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5)
小佟在一家設計公司工作不到一年,春節后被辭退了,領導說他的工作效率太低,覺得他工作能力有問題。可是他并非學歷不足或者能力不夠,究竟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他在平時的工作中,遇到問題都不好意思問別人,他覺得人家很忙,不好意思打擾人家,可是自己又做不了,只能硬著頭皮鉆研(做)。結果明明問明白半天就能解決的問題,愣是拖個好幾天,做出來可能還不對。

在工作中你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自己沒有把握卻又不好意思求人幫忙,自己想要做得更好又不敢開口求助?
一.為什么我們害怕麻煩別人
小佟從小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的麻煩盡量不要帶給別人,能自己解決的事情不要麻煩別人,能百折不撓就不要輕易折腰......
這樣的話已經壓入了小佟潛意識,逐漸形成了他的“慣性思維”,當在職場遇到問題時,很自然的就做出了自己扛,不去麻煩別人的選擇。
前兩年大熱的《都挺好》有一個情節很讓人心痛,蘇明玉被蘇明成毆打入院,除了大嫂吳菲,其他所有人關心的都是怎么把蘇明成撈出來,沒人在乎明玉的死活。明玉被忽略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深深植在蘇家人腦子里的慣性思維。
慣性有對有錯,不是所有的慣性都值得堅持。
2.忽視他人的力量,讓你覺得“不需要靠別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表明,人們幸福的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思維模式、大腦結構,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人際關系。
雖然孔子說過:“小人求諸人,君子求諸己”,而遇到問題時我們不斷諸己,去尋找解決方案,就會給自己造成很大壓力。畢竟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于是,孔子也說了:“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矣”。
樊登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海豹突擊隊的故事,這是美國地位非常高的一支部隊特種部隊,訓練強度非常大,他們常常要在海里邊兒幾十公里的游泳在海里邊兒還是冰冷的海水幾十公里的游泳。當有人游到最后完全沒有力氣堅持的時候,已經上岸的隊員們,就不斷給他打氣,加油,揮拳頭,那個即將要放棄的人好像又有一股勁兒這個能量真的被注入進來了,這個就是他人的力量。

什么是防衛性人格?心理學家這樣定義他們的表現:
防衛性的人格特質表現在行為上,則會出現下面這些常見的行為,包括:焦慮、膽怯。無論是學習或嘗試新事物,比較容易退縮,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太敢主動請教別人。“我不敢問同事,怕會打擾別人,怕他們覺得我很煩,以為我不努力。”
當我們防衛時,時常會出現很多迂回行為,比如懶散、常換工作、觸犯法律、跟別人保持距離、常會覺得有負罪感、總是猶豫不決。
防衛性人格的形成很有趣,心理學家認為是“從童年早期”的家庭氣氛而來。包括家人之間的互動,我們和別人的互動,以及我們在家庭中的地位等。
心理學家對防衛性人格的人進行“童年早期回憶”的收集,很多人都提到了小時候因為“害怕被處罰”而開始隱瞞家長一些事情。比如看到自己的考試成績出乎意料的低的時候,飽受驚嚇之余,都會做出相同的決定:不給父母看試卷,自己悄悄替父母簽名,或是借口“忘記把試卷帶回家”來逃避處罰。
但是,當去詢問父母對于處罰的標準時,他們都很疑惑的表示:很少處罰孩子啊,不知道他們在怕什么。
所以,在不具備正確的認知,也就是“感覺”和“行為”還沒用能力匹配正確的時候,防衛性人格就逐步形成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形成了大腦的直覺。
二.改變防衛性人格:卡尼曼雙系統思維模型我們的大腦有無法克服的缺陷,對于外界的環境,符合最小作用力原則,能不動腦就不動腦。
這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對于大腦的評價,他認為人的大腦存在兩個系統,稱為系統1和系統2。兩個系統分別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存在直覺和理性兩種不同認知功能的思維模式。系統1無意識思考,時刻處于自動駕駛狀態,習慣用慣性思維,通過直覺進行判斷。系統2需要耗費精力,需要聚焦和專注,通過理性進行判斷。
由于大腦的惰性,系統1常常占據大腦的主導地位,所以當防衛性人格已經深入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自然覺得“問同事會給人家添麻煩的”的時候,就產生了認知偏見,形成了確認偏差。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放慢思考,調動起大腦的系統2,進行糾偏。我們以小佟的事情為例,具體可以怎樣做呢?
