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名勝小吃一覽表(除了了解邯鄲的成語典故)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4)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河北省地域遼闊,地貌多樣,類型齊全,氣候適宜,四季分明,物產繁多,食材豐富。河北地處中原之北,歷史悠久,長期為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流融合之所。食材的豐富、文....<p> 河北省地域遼闊,地貌多樣,類型齊全,氣候適宜,四季分明,物產繁多,食材豐富。河北地處中原之北,歷史悠久,長期為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流融合之所。食材的豐富、文化的交融、習俗的碰撞,千年的積淀蘊育了河北不同區域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為使大家對河北飲食文化有個初步了解,我們以11個設區市為單元推送地域特征鮮明的名特食品和特色小吃。由于各地名特食品和特色小吃品種太多,微信公眾號篇幅太小,而且沒有嚴格的入選標準,肯定會掛一漏萬,歡迎在本文底部“寫留言”處留下您的看法。今天我們推送第十一篇——邯鄲名特食品和特色小吃。</p><p><img alt="邯鄲名勝小吃一覽表(除了了解邯鄲的成語典故)(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一簍油水餃</p><p> 一簍油水餃是邯鄲地區風味名吃之一。因其輕輕咬上一口便有一汪香噴噴的油水涌出,故名一簍油水餃。創始于民國33年(1944年),店主是邯鄲縣北蘇曹村王錦堂兄弟二人。他們在制作水餃時選擇上好豬肉和時令鮮菜,配上小磨香油、上等醬油等調味品,用老湯打餡兒,精粉做皮,做出的餃子皮薄餡兒大,一咬一汪油,清香撲鼻,油而不膩,深受歡迎,成為地方名吃。</p><p>老槐樹燒餅</p><p> 老槐樹燒餅是邯鄲著名風味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由于制作這種燒餅的店鋪門前有一棵四人合抱的百年老槐樹,人們便將這種燒餅叫做老槐樹燒餅。老槐樹燒餅是用精粉、小磨香油、花椒鹽、去皮芝麻為原料,經過和面、搟餅、刷油、沾芝麻等工序,用小爐烘烤而成。制這種燒餅時極講究火候,尤其是在餅快烤熟時,還須用薄刀片繞燒餅蓋拉一圈口,使其在烤熟后燒餅餅蓋自動裂開。成品外焦里嫩,酥脆味美,咸香適中,十分受人歡迎。若夾肉,則風味更佳。</p><p><img alt="邯鄲名勝小吃一覽表(除了了解邯鄲的成語典故)(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郭八火燒</p><p> 郭八火燒與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并稱為大名的三大名食。其創始人是郭致忠,因其小名叫郭八,所以人們稱他的火燒叫郭八火燒。郭致忠自民國9年(1920年)前后在大名城里擺攤烤制火燒出售,因他的火燒配料齊全,制作精細,火候得當,所以火燒色澤金黃,層薄而多,吃起來外焦脆,內軟韌,味香可口,頗受人們歡迎,遂成為地方名吃。其制作工藝是將面粉用開水燙三成,再用溫水和七成,而后和勻成面團。把副料如油、香油、花椒面、小茴香面、食鹽等放在一起拌勻成瓢。再把面團分別搟開,抹上瓢子,卷起揪劑,再搟成圓片形坯。把石子和鐺燒燙后,把生坯先放入鐺上,兩面翻烙到定形(半熟),然后放在石子上翻烤,一邊烤一邊抹油,烤熟呈金黃色即成。</p><p><img alt="邯鄲名勝小吃一覽表(除了了解邯鄲的成語典故)(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二毛燒雞</p><p> 二毛燒雞是大名三大名食之一。這種燒雞創制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原名珍積成燒雞鋪,因店主人諢號二毛,所以俗稱二毛燒雞。它的制作非常講究:先是精選生雞,加工精細。 不收病、殘、死雞,不收白條雞,選用當年生長的半斤至二斤左 右的雛雞。然后宰殺放血,褪毛去爪,解剖造型。加工后的白條雞,要求雞皮光潔色澤鮮正,腹內干凈,翅、腿、頸等部位安放得當,造型美觀。