷,感應電路中電流的大小怎么計算?
生:感應電流的大小可以根據歐姆定律來計算
師:電路中有感應電流必然有電動勢,在電磁感應現象中產生的電動勢叫做感應電動勢, 產生感應電動勢的那部分導體就相當于電源,在電源內部電流由負極流向正極。那它的大小跟 哪些因素有關系呢?舉手的這位同學你來回答一下。
生:我認為可能和磁通量的大小,磁通量的變化量,磁通量的變化快慢。
師:我看大家都提出了很多的想法,不要著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知道了。
環節 2:新課講授
感生電動勢
師:大家觀察一下多媒體,這是上節課我們做的實驗,導線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的實驗
中,導線運動的速度越快,磁體的磁場越強;在向線圈中插入條形磁鐵的實驗中,磁鐵的磁場越
強、插入的速度越快產生的感應電流就越大。通過這兩個現象大家猜想下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同桌思考討論一下。
師:靠窗的同學來回答一下。
生:可能感應電動勢與磁通量變化的快慢有關。
師:回答的非常好,磁通量變化的快慢可以用磁通量的變化率表示。
師:感應電動勢和磁通量變化率之間的關系本節課我們不需要用實驗進行探究,我們的 物理前輩們法拉第、紐曼、韋伯已經幫我們總結歸納出了,后面那位同學你給大家讀一下。
生:電路中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跟穿過這一電路的磁通量變化率成正比,這就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師:哪位同學可以為大家推導一下感應電動勢的公式?舉手的那位同學你來回答一下。
生:如果時刻 t1 穿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Φ1 ,時刻 t2 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Φ 2 , 時間

,磁通量變化率就是

,公式為

師:這位同學推導的非常好,但是通常我們的線圈都是好幾匝甚至 n 匝,公式應該
怎么變形?
生:若閉合電路由 n 匝線圈構成,則公式表示為:

師:大家今天的思維都很敏捷。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只要知道磁通量的變化率,就可以算出感應電動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情況。小組討論思考一下怎么計算。
討論中,教師巡場。
師:你們小組做的很快,一會給大家講一下。我看大家的討論聲已經變小。
師:第一組你們來回答一下。
生:線框可動部分的長度為l ,運動速度為v ,在?t 時間內,線框面積的變化量?S = lv?t ,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的變化量則是?Φ = B?S = Blv?t ,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由此求得閉合電路的感應
電動勢為 E = Blv ,如果導線的運動方向與導線本身是垂直的,與磁感線方向有個一個夾角θ, 有E = Blv sinθ
師:你們小組總結的非常好,B、l、v 的單位分別是特斯拉,米,米每秒,E 的單位是伏。如果導線的運動方向與導線本身是垂直的,與磁感線方向有個一個夾角 ,這個公
式就要寫成E = Blv sinθ 。
環節 3:鞏固提高
師:為了檢驗大家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老師在多媒體上呈現了幾道題,我請幾位同學
上臺進行板演。
師:大家看一下黑板上的答案是否和他們做的答案一致。第一道題是復習上節課利用
楞次定律求出感應電流的方向,第二道題是檢驗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計算體重磁場中的感
應電動勢的大小。看來大家這節課都掌握的非常好。
環節 5:小結作業
師:這節課就要結束了,哪位同學可以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生:我學習到了怎么求出感應電動勢的大小,以及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與磁通量變化率
有關。
師:看來大家學習的都非常好,課后作業為練習冊的前兩頁,同時在完成課后作業
的基礎上,有能力的同學大家思考如果 sin 為 90 度或者 0 度的時候,E 的大小。
下課。
我的試講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考官。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么叫感應電動勢;知道磁通量的變化率是表示磁通量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理解法拉第電磁 感應定律內容、數學表達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推導導線切割磁感線時的感應電動勢公式 E = Blv ,掌握運用理論知識探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電磁感應的探究,分析物理知識的內在聯系,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學重點: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建立。
教學難點:感生電動勢公式的得出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電路中就有感應電流,感應電流方向的判斷依
據楞次定律。有感應電流必然有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二)新課講授
教師舉例:在用導線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的實驗中,導線運動的速度越快、磁體的磁場越
強,產生的感應電流就越大;在向線圈中插入條形磁鐵的實驗中,磁鐵的磁場越強、插入的速度越快產生的感應電流就越大。
1、感生電動勢
師生共同假設:感應電動勢與磁通量變化的快慢有關,而磁通量變化的快慢可以用磁通量的變
化率表示。
教師講解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電路中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跟穿過這一電路的磁通量的變化率
