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皮亞杰兒童思維發展規律(星娃普小6年生活獨立)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暖星社區
暖星社區面向孤獨癥(即自閉癥)群體的綜合平臺——匯集各地孤獨癥康復機構信息,孤獨癥知識,資深康復師信息及相關學習資源。讓孤獨癥群體生活得更好~
--------------------------------------------------
桐寶今年12歲,就讀于普通小學6年級,不需要陪讀。從5年級開始,他不需要提醒,每天起床洗漱后給自己準備早餐,簡單點的就牛奶面包,饞了就給自己煎個雞蛋、牛排。
桐媽說他現在就是家里的生活小管家,買菜、燒飯、做家務,已經能夠分擔不少家里的活。早已不是七八年前那個脾氣暴躁,手部動作極差的孩子了。今年教育部要求小學六年級學生需要做三道家常菜,做家務這件事越來越被重視,但在桐媽多年的干預里,這是貫穿每日生活的“教學”。

圖源:pixabay
為什么她對“家務”如此“執念”?如何用工作思路來干預?如何成為成長型父母?【暖星聲音】桐媽專場,一一道來:點這里,回聽直播
以下內容來自直播間桐媽的分享:
工作思維“嫁接”家庭干預
我原來的工作是策劃,這份工作帶給我的習慣是,專業的事找專業的人來做。因為一個case需要不同的資源,要匹配不同領域的頭部來協同完成。而且項目是有周期的、分階段的,每個階段有不同的重點和目標。我覺得孤獨癥干預也是如此。
桐寶2014年診斷時,我的字典里才有“孤獨癥”,對我來說是空白的領域,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專業的人。初期可以說是竭盡全力找特教老師,因為當時網絡資源沒有現在這么豐富,我就盡可能去實地考察每一家我所能搜索到的機構。每到一家機構,我就請求到能力最好的班級試聽,清單上的機構全都聽完之后,我很迷茫。
我看到機構里能力最好的孩子,或許就是桐寶未來最好的模樣。但很明顯,他們就算從機構“畢業”,還需要繼續教,因為跟普通孩子比起來,他們的差異還是肉眼可見。但是離開機構后怎么辦?誰來教?
還有一個現實是,好老師難求,而孩子的干預時間不能耽擱。所以當時我就意識到,依賴專業特教老師也是不能長遠的。而作為媽媽,我們都希望所有好的資源都放在孩子身上,那我何不自己學特教呢?我才是那個可以隨時隨地且長期為他提供支持的人。但是不能瞎干呀,想要專業,只能通過大量學習。學習,是我自救道路的開始。

圖源:pexels
此外,我還做了一件事。我畫了一個圖,把桐寶和我往后的人生劃分了幾個階段,假設我活到80歲,我能陪伴到他哪個階段?對整個生命周期有了宏觀的認識之后,確定了每個階段和時間節點會面臨的狀況,以及應對狀況需要做什么樣的能力準備。
這條時間軸上的第一個關鍵節點是,不管努力還是躺平,三年后桐寶需要面臨“分流”:普校、特校、居家度日。所以目標明確,我決定要全力拼一把,進普校。因為如果能進入到學校環境,我就有9年的時間從容應對準備他的下一個階段。
說真的,在他確診的前半年,我重度失眠,一天只能睡三個小時,大量時間是在思考這些東西。我覺得我們孩子的康復必然是有節奏的、有階段的,不管我們愿不愿意,他他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必然會帶來變化,我們要做好應對每個階段的準備。
就像學齡前,我們不僅僅是考慮上學問題,這個階段還是很多能力發展的窗口期,是孩子能力的鋪墊。這是普通孩子發展的規律,我們特殊孩子一樣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只是,我們的孩子容易“卡”在某個階段,需要我們花力氣去幫助他。

圖源:pexels
干預之初,我還想明白了一件事。桐寶算高功能孩子里能力弱的這一類,哪怕是他這樣,也和普通孩子存在不小的差距。我覺得哪怕我們娘兒倆都拼盡全力,桐寶也無法和同齡人“卷”學業,所以我需要為他找到一個平衡。學業能學會,咱就堅持學,而每周都會安排時間讓他做家務、采購,從小訓練生活必備技能。
他學校里學到的知識,我都會幫他落地到生活中,比如學會了加減法,就帶他出去購物,算賬。對于我們的孩子,學會一個新知識太難的了,花了那么大力氣學會,如果不能服務于生活,太“不劃算”了。所以,學以致用才是關鍵,抽象知識對我們的孩子來說用處不是很大。所以我一直堅定地認為,我們學習,是為了將來能更好地生活,把所有的學習都以服務于生活為中心,以能獨立生活為目標導向。
基于我當時設定的階段目標——上普小,干預方式——不放松生活教育,現在桐寶不僅正常融合,在學校陽光禮貌,跟同學們相處友好,在生活方面,也不需要我操心。
原來我對桐寶成年后的期待是生活上不要“拖累”我就行,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他未來或許有參與庇護性就業的機會,之后我也會以此為新的階段目標,繼續鍛煉他就業的必備技能。當每個階段有明確目標之后,我們更能檢查當前狀態是否達成目標,檢查之后再動態調整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任務之后,我們只需要為設定好的目標去匹配資源,盡力達成它。
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父母不斷地學習,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我們需要提前預見到未來,再倒推到當下,應該做哪些準備。所以,我一直提倡家長們做成長型父母。