1.自我暗示當他又一次不好意思去開口問別人時,可以這樣進行自我暗示:這只是我以為的并不是別人這么想的。
2.事前檢驗預先設想好最慘敗的結果,比如,我去找老王請教問題,結果被噴了回來,那么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什么呢?可能是時間不合適,老王很忙;可能是我問的問題太沒有條理了;可能是老王剛被領導訓了一頓,心情不好等等,那么我應該注意什么呢?把關注點放到這些問題上,就不會過多的糾結要不要去問了。
我們經常會被自己的記憶誤導,記錄時時刻刻的點滴真相,來為改變自己的感受和決策做最好的選擇。
三.只需3步,幫你順利提問
1.提問看準時機,避免添亂
當我們想去向別人請教問題時,首先要看對方有沒有空,是不是處于緊急事務的處理中。
史蒂芬柯維博士提出了時間管理四象限的概念,即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根據這樣的時間劃分,盡量選擇別人處于不緊急的時候,一方面避免給別人的正常工作造成困擾,另一方面能保證求助的質量。
怎么判斷別人是否處于緊急狀態呢?
- 通過行為觀察
我們可以通過對方的行為,判斷他是否處于緊急狀態。
比如如果他電話鈴聲一直不斷,接電話時,一再表示“好的,我盡快。”或者行色匆匆,動作略顯忙碌的快速,那八成是處于非常緊急的事務處理中,這個時候就不要去麻煩別人了。
- 通過工作狀態判斷
另一種方法是觀察對方的工作狀態。
當別人一直眉頭緊鎖,緊盯手頭工作的時候,一般是處于緊急狀態,這個時候就盡量不要去打擾別人。如果對方的表情相對放松,輕松與同事交談,或者在茶水間休息或是在窗邊眺望,可以找個時間去麻煩他一下。
2.做到這5點,讓你的提問高效又討喜
- 真誠的微笑
還記得電影《中國機長》里袁泉扮演的乘務長嗎?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乘客,刁蠻的也好,冷酷的也好,過分熱情的也好,臉上永遠掛著淡淡的不失禮貌的微笑。
我們想去提問也是一樣,不需要一臉諂媚,也不能過分高冷,要保持真誠的微笑。
因為如果你跟對方還沒有那么熟悉,你的氣場和情緒會影響對方。
- 調整到和被詢問的人一樣的狀態
培養與他人匹配或是相近的行為的能力是從神經語言學的項目中演進出來的,這是一種人際溝通的模型,涉及的研究領域有語言解析以及我們如何同他人進行溝通與理解方面的知識。
在溝通中,把自己調整到和被詢問人一樣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關系到對方能否準確接收到你的問題并愉悅的予以解答。
試想,如果你要詢問的人是一個冷靜有條理的人,而你一臉熱情,甚至略顯呱噪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提問,對方會不會一臉震驚的不適?又或者對方講話語速較快,而你說話卻非常慢條斯理,在他解答完之后,你的回應來的晚了一些,對方會不會懷疑自己的問題沒有解釋清楚或者你的理解力有點問題?
也許你會很不屑,憑啥我要調整到和他相似的狀態?這不是在磨滅我的真實性嗎?
在《銷售就是要玩轉情商》一書中給出的解釋同樣適用在工作場合的溝通:
我們的首要目標就是與客戶或是顧客在一個舒適自在的談話氣氛中進行會面。如果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調整或是改變自身的溝通方式,那么我們做出這樣的改變就是真實且真誠的,因為我們渴望與對方建立起這樣的溝通方式。
MBTI職業性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了解對方的思路,我們不需要去了解每一個人究竟是什么樣的性格類型,只需要從下面八個維度去觀察了解并作出合適的應對就可以:
外向:如果對方是個陽光外向,特別能叨叨的人,你就要略微積極一些,回應的要快一些;
內向:如果對方是個沉穩內向,不善言辭的人,你就要盡可能的保持平靜,不要過于熱情;
框架感:這樣的人說話會特別簡練,只給你幾個大的條條框框,細節不會特別展開講,所以你需要先記下來,然后再去琢磨細節,繼續追問;
細節感:這樣的人就會講的非常仔細,順著一個問題,講到最細的那個點,然后再講下一個,所以你也需要先記下來,然后自己去提煉;
理性:偏理性的人呢,講話就感覺嚴絲合縫,專業度突出,可能會有點冷冰冰的感覺,所以你不需要特別多的寒暄,盡量跟他足夠理性就可以了;
情感:偏情感的人,寒暄就會比較長,講話比較溫暖,所以你要溫和有禮貌;
秩序性強:這樣的人講話有層次,第一第二第三講的非常有條理,所以你提問的時候也盡可能的有條理;
自由散漫:這樣的人思維比較發散,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會關聯到其他很多問題,知識量會很大,你可以盡可能的先記下來,再看你想要的答案是不是在這里面,順便把他提到的其他問題也記錄下來,是不是撿到寶的感覺?