成正比。
推導過程:如果時刻 t1 穿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Φ1 ,時刻 t2 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Φ 2 ,
時間

,磁通量變化率就是

,公式為

教師進而引出,若閉合電路由 n 匝線圈構成,則公式表示為:

2、動生電動勢
矩形線框放在磁感應強度為 B 的勻強磁場里,線框平面跟磁感線垂直。線框可動分的長度為 l ,運動速度為v ,在?t 時間內,線框面積的變化量?S = lv?t ,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的變化量則是?Φ = B?S = Blv?t ,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由此求得閉合電路的感應
電動勢為 E = Blv ,如果導線的運動方向與導線本身是垂直的,與磁感線方向有個一個夾角θ, 有E = Blv sinθ
(三) 鞏固提高
通過“分組練習”提出學生在操作時遇到的問題,一一帶著學生解決。因材施教的進行評價、對學生知識的掌握進行查缺補漏。
(四) 小結作業
完成課后習題,
四、板書設計

四、化學面試試講稿 教案(初中 高中)
初中:
題目《空氣的成分》
試講稿:
一、導入新課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 6 號考生,今天我試講的題目是空氣的成分,下面開始我的試講。好,上課,同學們好,請坐。在講這節課之前,老師讓大家猜一個謎語:看不見,摸不著, 不香不臭沒味道,說它寶貴到處有,動物植物離不了。大家猜一猜謎底是什么吧,想到的同學要舉手哦。 這位同學的眼神最閃亮,請你來回答。這位同學斬釘截鐵的說:是空氣。他回答的非常對,謎底就是空氣。對于空氣,大家都很熟悉吧。那我們就根據這個謎語加上以往的生活經驗,一起來總結空氣的性質吧:大家看第一句: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根據這個,我們得出了空氣的什么性質呢?我聽到有的同學準確的總結出來了:空氣是一種無色、 無味、透明的氣體。那我們再看謎語的下半部分:說它寶貴到處有,動物植物離不了。這里 就是空氣的作用了,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還有動物植物都離不了空氣。既然空氣這么重要, 那大家了解空氣嗎?它是由什么組成的呢?接下來老師就帶大家做一個小實驗,我們通過實 驗來了解一下空氣的成分。
二、講授新課
我們先來看一下實驗要求。請大家看一下大屏幕。視頻中,先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將水面以上的集氣瓶的空間平均分成五等份,并且做上記號。用彈簧夾加緊乳膠管。接下來, 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迅速伸入集氣瓶中并且把塞子塞緊,接下來我們要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了。我們找同學來說一下吧。第一排的同學高高的舉起了手,請你來回答吧。他說我觀察到了紅磷燃燒時發出黃色火焰,產生大量的白煙。這位同學觀察的非常細致,請坐。紅磷燃燒時會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產生大量的白煙。現在大家再來觀察這個實驗,現在紅磷熄滅并冷卻了,打開彈簧夾,大家小組討論一下你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和水面的變化情況。 我看三組的小代表已經迫不及待的舉起了手。請你說一下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吧。他說:打開彈簧夾以后,水順著導管緩緩進入到了集氣瓶中,而且進入的水正好到了我們剛才標記的五分之一的位置。其余小組討論的討論結果跟三組一樣嗎?我聽到大家異口同聲的說一樣。 看來大家都是很認真的在觀察實驗現象,接下來老師就給大家解釋一下實驗原理吧,大家看黑板哦。紅磷(我們用字母 P 來表示)和空氣中的氧氣(O2)在點燃的情況下,生成了一種新的物質叫做五氧化二磷(P2O5),這就是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也是反應原理。剛才打開彈簧夾以后,為什么水進入到了集氣瓶中呢?是因為紅磷燃燒消耗了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所以水會倒流,那消耗的氧氣,是不是就是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啊?對, 那請大家思考一下,水面上升了五分之一,那代表消耗的氧氣占瓶內空氣的多少呢?對,我聽到大家回答了: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那大家再思考一下,如果燒杯里的水足夠多, 那打開彈簧夾以后,水會充滿整個集氣瓶嗎?我聽到二組的同學們回答的最快,他們說不能,因為空氣中只有氧氣支持紅磷燃燒。對,同學們回答的很準確,空氣中只有氧氣支持紅磷燃燒,氧氣消耗完以后,等體積的水才會進入到集氣瓶中。我們得出氧氣約占空氣質量的五分之一,那剩余的五分之四是什么呢? 在 19 世紀末以前,大家都認為空氣中只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才陸續發現了氦、氖、 氬、氪、氙、氡等稀有氣體,才認識到空氣中原來除了氧氣和氮氣以外,還有其他成分。目前,人們已經能用實驗的方法精確地測定出空氣的成分了。通過實驗測定,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 78%,氧氣 21%,稀有氣體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同學們,看完空氣的成分表以后,老師告訴大家,像空氣這樣由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叫做混合物,組成混合物的各種成分它們是一個搭伙過日子的狀態,所以都保持著它們各自的性質。接下來我們對比一下,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叫混合物,那只有一種物質組成的是什么呢?對,是純凈物,純凈物比混合物更好區分,所以它們可以用化學符號來表示,比如氮氣可以用 N2來表示,氧氣用 O2,二氧化碳用 CO2表示等等, 咱們剛才實驗中提到的紅磷 P 和五氧化二磷 P2O5也是純凈物。
三、鞏固提高