圖源:pexels
如何做成長型父母?
桐寶確診時,我在網上收集干預好的案例,總結他們的做法,找到其中的規律。我發現,但凡進步大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持續學習的家長,這也是促使我瘋狂學習并且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可能對于新手家長來說,一開始會特別迷茫,不知道從何學起。我的建議是按下面的順序——
01
利用碎片化信息
其實現在的網絡資源比過去豐富得多,各種短視頻、直播等等,這些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對于新手家長來說最大的作用是——篩選。
篩選什么呢?篩選你“抄作業”的目標對象。篩選出一批目標之后,就開始持續關注觀察,結合自己家的情況,看是不是值得照搬全抄,還是批判性吸收一部分?
觀察完,總結規律。我當年總結的規律是,這些正面案例的背后都有一個好學的家長,而且是系統性學習的家長。
02
系統性學習
看短視頻是無法系統性學習的,要看書。看書也是有“步驟”的:
新手家長首先要看孤獨癥相關的科普書籍,了解孤獨癥是什么,科學的方法是什么,才不會被一些奇奇怪怪的療法忽悠。
接著,看兒童心理發展類的書籍,了解普通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是什么,階段特點是什么。這樣才可以把我們的孩子與之對標,才知道特殊兒童“特殊”在哪兒。
最后,再看講特教方法、技巧的書。這類書很多,療法也很多。因此還是要回到前面的“工作思維”,分階段,確定目標,分解目標,再以每個小目標為中心,去找方法和資源。

圖源:pixabay
03
參加家長培訓
很多家長也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但是“一看全會,一干全廢”,原因就是缺少技能培訓和操作指導。因此參加家長技能培訓班很重要,至少需要持續1-2個月的時間專門來深入學習。
如果有條件,騰出兩個月時間參加線下的家長培訓,會對理論有更好的理解。我們學那么多專業知識就是為了可以轉化為可以用的技能,我們的孩子要提高,除了機構、學校的學習,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彌補差距。
如果把生活丟了,差距就更大了,應當要把“生活的教育”當成一門“學科”來學。生活里的語言、規矩、技能……都是譜系娃學習很好的資源。像桐寶,每年進步一點點,到六年級,就輕松很多了。
04
專題化學習
看書、聽課、培訓,系統性學習之后,再回過頭看碎片化的信息,你的眼界、格局就不一樣了,效率也更高。學到新的方法,也更能更好地理解,用于實踐。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專題化的學習,也就是針對自家孩子的特殊性,以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為中心,作為一個“課題”進行模塊化的學習。比如桐寶是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孩子,我就專門看情緒管理的書籍,參加相關培訓,前后花了五年的時間,一直到他三年級,才算讓他的情緒趨于平穩。每一步都是很長的過程,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
需要提醒家長們的是,不要等我們學會了再實踐,因為時間有限,我們的孩子等不及我們成熟。記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圖源:pixabay
05
動態調整目標和方法
大多數家長焦慮,我覺得是因為沒有把干預當成是一件全生命周期的事。因此將一輩子分階段,你會看到不同時期的環境、矛盾不同,提前看到這些,就可以提前準備、練習滲透。不止于“事到臨頭”焦灼不安。
比如,接下來桐寶要進入青春期,我不能等到問題爆發了再去學習,而是要提前了解普通孩子青春期會面臨哪些問題,如何應對,再加入特教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幫他平穩度過這個關鍵時期。青春期之后,就到了成年期,漫長的人才才開始,而成年期才是檢驗干預成果的。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有能力離開我們,獨立生活、工作,這也是我們奮斗的最高目標,因此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長路漫漫,我們還要不斷努力,不能停止學習,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跟隨孩子的改變而改變。
比如情緒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引導他轉移情緒,盡量不刺激引爆他的情緒,但是當他長大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表達,我們就不能“將就”孩子,而是要創造條件幫助他練習管理情緒。孩子不斷成長,我們也需要更新。因此家長要樹立動態發展的教育觀,所使用的方法也要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改變。
總而言之,要有長遠規劃,要有階段目標,但是目標和方法是需要根據孩子的發展情況動態調整的。定下目標,就努力去沖,但是最后的結果要接納。接受一切不可改變,用勇氣窮盡一切可改變,用智慧辨別以上二者。

- End -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21910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