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清明節拼音(清明節的理解)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清明節的拼音為qīng míng jié釋義:中國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天,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清明節拼音?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清明節拼音
清明節的拼音為qīng míng jié。
釋義:中國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天,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動。
節日淵源:
(1)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2)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后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云: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游。
(3)《荊楚歲時記》:(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斗雞與斗雞蛋之戲了。斗雞今多見,斗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游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斗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l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秋千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4)由于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中。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