了解了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老師來考考大家:二氧化硫、白磷、咖啡、河水這四種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呢?剛才二組和三組的同學都踴躍的回答了問題,現在一組的同學也不甘示弱了,那我們請一組代表回答,他說二氧化硫和白磷是純凈物,咖啡和河水是混合物,非常正確,請坐。那你們是怎么判斷的呢?一組的同學說是根據定義來判斷的,非常好,我們在判斷某種物質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時,一定要看它的成分,看它是由幾種物質組成的,如果是一種物質組成,那就是純凈物,如果是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 那就是混合物了。
四、課堂小結
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內容吧。 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小實驗,我們得到了氧氣約占空氣質量的五分之一,那反應原理呢,就是紅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情況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接下來,我們又學習了空氣的成分, 氮氣 78%,氧氣 21%,稀有氣體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氣體和雜質 0.03%。那根據空氣的成分,我們又掌握了兩個概念:由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的是純凈物。看來大家掌握的都非常棒,這些就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知識。
五、作業布置
接下來一起進入我們的作業超市,今天的作業是需要大家制作“空氣的用途”小卡片, 下節課我們一起分享哦。
好,本節課就到這里了,同學們再見!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通過實驗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并運用其解釋生活中一些相關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空氣的組成實驗和自主設計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空氣的成分,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區分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方法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并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空氣的成分和如何區分常見的混合物與純凈物;
2.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采用自主學習和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用具:集氣瓶、橡膠塞、燃燒匙、燒杯、彈簧夾、紅磷等。
五、教學過程:
1.課程導入:通過空氣的謎語(看不見,摸不著,不香不臭沒味道,說它寶貴到處有,動物植物離不了),引出空氣的性質: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根據空氣的重要性(動物植物離不了)提出進行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探究。
2.講授新課:觀察多媒體中按教材中圖 2-3 連接裝置的視頻,并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討論實驗結果。
3.要點:①觀察紅磷燃燒現象得出文字表達式;②.觀察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推斷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組成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如氮氣)組成。進而講授空氣的組成成分,引出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比較:二氧化硫、白磷、咖啡、河水等物質,判斷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并說出判斷的方法或依據。
小結: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這樣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而實驗中的五氧化二磷也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所以也是純凈物。
4.課堂小結
通過實驗,得出氧氣約占空氣質量的五分之一,反應原理是紅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情況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接著學習了空氣的成分,氮氣 78%,氧氣 21%,稀有氣體 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 0.03%。根據空氣的成分掌握兩個概念:由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的是純凈物。
六、作業布置
結合生活現象,制作“空氣的用途”小卡片
七、板書設計

高中:
題目《物質的量》
試講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化學組 08 號考生,今天我試講的題目是《物質的量》,下面開始我的試講。