我們去了解一個人,是讓他在一個讓更熟悉或者安全的環境里解答問題,這樣你更能獲得更多你想要的知識。
- 積極贊揚,多說優點
人都是喜歡被稱贊和鼓勵的,我們在提問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明確的給出贊揚。比如,小佟是做電商設計的,他想讓別人看看配圖比例的時候,就可以這樣講:“王老師,您的審美能力好,尤其是對比例的把握特別精準,您指點指點我這個設計圖吧!”
用這樣的說法,滿足了他人的心理,那別人接受起麻煩來,就更容易一些了。
- 利用金字塔思維,有秩序的提問
《金字塔思維》一書中這樣介紹大腦的信息處理模式:
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所面對的是一大堆散亂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時,自身僅有的分析和整理能力沒辦法很好的處理,我們的思維會變得混亂。
同樣,如果對方聽到的問題時一大堆散落的信息,就算想回答,可能也無從說起。
所以,我們要通過金字塔結構來進行問題梳理。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小佟關于客戶信息這個模塊有下面這6個問題,提問的時候,如果這樣問“客戶信息建立的時候,畫面按鈕布局應該怎么安排呢?”“客戶信息修改的時候,數據庫更新都是要包括哪些字段呢?”“客戶信息建立的時候,備注欄要多少位的長度呢?”
非常凌亂是不是?
如果這樣整理一下,就可以這樣提問:“關于客戶信息的建立,我有這樣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關于畫面按鈕......第二個是備注欄的長度定義合適呢?”“關于客戶信息的修改,我有三個地方不明白,第一個是......第二個是......”。 這樣的提問,自己的思路很清晰,不會遺漏,對方回答起來也會很有條理。
- 專注的聆聽,及時的回應
樊登老師在《可復制的領導力》中提出了傾聽三步:
深呼吸---- 提問并回應---- 復述和總結
在提問之前深呼吸,這樣可以幫我們調整情緒,無論你是焦慮的,緊張的,恐懼的,通過深呼吸把情緒緩和下來,專注于聆聽對方的問題解答。
當別人針對問題作出了解答,一定要及時的回應,哪怕只是簡單的“哦”“是的”“對”。而且,回答要走心,如果你一邊看手機,哪怕是只看了一眼,或者眼睛看著外面,對方馬上就會覺察到你的不專心,講課的興致也會大大降低。
最后要對剛才解答的問題進行一個簡要的復述,向對方確認一下是否有信息的遺漏。
3.重視提問后的反饋
當別人解答完你的問題,接下來的步驟同樣重要,那就是反饋。
樊登老師的《可復制的領導力》中講:
及時作出反饋是對別人巨大的肯定。
怎樣作出反饋呢?
- 表示感謝
感謝是職場禮儀的必修課,真誠的感謝不僅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講解是有價值的,還會一定程度上增進同事之間的感情。
而感謝也不僅僅只有當面感謝,我的同事小元做的就很好。她剛來公司的時候,我們部門的老王給她講了一個模塊的業務,后來這個模塊就一直由她維護,每次做出新亮點的時候,都會得到領導或者其他同事的夸獎,小元每次都會謙虛的說:“多虧了王老師當初教我基本業務,讓我把內部的關聯點都串起來了。”這樣下來,以后老王是不是更愿意去幫她了呢?
- 及時溝通
當我們解決了理論上的問題,一定還會去動手實踐。比如我當年做程序員的時候,做過一個保險系統的項目,最初做需求設計的時候,遇到一個卡點,怎么也理不順那個模塊的流程,就跑去問我們項目經理,他帶著我從頭開始梳理,把每一個場景的流程都畫出來,前后臺的交互方式都列出來,一下解決了我的卡點。然后我回去接著寫設計,每做出幾步,都會跟他再溝通確認一下。
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檢驗我是不是真的明白了,另一方面是對項目經理之前講解的反饋。
結語:
在職場上,遇到問題去麻煩別人其實并不麻煩,如果不問才會變成大麻煩。如果你覺得改變思想很難,不如就直接升級行動吧。
1、在合適的時機去麻煩別人
2、要高效有討喜的去提問
3、提問后要積極反饋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