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6)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我們的教學研究逐漸從方法策略轉(zhuǎn)向了課程內(nèi)容。通過各種各樣的培訓,越來越多的教師也記住了這樣的口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課文教語文”。可是,面對著一篇篇的課文,我們還是困惑著我們的困惑:“對著新標準,苦想教什么;捧著新教材,不知教什么;舉著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些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 。于是,我們只為了知識而教,或為了分數(shù)而教,甚至是找來網(wǎng)上、教案集里不知誰的教學設計照搬套用。備課猶如吃洋快餐,只求方便快捷,如此,我們的學生怎能不營養(yǎng)不良、疾病纏身呢?
在文選式教材編寫體例下,我們只能而且必須根據(jù)語文課程特點確定每篇課文里適宜的教學內(nèi)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課程意義”下的文本解讀。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獲得人生成長的過程,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因此,“課程意義”的文本解讀必然圍繞著三個維度:教師專業(yè)成長、學生素養(yǎng)提升、教學效率提高。
做一個優(yōu)秀的閱讀者
教師要培養(yǎng)具有高閱讀素養(yǎng)的學生,必須使自己首先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閱讀者。很難想象,一個一有時間就在網(wǎng)游、網(wǎng)購,拿起書本就會哈欠連天的老師如何使他的學生愛上閱讀。當我們?nèi)諒鸵蝗盏靥嵝褜W生認真讀書的同時,我們有沒有認真地閱讀我們所教的教材以及教材中的課文呢?
“課程意義”的文本解讀要求我們首先把自己還原為一個閱讀者,把教材還原為一本書。此時,我們可能會重新審視書名、序言、目錄,瀏覽這本書中的內(nèi)容,思考書本中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再細讀其中某些關鍵內(nèi)容,對書的主旨進行梳理。這時,你再翻開《教師教學用書》的教材說明部分,你就能知道自己了解到的那些編輯意圖,和編者的編輯意圖有哪些不同之處。對整本書的閱讀如此,對其中的某一篇課文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呢?
我們先假設自己是一個優(yōu)秀的閱讀者,那么,我們會如何解讀一篇文章呢?這時,我們的閱讀不是為了娛樂或是消遣時間,也不是為了獲取資訊,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這時,閱讀就成了一種學習。一位老師在解讀《荷花》一課時,便把自己化為了觀賞者,在玩味文字的過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賞花的作者,眼前呈現(xiàn)的便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大幅“立體畫”。這樣的解讀,不僅是對文本的準確理解,更是情感體驗的精神享受。
兒童視角的再閱讀
從閱讀本身而言,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是面向?qū)W生未來的教育。知識是不斷更新的,只有學會閱讀的人才會終身學習,一個人閱讀理解能力越強,讀的好書越多,受益就越大。所以,教師首先是學生閱讀的引路人,引導著他們喜愛閱讀、學會閱讀、越讀越好。
文本解讀要切實為學生的閱讀服務,把文章讀成自己之后,還要把文章讀成孩子眼中的文章。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這樣認為:“ 在解讀文本的時候,要將自己當作一個兒童。用兒童的眼光解讀文本,就會在解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許多好奇的問題,沿著這些問題,你往往會有許多獨到的發(fā)現(xiàn)。有了這樣的解讀,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適合兒童閱讀、適合兒童學習的最有趣、最簡便、最有效的途徑。”而以兒童的視角閱讀需要教師有一顆童心,這樣才會在閱讀中和學生平等地分享知識的收獲、情感的體驗。我們需要耐心地回憶那時的我們:閱讀時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閱讀時最煩的是什么?不同年代的孩子想法固然存在差異,但總會有交集,比如愛幻想、好奇心。把握這些相同之處,我們就會逐漸靠近學生的心靈,擁有孩子的視界。
然而,僅僅如此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走進孩子的生活,了解這個年齡的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知道他們對什么好奇,哪些知識是他們希望了解的。這些,我們稱之為閱讀前理解,或者稱為前知識。我們對這些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夠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來確定恰當?shù)慕虒W內(nèi)容。尤其是對于那些歷史故事、戰(zhàn)爭故事等,比如《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我們和孩子們都會在故事中找到他們的影子。當孩子讀到雨來背著媽媽去游泳,被媽媽追著打時,如果想到自己調(diào)皮的事情會笑出聲來,這就是“ 前理解”在發(fā)揮作用了;當孩子讀到雨來用盡氣力把缸推回原位時,仿佛自己也在用手推、用身體頂時,這也是“ 前理解”的作用。我們總是以成人的視角審視孩子,認為他們不具備我們的經(jīng)驗,讀不出我們認定的中心思想,卻恰恰忽略了他們能夠讀懂的內(nèi)容。當我們能夠從兒童的視角審視文本時,我們便會走進一個全新的天地。
教學層面的三度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要么過分強調(diào)文章的背景知識、相關資料和拓展閱讀,要么干脆把課外閱讀說成是無所不靈的仙丹妙藥,而忽略了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一部分內(nèi)容,從這個角度來講,文本解讀的另一個重要維度就是教學維度。因此,從語文課程的角度,文本解讀的最后一步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
文本解讀要落實在課程的核心價值上
就語文課程而言,其核心自然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學生年齡的不同,學習的具體內(nèi)容是不相同的。比如,一、二年級的文章多為朗朗上口的兒歌、韻語或是節(jié)奏鮮明、句子簡單的短文,這是與兒童閱讀腦發(fā)展階段密切聯(lián)系的。兒童腦研究表明:3—8歲是兒童學習基本閱讀能力的關鍵期,此階段兒童的口語發(fā)展速度驚人,同時開始認識符號、聲音與意義的關聯(lián)性,開始掌握形音對應規(guī)則,初步能將文字解碼。這一研究為兒童閱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jù),因此,一、二年級的文本解讀就要更多關注文章中字詞的音、形、義之間的關聯(lián),而不應過早提出過高的閱讀理解方面的要求。
文本解讀還需要關注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
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是教師、學生、作者與編者四方面的對話過程。其中,與編者對話是我們以往容易忽視的。就一篇課文而言,了解編者意圖就要把課文后面的思考練習弄清楚。每篇課文后面的思考練習往往都是從課文內(nèi)容、思想感情、表達方法和練筆運用等方面給教師、學生提供的教與學的提示。通過解讀題目要求,我們可以明確教學的重點。比如《觸摸春天》,課后第一題是積累背誦,但是題目中講“ 多么美的畫面”,這個“美”就是一種感受,后面要求背誦“ 喜歡”的段落,這也是一種感受,是基于“ 美”的基礎上的,這些感受需要通過朗讀來體驗。同時,也在告訴我們,這類散文文字優(yōu)美,需要靠讀來體驗感受。
最后,我想引用王崧舟老師在評價羅才軍《伯牙絕弦》時所說一句話作為結語:讓我們成為“文本的知音”“學生的知音”“ 課程的知音”!
(作者單位: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21086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