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這節課上課之前呢,老師有這樣的幾個問題需要大家來幫嗎?請大家觀看大屏幕。第一個,如何通過實驗方法粗略測知一張白紙的厚度?(以化學教材的紙為例,請學生認真測量)。第二個,已知有一打厚度均勻的這樣的紙,如何快速粗略地知道其中的張數? 第三個,如何通過實驗方法粗略測知一個原子或分子的質量?現有一杯水,如何知曉其中含多少水分子?現在小組可以討論一下。 時間到了,大家能幫老師解決上面的問題嗎?第三組舉手最快,你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第三組的同學說可以先量取書本的厚度,再除以總頁數。答的非常好!請坐。第八組,你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第八組的同學回答說可以先量取 20 頁紙是厚度,然 后再量取所有紙的厚度。嗯!這個辦法也很可行,請坐! 最后一個問題,通過大家的啟發,老師也有了一些想法!如果我能知道一定質量或體積的水里有多少個水分子的話,無論給我多少水,我都能算出它里面含有多少個水分子了!老師的想法對不對?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物質的量
二、教學過程
物質的量是國際科學界引入的一個物理量,用 n 來表示,單位摩爾,簡稱摩,用 mol 來表示。那這個物理量是用來描述什么的呢?他表示的是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聽起來好像很抽象,那我們把這個物理量和長度來進行比較,長度是描述長短的物理量,單位是米, 它表示一定長度就為 1m,對吧?這個 1m 的長度是誰來確定的?是不是你心中想多長就是 1m? 是不是我們必須用尺子進行測量,是有規定的?再回頭看物質的量,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那就是說這個一定數目也應該是確定的!那么這個數字有多大呢?大家來猜想一些!大還是小?有的同學說大,有的同學說小!那老師來告訴大家,科學家選擇了 0.012kg 的 12C 所含的原子個數,作為 1mol 所含有的粒子個數,約為 6.02×1023個,所以我們就把含有約6.02×1023個粒子集體計量為 1mol,也就是說 1 mol 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數約為 6.02×1023個,這個數值大不大?為什么這么大呢?因為粒子很小啊!這里的粒子集體可以是原子、分子、離 子或原子團,也可以是電子、質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觀物體。不可以說 1mol 粉筆, 1mol 蘋果,可以是 1molNa,1molH2 O,1mol 水含有多少個水分子呢?很好啊!6.02×1023! 現在大家再思考,這個數值為什么是近似的數值呢?這個數值其實是由理論計算和實驗 數據得出來的,所以是一個近似的數值!而得出這個數值的過程中,有一個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叫做阿伏加德羅,所以我們把這個可以表示 1mol 任何粒子所含有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用 NA來表示,通常用 6.02×1023 mol-1來表示!那我們觀察,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單位就應該是每摩爾,mol-1。它和一般的單位有一些區別,這個大家要注意!現在,大家來計算下面的幾個題目,看看他們都含有多少個粒子?1 molFe 含有 6.02 ×1023個鐵原子,也就是有 NA個鐵原子,1 molNa 含有 6.02×1023個鈉離子,也就是含有 NA 個鈉離子,1 molO2含有 6.02×1023個氧氣分子,含有 NA個氧氣分子。 那我們進行總結,粒子個數,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之間的關系是怎么的?我看下面好多位同學已經得出來關系,好,第三排紅色衣服的女同學,你來回答!嗯,很好!她說粒子個數等于物質的量乘以阿伏加德羅常數!請坐。我們粒子數用 N,阿伏加德羅常數用什么?很好,用 NA來表示。物質的量用?n 來表示,很好!所以最后的公式為?N=n?NA 今天的課程內容呢就這么多。
3、鞏固提高
下面,給大家 5 分鐘的時間,來完成大屏幕上的習題!5 分鐘后,老師會給出答案。好了,時間到,請大家根據答案自己修改,如果有問題,可以同 桌之間互相幫助!好了,我看大家都討論完了,這兩個題目大家也都沒有問題了!
4、課堂總結
那么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內容!我們都學到了哪些內容呢?啊!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物理:物質的量。嗯,還有阿伏加德羅常數,還有呢?最后我們學習了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還有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好的,今天的課到這里就結束了!今天的內容呢比較多,而且有一定的難度!回去呢, 希望大家在能再好好的梳理一下知識點。
5、布置作業
今天的課后作業:完成課后習題,讀讀化學史,查閱有關阿伏加德羅的有關資料,看看他在化學領域還有哪些貢獻。
好!下課。
考生試講完畢,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傾聽,還請批評指正。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體的一個物理量,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
(2)掌握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
(3)學會物質的量的簡單計算,理解粒子數,阿伏加德羅常數和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
2 過程與方法
在化學概念的學習過程中,體驗類比、遷移的學習方法,培養思維能力以及研究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發對新問題的探究興趣,體驗概念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概念
難點:粒子數,阿伏加德羅常數和物質的量之間計算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思考并討論:
(1)如何通過實驗方法粗略測知一張白紙的厚度?其中哪種方法在現有實驗條件下最具有可操作性?(以化學教材的紙為例,請學生認真測量)
(2)已知有一大疊厚度均勻的這樣的紙,如何快速粗略地知道其中的張數?