其次是配料適當而齊全。在煮雞時主要配料有:砂仁、桂南、良姜、肉桂、陳皮、白芷等十幾味藥料和上等醬油。它煮雞方法也講究。用火文武兼施,蒙油蓋頂,火侯掌握適當,一般煮三至四小時以上,至佐料入味透徹為止。因雞湯味美,故現有“雞湯”,還是開業以來沿用至今的“老湯”的傳說。由于這種燒雞繼承了傳統制作技藝,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配料合理,所做燒雞聞起來香味濃郁,拿起來酥爛脫骨,一抖即散,吃起來味道鮮美,口嫩肉爛,油而不膩,回味悠長,故頗受食客歡迎,在冀南一帶享有盛譽。歷史上曾一度遠銷至杭州、山西等地。</p><p><img alt="邯鄲名勝小吃一覽表(除了了解邯鄲的成語典故)(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 五百居香腸</p><p> 五百居香腸也是大名三大名吃之一。這種香腸創制于民國14年( 1925年)前后,據說這種香腸的創制人原為大名府道臺的廚師,因其老家是濟南府,相距大名府500里,故將經營香腸的鋪子稱為五百居。五百居香腸系以新鮮豬大腿肉、肋肉、臀部肉、腰肉為主料,大多為瘦肉;腸衣為漂洗潔凈無暇的豬腸衣;輔料有石落子、砂仁、香精、精鹽、砂糖、純高梁酒及陳年醬油等。其作法是先將肉料洗凈去血,切成肉丁,加以各種佐料及調料,攪拌均勻,放置3小時左右,待料味入肉后再灌腸。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繩結扎,邊灌邊扎,直至整條腸衣灌滿,然后經恒溫烘干而制成。五百居香腸選料精嚴,加工精細,在配料中有多種藥材,成品香味濃郁,有韌勁,耐咀嚼,耐存放。近200年來飲譽四方。</p><p><img alt="邯鄲名勝小吃一覽表(除了了解邯鄲的成語典故)(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永年驢腸</p><p> 永年驢腸又稱洺關熏腸,為邯鄲市永年縣臨洺關的特產,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末年,晉東南潞安府一位姓杜的師傅逃荒來到臨洺關,因他有一手制作鹵肉灌腸的好手藝,便與當地驢肉鋪的韓掌柜合伙做起香腸來,因為制作精良,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方名吃。制作時,先把驢腸洗凈晾干,再將綠豆粉芡用肉湯調好,把煮熟的驢肉剁成肉末,和以粉芡,加上花椒、茴香、砂仁、豆寇、桂皮、姜絲等作料,用小磨香油調拌,灌腸后煮上兩個小時,然后用鋸末將灌腸熏干。制成的驢腸腸皮呈栗子色,光亮透明,吃起來清香可口,油而不膩,堪稱美味。</p><p><img alt="邯鄲名勝小吃一覽表(除了了解邯鄲的成語典故)(6)"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曲周雜面</p><p> 曲周雜面又稱曲面,是河北著名小吃。明朝萬歷年間,曲周縣城開始出現以制作、出售雜面為業的手工作坊和以賣雜面為主的餐館、飯店。曲周東關趙家幾代以經營雜面為生,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掌握了科學配方和精熟的制作工藝,到20世紀20年代時,曲周雜面名聲遠揚,遠銷全國各地。取綠豆、黃豆、小麥三種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細粉,合置盆中,拌入雞蛋清與芝麻香油,調和成面塊。揉和約半小時以上,使之成為軟、柔、韌兼備的熟面,再用純綠豆粉做鋪面,用面杖搟壓成薄片,以快刀切為粗細一致的細條,最后按規格斷攏成把。制成的雜面條細如絲,色澤淡黃,煮熟后具有特殊的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韌。質疏散不粘連,耐貯存,便攜帶。吃食時,以雞汁調湯,或以肉鹵相佐,美味可口,食之不膩。為高蛋白營養食品,極宜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及年老體弱者食用。</p><p>責任編輯:共水</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15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