(3)如何通過實驗方法粗略測知一個原子或分子的質量?現有一杯水,如何知曉其中含多少水分子?
2.新授:教師講解:顯然,我們能夠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數目的粒子集體將宏觀與微觀聯系起來,為此,國際科學界引進了“物質的量”這樣一個物理量(n),其單位為摩爾(mol), 簡稱為摩。
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過渡:參照以前學過的物理量,質量,長度,時間,規定單位質量為 1 千克,單位長度為 1米,單位時間為 1 秒, 那么到底用多少粒子的集合體是一摩爾呢?這個數值是比較大?還是比較小?
活動:學生做出大膽的猜想
講解:科學家選擇了 0.012kg 的 12C 所含的原子個數,約為 6.02×1023個為 1mol,所以我們就把含有約 6.02×1023個粒子集體計量為 1mol,也就是說 1 mol 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數約為 6.02×1023個,這里的粒子集體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或原子團,也可以是電子、質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觀物體。 舉例:1 molFe、1 molO2、1 molNa 、1molSO42—、2molH2O
指出注意事項:使用摩爾作為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要用化學式表示。
思考:這樣的近似數據,用此數據的優點是什么呢?
講解:阿伏加德羅是意大利物理學家,他對 6.02×1023這個數據的得出,有著很大的貢獻, 故用其名字來表示該常數,以示紀念,即將 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 用 NA表示。
概念: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符號 NA,通常用 6.02×1023 mol-1來表示。歸納得出公式:粒子數 N=n?NA
練習: 5molH2SO4中含有的分子個數是多少?原子總數是多少?氧原子個數是多少?
活動:大屏幕 PPT 題目,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提問,強化幾個關系式的應用,教師巡視、指導、答疑。
小結:本節所學內容
3.作業:讀讀化學史,查閱有關阿伏加德羅的有關資料,看看他在化學領域還有哪些貢獻并完成課后習題。
四、板書設計:

五、生物面試試講稿 教案(初中 高中)
初中
題目:《生物的特征》
試講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初中生物組的 06 號考生,我試講的題目是《生物的特征》下面開始我的試講。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是我們生物的第一節課。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這是一幅來自遙遠外太空的一張照片。如果我們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大家來猜猜藍色的是什么?
生:我認為藍色是浩瀚的大海。
師:綠色的是什么?
生:綠色應該是廣茂的森林和原野。
師:那白色的是什么?
生: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
師:大家說的很好。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么將我們的環境點綴得如此絢麗多彩嗎?
生:是各種各樣的生物!
師:沒錯,凡是有生命的都叫做生物。那今天我們就正式走進生物圈,來了解探索一下生物 界的奧秘!
(二)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師:那請同學們繼續來觀察幾幅圖片,邊觀察邊思考:你都看見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高山和流水,形狀各異的石頭還有青草。
生:我看到了花鳥魚蟲。
師:說得很好。那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圖片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生:我認為各種蟲子是生物,石頭不是生物。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因為石頭沒有生命。
師:那我們再來觀察一下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物體,比如這些盆栽花卉、蝴蝶、課桌、講臺。 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請同學們先獨立的思考一下,再和你的小組成員們交流一下吧。
生:我認為蝴蝶、盆栽花卉是生物。課桌講臺都不是生物。
師:說說你的想法。為什么呢?
生:因為只有蝴蝶可以進行呼吸,所以蝴蝶是生物。
師:沒錯,動物可以進行呼吸,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嗎?
生:植物也要進行呼吸。植物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師:你說的很對。生物都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都需要呼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呼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比如一些厭氧性細菌還有真菌,就不需要氧氣,它們是可以進行無氧呼吸。那除了呼吸這一特征,生物還有哪些特征呢?
生:我認為生物還要進行營養才行。像花卉盆栽等植物,都是通過澆水施肥種出來的。澆水施肥其實就是在為它們提供營養。
師:大家認為呢?
生:同意。我們人類也要補充營養,才能健康成長。
師:沒錯。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營養,但不同的生物獲取營養的方式是不同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這種類型的生物是屬于自養型生物。而動物和我們人類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可以從別的植物或動物身上獲取自身所需要的營養,所以稱為異養型生物。想一想,作為人類,我們還具有哪些生物的特征?
生:人類都能進行新陳代謝。通過出汗,排泄等來排出廢物。
生:人類還能繁衍生息。
(三)鞏固提高
師:同學們說的都是正確的。我們再來對比一下,窗臺上的那只小鳥,與講臺課桌比較,它們有什么區別?
生:小鳥能呼吸,小鳥還能生蛋,蛋孵化出幼鳥,所以小鳥也能繁衍。
生:孵化出的幼鳥會慢慢長大,說明生物可以生長發育。
生:課桌是“死”的,不能呼吸,也不會代謝。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通過同學們的觀察和比較,結合書本,我們來嘗試總結一下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生: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生:生物能進行呼吸。
生: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生: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四)課堂小結
師: 請同學們觀察書中插圖,說一說各種生物正在進行哪些生命活動?
生:種子在萌發生長。
生:小鱷魚在破殼而出。
師:其實,我們的教材上還有一些沒有提到的特征,同學們來猜猜,還有什么?
生:我覺得人類會生老病死,所以生物也要有一定的壽命吧。
生:我覺得生物還能進行進化,隨著環境變化適者生存。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思維非常活躍。的確是這樣。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 物有一定的壽命。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找到了生物的許多特征,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大自然的美麗和有趣的地方,我們在大自然中收獲了知識,也受益無窮。
(五)作業布置
師:那今天的作業就是完成書后練習題。放學后在校園里找一找,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師: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節課見!
我的試講結束,謝謝各位考官。現在,我可以擦黑板了嗎?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結合生活經驗,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提出疑問:我們生活在一個異常美麗的星球上,你們知道是什么將我們的環境點綴得如此絢麗多彩嗎? 學生聯想思考回答,引出生物的概念。
(二)新課講授
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所看到的大自然。
提出問題:所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課本或多媒體的圖畫,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 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并發言。 指導學生再次認真觀察插圖,閱讀課文。
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 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展示一些圖片或實物樣本,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歸納。
(三)鞏固提高
組織學生進行實物對比,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 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通過對生物和非生物的觀察比較它們的區別,從而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四)課堂小結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 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五)作業布置
完成書后練習題。調查校園里的實物,找一找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六)板書設計

高中:
題目:《DNA 分子結構》
試講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參加教師考試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試講題目是高中《DNA 分子結構》,接下來開始我的試講:
師:同學們好,上課!
一、導入新課
師:前面我們通過“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學習,知道 DNA 是遺傳物質,那么 DNA 分子是怎樣儲存遺傳信息的?又是怎樣決定生物性狀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 DNA 的結構。
師:在學習 DNA 分子結構之前,我們回憶一下必修一已學過有關 DNA 分子的哪些內容。
師: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
師:有請 22 號同學起來說說。
生:我們在必修一學習了 DNA 的分布,對于真核生物,DNA 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也含有少量的 DNA。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 DNA 和 RNA在真核細胞中的分布,甲基綠使 DNA 呈現綠色,吡羅紅使 RNA 呈現紅色。
師:請坐。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師:有請第四組第三排帶眼鏡的女同學起來補充。
生:DNA 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一個脫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堿基、一分子脫氧核糖和一
分子磷酸組成。DNA 的含氮堿基有 4 種,分別是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其中
胸腺嘧啶是 DNA 特有堿基。DNA 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組成。
師:同學們都回答的非常棒,講到很全面,這說明同學們課前有做好認真復習和預習工作。給剛才這兩位同學的踴躍發言各加 2 分鼓勵。
二、講授新課
師:今天我們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更進一步學習有關 DNA 分子的結構。在對 DNA 分子結構的 研究中,貢獻突出的是兩位年輕的科學家——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下 面請同學帶著以下三個問題閱讀課本 47 頁和 48 頁有關構建 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 師:
問題 1:DNA 分子是由幾條鏈構成的?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
問題 2: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它們分別位于 DNA 分子的什么部位?
問題 3:DNA 分子中的堿基是如何配對的?它們位于 DNA 的什么部位?
師:現在請同學們對這三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
師:哪個小組代表起來匯報你們小組的交流成果。
師:有請第一小組代表說一說。
生:對于問題 1,我們小組討論后的結論是“DNA 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 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了;對于問題 2,我們小組討論后的結論是“DNA 分子中的脫 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對于問題 3,我們小組討論后的結論是“堿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腺嘌呤一定與胸腺嘧啶配對;鳥嘌呤一定與胞嘧啶配對”。
師:請坐。剛才同學們都很認真思考并積極參加到討論過程,這一點非常棒,希望同學們在后面的學習繼續保持。對于剛才第一小組的踴躍發言給予加 3 分獎勵。
師:同學們對于剛才第一小組討論得出的結論認同嗎?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充嗎?
三、鞏固練習
師:沒有的話,請同學們根據 DNA 分子有關結構方面的知識,嘗試畫一個 DNA 分子結構模 式平面圖。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到投影,這是老師投影出來的三位同學描繪有關 DNA 分子的結構模式平面圖,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嗎?
師:下面有請第三組第二排穿紅色衣服的女同學上來用紅筆做修改。
師:還有其他同學需要補充嗎?
師:沒有的話,請同學們看到屏幕,老師結合同學們所描繪的有關 DNA 分子結構模式圖進行講解。首先老師投影出來第一份描繪的結構模式圖中這兩條 DNA 鏈沒有體現反向平行,在 DNA 分子結構中這兩條鏈它是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的立體結構;而第二位同學描繪的結構模式平面圖中所范的錯誤是堿基對之間的氫鍵數標注不正確,在這里老師做一個補充。在 DNA 分子結構中,這兩條鏈上的堿基首先是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同學們要注意,并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規律是這樣的,堿基 A 與堿基 T 配對;堿基 C 它是與堿基 G 配對。而且同學們還要注意一點,堿基 A 和堿基 T 之間的堿基對含有 2 個氫鍵,堿基 C與堿基 G 之間的堿基對含有 3 個氫鍵,在 DNA 分子中含有(G+C)數目越多,氫鍵數越多,那么這個雙鏈 DNA 分子的穩定性越高。請同學們做好筆記。
師:同學們請看到多媒體課件,這是一個有關 DNA 分子結構圖。
師:在這則小故事里,我們除了學習有關 DNA 分子結構的相關內容以外,沃森和克里克在發現 DNA 雙螺旋結構過程中所體現出默契配合,嚴謹、實事求是、勇于探索、合作的科學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夠用到這種精神。
師:接著請同學們根據上面所學內容完成課本 51 頁“基礎題”。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現在首先思考三分鐘,回顧今天所學有關 DNA 分子結構的內容。
師:有請 6 號同學起來與我們分享今天這節課你學了哪些內容。
師:請坐。這位同學把今天所學的內容概括的非常全面,非常棒。
五、布置作業
師:課下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制作 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這節課就 上到這里,下課。
以上是我試講的全部內容,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 DNA 分子的結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繪制模型,學習 DNA 分子的結構,在主動參與生物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和獲取新知識能力,用 DNA 分子結構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教材中兩位科學家構建 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培養學生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 DNA 分子結構。
2.教學難點 :理解 DNA 分子結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必修一已學過有關 DNA 的知識,先建立起學生對 DNA 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新課講授
1、DNA 分子的結構
(1)展示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 1:DNA 是由幾條鏈構成的?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
問題 2:DNA 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它們分別位于 DNA 的什么部位?
問題 3:DNA 中的堿基是如何配對的?它們位于 DNA 的什么部位?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 47 頁和 48 頁有關構建 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2)【分組討論】對學生進行分組,根據教材資料分析、討論有關 DNA 結構方面的問題。
(3)【成果交流】各小組討論后找代表匯報初步形成結論,其它小組給予評價。
(4)【教師點撥小結】教師對學生表現給予肯定,同時對他們討論中出現不足及時糾正。
(三)鞏固練習
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畫一個 DNA 分子的結構模式平面圖以及完成課本 56 頁“基礎題”。
(四)課堂小結
找學生分享本節課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
布置學生課下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制作 DNA 結構模雙螺旋結構型。
(六)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小7今日分享的關于(物理、化學、生物)教資面試中涉及到的干貨分享啦~
最后想獲取電子版的小可愛們請關注“一起考教師”頭條號,教師考試是長跑,為了節約大家的時間,我們已經給大家準備好考試所需的全部資料,無償發放。
①資格證筆試,關注:“一起考教師”頭條號,私信回復:“頭條1”領取
②資格證面試,關注:“一起考教師”頭條號,私信回復:“頭條2”領取
風里雨里,17等你~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